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结束为期5天的调查后,一四人工作小组悄然离开中国返回印度。
消息人士透露,该小组成员清一色为印度MTNLMahanagar Telephone Nigam Limited公司高层。MTNL是成立于1986年的印度国有全业务电信运营商,印度政府在该公司持有56.25%的股份,截止2003年年底,该公司总资产为103.3亿卢比,占印度全国电信市场13%的市场份额。
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该四人工作小组的中国之行与
华为科技直接相关。此前,在MTNL公司的一次招标中,
华为科技受到中兴通讯的指责,认为其不具备MTNL公司要求的CDMA网络部署能力。而该小组回印度后,将向MTNL公司董事会出具一份关于
华为CDMA网络部署能力以及企业诚信方面的报告,以论证中兴通讯所提指责的可靠性。
由于同处深圳且均为国内电信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有关中兴通讯与
华为科技之间的争执一直不绝于耳。只不过,这一次双方将战场搬到了国外。
印度60亿卢比“战事”
事情缘于2003年年中印度MTNL公司的一次工程竞标。
当时,印度MTNL公司计划在德里和孟买铺设80万线容量的CDMA网络,2003年8月份正式开工。
华为科技和中兴通讯分别通过印度本地合作伙伴,同时参与了该项目的竞争。
正是在此次竞标中,
华为和中兴陷入了严重争端,相互指责对方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介入商业活动。
“中兴指责
华为并不具备投标条件而参与投标;
华为则予以反驳,称中兴试图破坏
华为在印度市场的形象。”
争论的焦点在于,
华为到底有没有标书规定的相应CDMA网络架设能力。
据中兴通讯负责海外业务的一高层人士透露,MTNL公司在此次工程标书中,明确要求竞标者或其合作伙伴具有在世界任一地方至少20万线CDMA设备的供应纪录,方可参与竞标。中兴通讯认为
华为科技并不具备这一竞标资格。
更让中兴通讯难以接受的事实是,
华为最后竟以出价最低竞标者的身份胜出,出价为34.5亿卢比,公司项目合作伙伴为Himachal Futuristic Communications Ltd HFCL。
中兴通讯的出价则仅次于
华为,排在第二位,公司在此次工程中的合作伙伴为印度国有企业ITI Ltd.
至此,似乎战势已定,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使双方的争端迅速升级。
MTNL招标之后不久,
华为与中兴通讯又在印度另一个运营商BSNL Bharat Sanchar Nigam Limited的工程竞标中短兵相遇。
BSNL是目前印度最大的国有电信运营商,成立于2000年,公司总资产为6800亿卢比,占印度全国电信市场85%的份额。
有意思的是,自上次败北之后,中兴通讯这一次反胜
华为,原因同样是出价低于后者。
上述中兴通讯负责海外业务的高层透露,
华为一直对中兴通讯的胜出不满,指责其超低价竞争。而让
华为更加恼火的是,此次工程之后,MTNL公司悄悄找到了中兴通讯,希望他们考虑按照与BSNL公司的价格水平对MTNL供货。“应客户(MTNL公司)要求”,中兴通讯着手准备了一份关于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工程中标公司的统计资料,通过其合作伙伴ITI Ltd提交给MTNL公司。
该份材料显示,
华为并不具备MTNL公司招标规定的相应CDMA网络架设经验,并对其曾向中国联通提供大批量CDMA设备的说法提出质疑。
但该高层人士并不认为此举是对
华为的恶意中伤和诋毁,“我们提供的是客观材料”,而且“客户要求,没有理由不答应”。
印度当地财经报纸《Financial Expreess》的报道也称,ITI公司某高级官员已经向该报证实,公司确实收到了来自中兴通讯有关此事的信函,并有可能与MTNL有关人员着手讨论此事。
而为了论证相关细节,今年1月下旬,MTNL公司专门派出调查小组来华,对
华为公司竞标资格重新认定。
与此同时,MTNL公司也提出与
华为进行谈判,要求
华为将设备出价压至28亿卢比左右,价格水平与中兴在BSNL公司项目中的保持一致。
华为科技一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该公司在CDMA领域已经拥有了雄厚的战斗力和实战经验。他透露,截止到目前,
华为CDMA产品已在全球将近30个国家得到了应用,包括亚太地区、中东北非地区,甚至欧洲地区(如葡萄牙、沙特阿拉伯)等。该高层特别强调:“
华为是出口海外国家最多的中国CDMA设备供应商。”
来自中国联通网络建设部的消息显示,在国内市场,
华为公司已有近400万线的核心网产品在中国联通CDMA网络上运行,基站产品也规模进入广西、福建等省市。
海外市场双雄会
华为公司与中兴通讯在CDMA上的冲突当然不止于某次工程竞标,也不仅仅止于印度市场,双方在CDMA海外市场摩擦不断。
对国内CDMA市场的判断失误是
华为公司在小灵通失蹄之外的另一大憾事,而事实上,公司在该领域的投入和成果也并不少。
自1995年开始,
华为公司就着手CDMA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迄今,
华为公司已经在CDMA领域累计投入10亿人民币,人员投入也超过2000人,并在国内申请了100多项CDMA技术专利和20多项国际技术专利。来自该公司最近的捷报显示,继印度尼西亚运营商Mobisel采用
华为CDMA450设备并成功投入商用后,该国固定网络运营商BakrieTel又决定选用
华为800MHz CDMA1X解决方案,建设其位于万隆市的通信网络,首期合同金额2000万美元。
与
华为科技在该领域“海外战线最长”的战绩相比,中兴通讯则在实际销售量上略胜一筹。上述中兴通讯负责海外市场的高层称,公司已经成为“销售线数最多”的中国CDMA设备厂家,截至2003年年底,中兴通讯CDMA移动通信系统全球设备无线容量已突破1200万线。
据悉,中兴通讯CDMA系列产品已经在全球二十几个国家得到规模应用,这些市场涉及印度、阿尔及利亚、科威特、越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与
华为公司加入的CDMA海外战场多点直接相遇。
不光如此,实际上,二者直接对冲的战线已经延伸至整个海外通信市场。“在许多业务领域都有冲突。”上述中兴通讯负责海外市场的高层承认。
由于国内市场的连年失势,海外市场在
华为公司总体战略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日趋上扬。
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
华为公司海外销售总额为1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产品覆盖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部分销售额所占公司经营业绩比例上升到27%,逼近公司产品总销售额的1/3.该年度,公司全球市场销售达到3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
与此对应,中兴通讯也在不断巩固国内战绩的前提下,将红旗插向了愈加广阔的海外市场。
中兴通讯从2003年开始实施“3+2”战略,其基本内涵就在于,以无线、有线、手机三大类核心领域为突破点,实现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协调发展,即“国内翻身,突破海外”。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度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合同销售额达到6.1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该年度,公司实现合同总销售额251.9亿元,比2002年同比增长50.0%。
长久竞争力之忧
“目前国内电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平稳发展’的状态,整个产业日趋饱和且竞争激烈。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以及终端提供商等,急需要到成长中的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国内电信咨询公司易观咨询电信分析师朱敏认为。以印度为例,印度工商联2003年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印度电信市场大约为80亿美金,预计2007年将膨胀到240个亿。截至2002年12月,印度手机用户仅有1000万,而2007年则预计超过4500万,2012年达到880万。“整个市场恰好处于起步阶段,大概相当于10年之前的中国市场态势”。
但在争夺海外市场时表现出来的价格战之类的内耗也让业内人士深感忧虑。事实上,中国摩托车业远征越南市场的经历已经提前给国内厂家上了一课:由于国内众厂家在越南市场的恶性价格战,不仅导致各企业均无利润可赚,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最终导致中国摩托车业几乎全线退出越南市场。
目前来看,在海外市场上,诸如
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制造商,确实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这种市场竞争力能否长久保持。”国际知名电信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总经理王煜全表示。
他认为,
华为中兴等企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冲击力一方面当然来自于不断成长的技术实力,但更大程度上,低廉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无疑帮了这些国内公司的大忙。“这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过渡,而非一个企业永久的核心竞争力。”王表示,“因为他们始终要面对WTO后与国际对手在这些本土资源上的对等开放。”
王煜全指出,发展至今的
华为中兴们应该开始思考公司在成本优势殆尽环境下的持续发展问题。他建议,这些公司可以在内部体制规范和运作流程优化等方面加紧补课。通过这些改革,公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以降低产品成本,而不是仅仅依靠低廉人力资源开支所带来的低成本。
思科中国公司某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称,从产品成本构成来看,研发经费约占
华为公司产品成本的11%,销售支出则约占产品成本的40%;比较而言,研发和销售成本则分别占思科公司同类产品的16%和35%左右。表面看来,二者成本之和没有多大差别,市场价格角逐上的余地就更多来自于双方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别。“在这一点上,
华为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而与思科相比,
华为公司产品销售成本显然有点偏高,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则稍逊前者。这种情况下,一旦后者本地化优势失去(思科进入中国或者
华为产品在国外生产),竞争形势显然会生变数。
王煜全认为,国内通讯设备制造厂商可以通过对公司内部机制的改革,压缩掉不必要的销售成本和其他运作成本,以获得本地化优势消解前提下的竞争优势,“告别单纯低成本竞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