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京大学光纤国重先进光子集成公共平台正式开放运行

摘要:北京大学光纤国重“先进光子集成”公共平台正式开放运行,平台依托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旨在建成集微米、纳米加工、制造和检测手段于一体的开放式、一站式科研实验室,为校内外用户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4月1日,北京大学光纤国重“先进光子集成”公共平台正式开放运行,对校内外开放用户培训与设备预约。平台依托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国重实验室为加强光子芯片领域的研究能力,在已有高速光通信/光电子测试、高速通信网络测试等研究条件基础上,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先进光子集成中心”平台(advanced photonic integration center, APIC),新建超净间面积200平米,购置部署成套大型微加工与测试设备,以保障工艺制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可大幅缩短工艺迭代周期,极大助力光子芯片方向的研究工作。平台旨在建成集微米、纳米加工、制造和检测手段于一体的开放式、一站式科研实验室,为校内外用户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平台加工测试能力

  平台拥有超净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中百级洁净区50平米,配备了可完整涵盖微加工需求的大、中、小型设备,包括电子束曝光机、扫描电镜、磁控溅射仪、等离子刻蚀机、快速退火炉、精密贴片机、匀胶机、离子溅射仪、膜厚计、原子力显微镜、任意波形发生器、高速采样示波器、信号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平台定位于微纳技术发展前沿,结合校内电子、集成电路、物理、化学、材料等相关学科的需求特点,建设了基于多种半导体衬底材料的微米/纳米图形制备、薄膜沉积/生长、干法及湿法刻蚀、表征测试及封装的体系化、模块化工艺链,适用于微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功率器件、MEMS、二维材料器件、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芯片等工艺的微纳加工,可为校内外师生在多领域、交叉学科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本平台的独特优势在于高精度微纳加工能力。光子器件中纳米级的加工误差即可能造成器件性能的显著差异。与校内已有公共平台相比,本平台设备配置显著提升了加工精度,配有校内首台125kV高压电子束曝光机,可提升微纳结构曝光精度至8nm左右;具备了从曝光、显影、刻蚀、表征、封装的全工艺闭环。

  平台开放服务

  平台拟实行7天分时段开放服务,电子束曝光机、扫描电镜、磁控溅射等仪器设备拟开放服务机时均达2000小时。用户可直接在网站查阅设备参数、功能、收费标准及设备管理员联系方式,了解相关信息,根据用户需求完成设备培训与考核,开通设备使用权限,并通过网站进行在线设备预约。平台将不断研究开发新工艺,满足用户不同学科方向的加工测试需求。目前,平台依托于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支具备专业背景的管理团队,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开放共享微纳技术平台。平台设备试运行期间,在平台开展研究工作的课题组已达数十个。

  北京大学将加速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顶级一流大学的目标,为国内外的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合作和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光子学事业的发展。平台的运行将有效补充校内微纳加工能力,缓解工艺设备机时紧张的局面,与校内已有平台互为后备力量,改善校内各课题组的科研硬件条件。平台设备开放将优先满足校内单位的大批量高精度加工需求,同时在遵循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服务校外用户,提供社会效益。

内容来自:北京大学电子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23/04/09/20230409164851574362.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光纤 光子集成
文章标题:北京大学光纤国重先进光子集成公共平台正式开放运行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讯石光通讯网”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讯石光通讯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讯石光通讯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转载无法确定原网地址,若作品内容、版权争议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