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工科技投资者问答:AI应用光模块驱动2023北美收入有望达到1.5亿美元

摘要:华工预计2023年北美市场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5亿美元,AI数据中心应用驱动增长。公司率先推出400G ZR+PRO产品,性能领先业界,该产品开始送样并收获小批量订单。八成来自AI应用光模块

  ICC讯 近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发布最新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3月31日接受特定对象调研情况和分析师会议做出说明,华工科技董秘刘含树、副总经理熊文、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以及证券事务代表姚永川出席。

  根据本次披露介绍,预计今年在北美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 1.5 亿美元规模,其中约八成是用于AI的光模块,出货产品从100G\200G\400G\800G全覆盖,并确定1.6T 产品研发计划。此外,公司的相干光模块产品在北美市场表现亮眼,是全球首家推出400G ZR+PRO产品的光模块公司,在发射光功率、接收灵敏度、光的性噪比方面优于业界水平,目前获得十几家客户的关注,开始送样并收获小批量订单。

  根据华工科技2022年业绩报告,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120.11 亿元,同比增长18.1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9.06 亿元,同比增长 19.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7.21 亿元,同比增长 32.53%。下一代 25G PON 光模块产品已与客户开展联调,50G PON 启动产品布局。

  3月31日,华工科技接受特定对象调研情况作出说明,其记录如下:

  提问:胡总在美国待了一个月,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光模块业务开拓在北美最新的进展情况?

  答:一个月以来我代表公司跟北美十几家客户面对面的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技术路线和长期合作方面的交流,包括在 OFC 展会上公司围绕 AI 数据中心领域,展示了从 100G-800G 以及 1.6T 全系列应用于 AI 数据中心的光模块产品及技术布局,收获还是非常多的。通过我们对客户的走访调研、交流沟通,我们预计今年在北美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 1.5 亿美元规模,其中大概约 8 成是用于 AI 的光模块,出货产品从 100G\200G\400G\800G 全覆盖,并确定了 1.6T 产品研发计划。在头部客户方面,我们跟英伟达、微软、ARISTA、Meta(原 Facebook)、Intel、诺基亚(IPR)也进行了良好的对接,预计今年内在北美大客户方面能够获取一定的份额。此外,公司的相干光模块产品在北美市场表现亮眼,我们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 400G ZR+PRO 产品,在发射光功率、接收灵敏度、光的性噪比方面优于业界水平,技术上处于领先,已经得到了十几家客户的关注,开始送样并收获小批量订单,因此相干光模块业务预计今年也能实现较好发展,以往相干光模块市场容量不大,但去年已经提升到约 10 亿美元规模,预计今年能够达到 20-25 亿美元,并且后续可能逐步增长到每年 5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是公司未来可能形成较大增长的一块业务领域。

  提问:了解一下未来北美数据中心光模块相干光模块预计售价范围?

  答:100G 光模块的价格在 60-90 美元之间,200G 光模块价格 170-220 美元之间,400G 光模块价格在 400 美元以内,800G 光模块价格在 1000 美元以内, 400GZR 系列相干光模块的价格在 4000-6000 美元之间。

  提问:预计公司产品未来在北美市场份额?

  答:100G、200G、400G 产品我们预计是第二到第四的份额,800G 的产品预计能达到第二第三的份额,在相干光模块领域,凭借我们的技术积累及产品竞争力,我们会争取第一市场份额。

  提问:公司光联接业务毛利率提升了接近 2 个百分点,但去年行业上游价格不好,公司是如何做到毛利率提升的?

  答:首先是产品高端化,高端光模块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其次,毛利较高的数通产品有较好的增长,目前已进入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字节、阿里、百度、拼多多、美团等),400G 和 800G 硅光模块在海外推出并送样测试。第三,精益生产做到了有效的降本增效;第四,通过国际化战略,特别是针对北美业务的重点开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提问:公司的传感器、PTC 业务市占率非常高,优势在哪里?

  答:华工科技在氧化物、陶瓷、半导体陶瓷的范畴领域有 30 年的技术沉淀,突破了配方和工艺的难度,是最早从事 PTC 研究的企业,也是最早进行 PTC 市场化的。华工科技自主掌握 PTC 加热芯片的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相关领域竞争对手主要来源于德国和日韩。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快充需求,公司开发出适用于高电压的 PTC 芯片,保证我们的 PTC 产品高压环境下也可以应用。另外还开发了车用压力传感器,可应用在汽车的空调管路、发动机、变速箱、刹车等方面。还有充电枪感温的 NTC,国家电网的测温类 NTC 产品等。预计未来几年在行业里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提问:车用温度传感器目前有热泵和 PTC 两种方案,公司怎么看?

  答:热泵和 PTC 各有优劣,采用热泵制热的劣势:第一就是成本,当前一套热泵系统,所需要的压缩机、热泵、阀、管路等,比普通 PTC 加热器的成本高。第二,热泵在极寒天气下的运行效率相对 PTC 是较差的,另外,当车外温度较低同时空气中含有较多水分,则空气中的水分会在车外表面结霜,导致热泵空调无法继续工作,所以一般热泵系统在-10°C 以下便无法正常工作。相对而言,PTC 制热的特点就是成本低、结构简单、出热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因此从入门车到高端车都普遍在使用,PTC 加热器的缺点主要是能耗较大,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车型采用的多是热泵+PTC 的解决方案,启动时用 PTC 快速加热,再通过热泵持续续航,两者不冲突。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PTC 制热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公司 PTC 汽车热管理系统已进入国内外主流车企、造车新势力,预计今年也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提问:公司今年的运营战略及未来产品规划?

  答:公司今年的运营战略:一是对现有的技术、产品更新迭代,向“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产品”转型升级。以 PTC 热管理系统、超低功耗 PM2.5 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以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国内首台套汽车轻量化焊接产线和激光清洗系统等产品,致力于提供从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服务应用的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向轻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第一增长曲线;夯实“光联接+无线连接”产品优势,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及其产业链”,积极布局激光智能大灯、通讯超级网关、下一代激光雷达等产品,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华工科技打造成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者。二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并运维好中央研究院,将其打造成华工科技的创新策源地,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及战略产品的研发落地。三是坚持引进培养并举,每年通过“特招行动”招聘 985、211 高校优秀毕业生不少于 200 名,全面加大“猎鹰计划”推进力度,引进行业内“专精特新” 人才不少 100 名,充实到研发一线队伍;通过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员工晋升与激励等措施,打造一批政治素质强、专业业务精的核心人才队伍,赋能公司积极发展。四是积极推动国际化经营,通过推进产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塑造公司发展新动能优势。华工科技将在这四个方面积极推动经营,同时也会继续强化有效管控提升合规治理水平,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态势。华工科技的未来产品路径非常清晰,从产品的布局方面来讲:联接业务加大推进硅光芯片量产、高端产品(800G 和相干模块)及海外巿场突破上量。加大开拓智能网联车业务,在车身域,开发下一代使用激光光源、带 ADB 功能的 Micro-LED 光源模组及大灯产品;在座舱域,开发下一代超级车载网关、智能车载视频盒、AR-HUD 产品;在自动驾驶域,开发下一代激光、4D 毫米波雷达。感知业务在 2022 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新能源汽车 PTC 加热器、车用温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专精特新” 产品,做好造车新势力、传统主机厂的持续拓展;智能制造业务板块,激光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需夯实氢能行业地位,打造扁线电机自动产线,加大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战略行业的投入,创造增量;智能装备事业群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薄弱环节,打造具备行业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

  提问:在激光智能制造领域公司有何优势?

  答:公司在改制之初就开始前瞻性的布局智能制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拓展,已逐步形成了领先优势,公司为中联重科、甘肃博睿等提供的“大型柔性智能备料车间”,“大型柔性钢板备料智能‘黑灯’产线”,“基于 5G 的钢结构桥梁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等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分别上榜“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获得“2022 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工信部“2022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及“首届全国交通企业智慧建设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等一系列国家级奖项。如果单看卖装备还是受了行业下行很大的影响,但是公司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船舶桥梁、建筑等六大行业的标杆客户,为客户打造了一系列样板工厂和灯塔工厂,已成为行业风向标,并在行业内复制样板及深度开拓,带动了公司的装备销售业务。公司的智能制造订单多数规模突破亿元,一个项目就包含几十台相应激光设备,发展潜力较大,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很好体现。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讯石光通讯网”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讯石光通讯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讯石光通讯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转载无法确定原网地址,若作品内容、版权争议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