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率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这是广大
宽带用户迫切的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和
电信企业努力的目标。不少用户认为: “网络就在那里,
电信企业只要按个开关不就升级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宽带网络的提速与升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技术角度看,全球新一轮的
宽带提速,是从“
铜线宽带”到“
光纤宽带”的一次飞跃,传输介质将彻底改变。而
光纤通达千家万户,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技术上的落后决定了我国与发达国家
宽带整体水平的差距。
当前,我国固定
宽带接入主要采用以ADSL为代表的
铜线宽带技术,可提供512k起步的带宽,2M以上就面临一定难度。而韩日等
宽带发达国家主要采用以
FTTH(
光纤到户)为主的
宽带技术,很容易升级到10M甚至100M。目前,我国“
光纤到户”的普及率不到3%,而韩国和日本的“
光纤到户”普及率已经接近60%,而且还在迅速发展。
显然,继续将
铜线宽带作为主要部署方式,很难实现
宽带提速与降价。要获得
宽带用户普遍满意的高速率,尽管涉及很多环节,受制于很多因素,但从根本上讲,取决于
光纤离用户有多远。在
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基于
铜线的
宽带技术提速已经遭遇“天花板”。ADSL的速率提升受限于传输距离,其上限与
光纤接入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在
光纤与
铜线混合的网络中,越高的带宽意味着越多的端局、越复杂的网络结构。通过这样“修修补补”的方式实现提速,不仅工程复杂,而且性价比低,许多地方的
电信企业10年都很难收回投资。
宽带提速面临巨大障碍。
要扫清障碍只有一个方法——“退铜进光”,推动技术换代,打破“技术天花板”。
全光网络的部署将带来带宽跨越式的提升,通过
FTTH核心技术PON的不断升级,在光接入网的节点上可以轻松提供1G、2.5G甚至数十G的带宽,每个用户的接入速率也相应快速提高。在此基础上,
宽带接入服务的单位售价将大幅下降。国际
电信联盟在《衡量信息社会2011》报告中就指出:“
宽带服务速率越高其单价相对越低。”2009年,上海
电信启动“城市光网建设”,到2011年年末,其
光纤用户数已超过130万户,其间进行了多次免费提速,目前上海
电信10M、20M主流
宽带套餐的价格均为国内最低。
“退铜进光”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
宽带接入网络的一次彻底变革。为了推动“
光纤到户”的商用与普及,
电信企业必须对
宽带网络、运营和维护系统进行整体升级。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网络要升级,进行全光改造意味着
光纤要进入所有新建的小区,并将原本铺设在旧小区的
铜线进行替换;运营要升级,
宽带提速后,
电信企业必须将用户的套餐和资费等信息进行更新,由于数据业务的增多,
电信企业还要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对计费系统进行调整;维护要升级,由于
光纤光缆的增多,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资源效率低、错误率高,因此
电信企业需要引入电子标签等智能手段对光网络进行管理。
宽带提速涉及众多的技术环节,面对极其复杂的应用场景,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例如,早在2009年,北京联通就启动了“
宽带提速工程”,对
铜线宽带进行全面改造与替换,直到2012年2月,北京联通的员工还在加班加点进行
宽带接入服务器割接等工作,为3月的顺利提速作最后的冲刺。
规模决定成本,
光纤网络覆盖越广、用户越多,单位带宽售价就会越低。目前,我国正处于
光纤宽带推广的初期,许多地方
宽带的实际安装率不足10%。也就是说100个具备安装
光纤宽带条件的用户只有不到10个选择安装
光纤宽带。在部署全光网络、大规模对老旧小区设施进行改造的过程中,
电信企业面临着协调难、入场难、入户难和监管难等诸多难题。仅仅依靠
电信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
宽带网络的大幅度提速与降价,因此,
宽带大规模提速,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才能推动
光纤宽带早日走向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光器件市场,但目前光无源器件、高端关键芯片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出台国家
宽带战略,有助于我国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光通信领域的技术难题。
宽带提速依靠技术的更新换代,
宽带接入网走向
光纤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希望我国的国家
宽带战略能够尽早出台,希望
电信企业和业界各方携起手来,在关键技术创新、光网建设和推广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让光网
宽带加快进入千家万户,为广大用户带来速度更快、性价比更高的
宽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