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外资电信守候中国市场 幸运儿仅两家大多在观望

摘要: 外资电信运营商晃动着巨大的身躯,却只能在中国市场的门缝里塞进一个小手指排队。 北京的国贸大厦是国外运营商最集中的地方
    外资电信运营商晃动着巨大的身躯,却只能在中国市场的门缝里塞进一个小手指排队。
    北京的国贸大厦是国外运营商最集中的地方,Vodafone(沃达丰)、Telstra(澳洲电信)、日本的NTT 
Docomo和KDDI都把在中国的办事处设在了这里。虽然和其他很多进入中国的世界500强公司一样,它们选择了北京档次最高、租金最贵的写字楼,但如果不是门口的标志,实在很难把这些小小的办事处与世界顶级的电信运营商联系起来。这些办事处的规模都很小,员工少的只有六七个人,多的也就十几个。办公区不大,装修简单,有的甚至连前台都没有。 
   “这幢大厦里像我们这样的国外电信运营商办事处有好几家,大家处境相同,所以偶尔会聚在一起,聊聊我们在中国的未来。”在北京工作还不到两年的NTT Docomo北京事务所的所长助理何显清表示,自己已经参加了好几次这样的聚会。现在,大多数世界一流的运营商在中国都设有办事处,虽然中国电信业的大门似开未开,这些电信运营商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之后,大多仍然只能在门口逡巡、观望,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它们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运营商,在中国到底能做什么呢? 
    两个“幸运儿” 
    4月8日,2002年之前同样把办事处设在了国贸的韩国SK电讯与中国联通共同投资的合资公司——联通时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历经了将近两年的曲折之后,终于挂牌成立,这张序列号为“B2-20040001”的经营许可证对于SK电讯可谓弥足珍贵,也让其他国外运营商眼红。因为这是除上海信天之后的第二家正式获得经营执照的电信服务中外合资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所做的业务将是真正运营层面上的。其实,想与联通合作的国外运营商很多,毕竟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联通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弱一些,也就提供了更多与国外运营商合作的可能。据说,日本的两大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和KDDI都曾把联通作为最有可能的合作伙伴,但最终与联通携手的却是SK电讯。联通时科的成立绝非偶然,而是SK电讯在中国“蓄谋已久”的。 
    CDMA进入中国为SK电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中国联通开始建设CDMA网络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应用CDMA的SK电讯,就开始为联通提供帮助和建设性意见。2002年,SK电讯在中国成立独资公司之后,与联通的合作更为密切,在CDMA网络的优化、咨询和培训等方面,SK电讯利用自己在CDMA网络运营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最终取得了联通的信任。“联通时科的成立,标志着SK电讯借助在本国的成功经验正式参与中国的电信运营业务。”SK电讯(中国)CEO刘允说这话时难掩得意之色。联通时科的使命是开发并推广CDMA网络的增值业务,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一个SP,只不过它的股东是两个运营商而已。刘允认为,合资公司的最大优势是SK电讯在CDMA增值业务方面积累的经验。为此,总部将派出近10人参与合资公司的运营。表面看起来,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CDMA增值业务管理经验的SK电讯,与拥有最多CDMA用户的联通携手,合资公司的前景似乎非常光明。但刘允却显得非常谨慎:“我不敢保证这个合资公司就一定能成功,一切都要靠市场来检验。”这种顾虑可能就像一位业内人士的评价:“合作双方的诚意将决定这个合资公司的未来。”因为联通方面明确表示,不会给合资公司任何优惠政策,联通时科只是与联通合作的几百家SP之一。和SK电讯同样幸运的还有AT&T。2002年3月22日,AT&T与上海电信合资成立的上海信天正式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提供电信服务的合资公司。AT&T进入中国20年,最成功的事情,就要算是这件事了。 
    AT&T在中国的经历可说几经变迁。1983年,AT&T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上个世纪90年代,成立控股公司,投资了若干设备制造合资企业。1995年,AT&T公司全球重组,在中国成立的合资企业按其业务性质归属了朗讯,从事通信服务的AT&T则重新回到了办事处状态。2000年,AT&T又一次在北京成立了独资公司,拥有通信咨询服务和系统集成的营业执照。合资公司的成立也算是对AT&T在中国苦苦等待20年的回报。信天一直把进入基础运营作为目标,但成立两年多来,实际的工作只能是协助AT&T为跨国公司提供全球网的连接服务,而这些业务严格意义上更应该属于AT&T业务的延伸。虽然信天也为中远集运这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组网的服务,但归根结底仅仅局限在增值服务范畴而已。作为“标杆”式企业的信天,到底能为AT&T开拓中国电信市场带来怎样的实质性作用,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不过,AT&T已经让其他运营商羡慕不已了,毕竟,来之不易的信天让AT&T与中国的电信市场离得最近。拿到合资经营许可的AT&T和SK电讯无疑是幸运的,现在看来,短期内这也将是外资运营商进入中国的最佳途径。但是目前能够拥有这样资格的运营商毕竟只有两家,对于大多数国外运营商来说,现在的状况依然是破门无术。 
    在中国碰壁上个世纪末,随着欧洲电信市场的全面开放,电信运营商全球化策略的实施达到高潮。和其他行业一样,当本地市场趋于成熟和饱和的时候,运营商们把目光投向了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由于固网的垄断程度高,进入难度大,利润相对较低,因此运营商全球化策略大都集中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人口基数多、增长潜力大的中国自然成了他们全球化策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几乎所有强大的运营商都是经过多次并购,从而成为全球性的全业务运营商,例如德国电信和法国电信。因此,运营商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采用的最普遍、也最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收购、并购,达到股权参与。将并购“招数”演练得最为出神入化的当属沃达丰。这家只有20年历史的英国运营商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企业。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沃达丰到底是哪个国家的运营商。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从1999年6月到2004年1月,沃达丰共完成了在13个国家的16起并购。运营商能够如此活跃的前提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信市场是完全开放的。1997年2月15日,69个国家签署了WTO基本电信协议,承诺开放电信市场,电信业进入了全球竞争阶段。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并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成为国外运营商进入中国的主要策略。 
    2000年11月,沃达丰以25亿美元收购了刚刚上市的中国移动2.18%的股份。2002年5月,沃达丰追加了7.5亿美元的投资将其在中国移动的股份增加到3.27%。成为第一个通过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电信运营业的外资运营商。沃达丰还公开表示要在5年内取得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15%到20%的股份,但事实上,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电信市场正在逐步放开,但最终能开放到什么程度,还很难预料。另外,虽然经过拆分,目前国内有6大运营商,打破垄断也是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但竞争的充分程度与国外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短期内大多数国外运营商并不会采用股权参与的方式进入中国。日本一家运营商中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就算花费上百亿美元收购中国移动10%的股份,我们仍然无法真正参与经营。再说,国外的运营商也几乎不可能买得到这么高比例的股份。” 
    面对中国市场这块诱人的巨型“蛋糕”,大多数国外运营商却面临无从“下口”的无奈局面。他们并不会放弃。 
    寻找契机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大多数国外电信运营商必须面对短期内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现实。但面对不等于放弃,那些小小的办事处,就像是国外运营商在中国埋下的“眼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国外运营商在中国的办事处虽然规模小,但要承担的职能却很复杂。一方面,他们要观测中国的市场商情,做一些投资环境的分析与调查,不断地反馈给总部,另一方面,必要的政府公关也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办事处每年都要负责安排很多政府以及中国运营商的出国参观、访问团,这个时候,这些办事处充当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迎来送往的“旅行社”。但就是在这些细小的常规工作中,国外运营商在悄悄地寻找机会。澳洲电讯的中国办事处已经迎来了它在中国的第10个年头。拥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通信服务经验的澳洲电信对其在中国的未来很有信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这个澳大利亚领先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带来机会。澳洲电讯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部署。近三年来,不仅其北京办事处不断扩大,还加强了与中国各个层面的合作。澳洲电讯是北京奥组委的合作伙伴,设有专人在那里长期工作。它还与联通进行了多次视频会议试验。特别是与上广电计划中的合资企业也在进行之中。 
    NTT Docomo则希望在3G到来的时候,能够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虽然2000年成立的中国办事处目前只有7个人,其中4人来自日本。但今年它的第三个海外研究中心将在北京挂牌成立,这将是NTT Docomo唯一一个关于4G的研究中心。毫无疑问,中国电信业开放政策的松动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进入的途径也将越来越多。但是要想在中国这个诱人的大市场真正分到一杯羹,还需要耐性,就看谁的耐性更强了。
内容来自:本站原创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4/04/27/20040427095951187500.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电信
文章标题:外资电信守候中国市场 幸运儿仅两家大多在观望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