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04年电信行业:注定不会平静的一年

摘要: 3G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谈了足足两年,但是这块理论上的“肥肉”,似乎在2004年还不是“吃”的时机。3G应用不足;手机价格昂贵;用户人数不足,这三个已经听的和
    3G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谈了足足两年,但是这块理论上的“肥肉”,似乎在2004年还不是“吃”的时机。3G应用不足;手机价格昂贵;用户人数不足,这三个已经听的和说的人都已经有点腻的三个原因,成了3G在全世界拓展速度不如人意的简单但是又棘手的障碍。
  对中国电信市场有借鉴意义的,莫过于使用习惯和普及程度相若的的香港市场,这边暂时还是对3G止步。香港方面的电讯公司,一再声明,只有市场准备就绪,有足够产品及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时才推3G。
  事实上,持有3G牌照的四家香港电信运营商先后推迟了推出时间。另三家为和记黄埔、香港流动通讯和数码通电讯。其中,连财大气粗的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也一再往后推。原定2003年初推出3G服务,先是推至8月,再延至年底,现又表示“明年年初前可能不会推出3G服务”,并将推迟归因于“手机缺货”。手机确是瓶颈,但这仅仅是表面原因,最重要的是市场环境不成熟。在香港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引入一个未经测试的3G技术,谁都担心会成为一场代价昂贵的练习。
  另一方面,中国3G手机今年出10款,经过几年煎熬,大唐电信总算有机会收获,至少10家手机商拿出商用3G手机,年底到2005年初四五家系统设备提供商用3G系统,产业联盟内部正进行手机一致性测试。面对全球3G先锋们的惨痛教训,手机是3G软肋,所以大唐电信已经落实了北京天?、海信、凯明和展讯等等生产商。随着中国版3G手机前景愈发明朗,国内外通讯巨头或旗帜鲜明或不动声色地加入TD-SCDMA阵营,大唐的“全球版图”轮廓渐明。
  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得更清楚,3G有没有市场,主要取决于运营商营造市场的能力,而这种营造能力又必须适当,恰好和消费者承受能力相结合。这可能是最实际的,我们对和电信相关的娱乐消费的比例仍然属于相当原始的水平,因此,3G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研究清楚,到底那些是适合现在手机用户的娱乐业务,运营商如何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以营造完整的客户体验。从而吸引用户接受了3G的娱乐应用,再向他们推销其他应用就容易得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3G的尝试在中国能够成功,那一定是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不知道那一家企业有这样的魄力和智力了。
  小灵通活得挺好
  虽然经常被人斥之为过渡技术,又被称之为必然淘汰的无线市话,俗称小灵通,在2003年依然活得蛮好。由于适应了国内几大运营商博弈的现实,一度游走于政策刀锋下的小灵通终成正果,最新的数字是,全国小灵通(包含南北电信)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覆盖了上海以外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而UT斯达康公司占据了其中60%的份额。
  据了解,小灵通已经拥有64K数据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手机交友、图片下载、在线游戏等媲美移动电话增值业务的功能。
  而12月底,中国网通小灵通增值业务品牌“灵机e动”正式推出,并宣布网通集团十省小灵通无线市话短信业务正式实现互通。现时,中国网通集团与UT斯达康公司合作先后在河北、山东、黑龙江等10省开通了小灵通增值业务,其中短信业务每月发送量超过2000万条, C-Mode无线浏览业务发展近一年,每月的业务访问量突破500万分钟,增值业务的用户数较年初增长40多倍。不过,由于网通的市场份额有限,这种技术带来的变化,很可能令一部分对资费敏感,而又对移动增值服务感兴趣的人群开始把目光从移动电话增值服务转向小灵通。
  然而,移动梦网依托中国移动1.7亿用户,联通无限背靠近9000万移动用户,小灵通到现在为止也仅仅在1000万用户中实现了短信互通,对信息产业部11月底关于小灵通与移动电话明年3月实现短信互通的文件,移动运营商和固网运营商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也就是说,现在的行业老大们还是不愿意跟小灵通玩,2004年,小灵通还面临一个相当艰巨的升级换代的过程。
  单向收费
  已经有专家抱怨,技术缺陷明显,仅仅因为便宜就如此受宠的小灵通从一个侧面证明,目前多数消费者对手机资费依然敏感。实际上,自从手机进入中国第一天以来,用户就在承受着相对始终高价的电信服务。真正要让消费者舒服,得到实惠的,还是资费标准下调。目前的手机资费标准使移动运营商长期享受超高利润,早该大幅度下调了。早在2003年初,已经有人很理直气壮地表示,今年不是讨论该不该实行单向收费的问题,而是应该讨论如何实行单向收费。事实上,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成熟,移动资费确实有了下调的空间。不过,始终单向收费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倒是各个移动运营商,试图通过形形色色的变相单向收费,造成“生米煮成熟饭”之实。然而,没有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调控,有的单向收费被煮成了“夹生饭”。这再次表明,一是移动运营商实行单向收费纯粹出于企业自身竞争的需要,而非从用户利益出发;二是电信业需要适度监管。不过,单向收费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收费太高的问题,其实,由其他行业情况都已经可以清楚看得到,仅仅考虑保护运营商利益,不仅不合时宜,而且问题只会越滚越打。但是根据改革经验来看,2004年,单向收费的推出可能还是微乎其微,不过,倒是有可能运营商再往下打价格战。对用户来说,争取单向收费的努力,千万不能停。
  互联互通
  在业务减价战逐渐平息的2003年,比较能够刺激公众神经的电信业奇闻要数乱砍光缆电缆了。各地时有发生一些劲爆的员工砍断其他运营商电缆光缆的例子,无疑是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格格不入的。
  事实上,即使不使用暴力,但是电信网一样可以有很多办法制造互联胡同的障碍。例如用技术手段略施手脚,比如拦截主叫、汇接局到网关局中继分群设置瓶颈、局数据歧视、故意把竞争对手的IP电话拨号时限设置长一些等等。
  不同运营主体之间因过度竞争导致的互联互通障碍已成为当今国内电信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且,在互联互通的博弈中,运营商和监管部门玩的是你进我退的“游戏”,长此以往,监管部门消耗掉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还会损害监管部门的权威。监管部门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很难获得网间通信质量及网间结算的第一手数据,因而企业一旦发生互联争议,监管者只能模糊界定而无法明断。这会导致运营商各执一端,而监管者只能各打50大板。如此下去,互联互通的争议解决就面临很大的取证难题。
  目前来看,采取先进有效的技术监控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网间质量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已经向各地通信管理局、各电信集团公司发出《关于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之后解决互联争议的又一规定,它将上述两个文件细化,将使互联争议论证工作更加规范和具体。现实一点来看,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只要电讯市场维持开放格局,即使各个运营商自己有什么小算盘,也不可能长期对抗分割下去。2004年,互联互通恐怕不会再有什么大新闻爆出,当然,离彻底无障碍的互联互通,恐怕还有三五年时间。
  电信
  最新的消息是《电信法》2005年才能问世。听到这个消息,相信很多电信行业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现状对于他们来说,总是比起有法可依的时候好过一些。
  这部法律起草被提上议事日程已足足有23年了。直到2001年4月,信息产业部成立《电信法》起草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这项工作才正式启动。
  就象目前大多数立法一样,民间的呼吁总是法律的基础。现在,有关草拟之中的《电信法》,已经被确定了打破垄断、公平竞争、优化配置、加强监管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很多长期在灰色地带运作的电信企业来说可不是好消息。整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信服务市场的准入、互联互通、电信资源管理、资费管理、电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无线电通信管理等十余个大项。可见,这一部法律要解决的是,目前电讯行业发展至今,在繁荣和喧嚣之后,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了。例如,近来网间互联互通的问题日益突出,业界普遍希望《电信法》能够为铁腕治理互联互通问题提供法律依据。据透露,互联互通确已被列为该法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这部法律还将专章对电信的普遍服务作出规定,对这一消费者和服务商之间争论不休的问题给出说法。不过,既然牵涉到了这么多利益主体,又牵涉到每年数以百亿计算的利益,所以《电信法》的出台波折一定不少。《电信法》草案才拿出第一稿,经过与国外电信法的横向比较及专题研究之后,目前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综合这些意见修订完成后,还将经历严格的审核程序,先交由国务院法制办审定,再提交国务院办公会议,最后提交人大审议。
  看来,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立法对自己更加有利,这是服务商和用户今年都不能懈怠的工作。
内容来自:本站原创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4/01/07/20040107085214890625.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电信
文章标题:2004年电信行业:注定不会平静的一年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