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陈益新教授眼中的诺奖得主高锟

摘要:11年前,陈益新应诺贝尔奖评选机构的咨询推荐过高锟;11年后,陈益新高兴地看到高锟荣获诺奖。谈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由衷地说:“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
    11年前,陈益新应诺贝尔奖评选机构的咨询推荐过高锟;11年后,陈益新高兴地看到高锟荣获诺奖。谈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由衷地说:“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

    陈益新是国内光纤通信领域的带头人,他和高锟在将近30年的交往中切磋科研、增进友谊。

    陈益新教授生于1935年,比高锟小2岁。他们的童年有过“交集”:高锟出生于上海,1949年离沪去港;陈益新出生于江苏江阴,1945年来到上海。“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不太可能碰到,也不会认识。”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在1980年。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益新当时作为访问学者正在美国从事光纤通信研究,1980年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那个时候我们刚刚走出国门,对于怎么做报告还比较陌生,就有很多海外华人科学家和国外科学界的老朋友来给我做‘参谋’,”陈益新说,“其中就有高锟,因为他在1966年就发表了《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是公认的‘光纤之父’,所以他的意见很有分量。”

    虽然是业内公认的权威,但是高锟从来没有给人“权威”的样子。陈益新说:“他那时四十多岁,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样子,非常和善,很谦虚,甚至让人感觉比较腼腆。加上我们年龄相仿,所以一见如故。”

    此后,陈益新和高锟经常在美国、日本等地的学术会议场合见面。陈益新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他那时是香港中大的校长,为了让尽量多的中国大陆学者能够参加,他主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系好,给学者提供一些补贴。另外,中大还把许多接待学者的宿舍腾出来,让中国学者住。所以,那次国际会议大陆有60多位学者参加,这对大家提升学术水平很有帮助。高锟对中国的感情很深,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陈益新说。

    这些年来,陈益新经常作为东道主,在上海迎接高锟。陈益新说:“他很喜欢上海,还会用上海话开玩笑。在上海期间,除了讲学,我们也安排他去吃吃地道的上海菜,游览上海风景。这些年来,他来上海不下十次。”

    1998年,陈益新作为国际光纤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收到诺贝尔奖组织机构寄来的推荐信,请他推荐一位本领域的诺贝尔奖人选。“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锟,毫不迟疑就推荐了他。我认为他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因为光纤是信息革命的基础。”

    11年之后,随着信息革命的继续深入,光纤的重要性更加显现,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显得更加水到渠成。陈益新说:“他得奖不是任何一个人推荐的结果,而是科学界的共识。”

    来源:新华网

内容来自:讯石光通讯咨询网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9/10/12/20091012024600545000.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高锟
文章标题:陈益新教授眼中的诺奖得主高锟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