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工新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手工组装发射/接收器件贴片。
全国高新区建设成就展刚刚在北京结束,光谷展示20年发展挣下的“家底”。回首1988年起步时“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的背影,他们感慨:变化太快,连光谷人都要重新认识光谷。
光谷在哪里?昨天、今天、明天都不一样
昨日下午,武昌街道口公交站点车水马龙。经这里向东去的数十条公交线路大多要经过光谷。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告诉记者:“20多年前,到了街道口就等于到了光谷。当时的关山一带还是乡村土路,晴通雨阻。”
东湖高新区成立之初,李光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战略组组长。作为一个老光谷人,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情:“上世纪90年代初获批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后,光谷修桥架路,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如今,从街道口向东,坐公交车5站路,是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大楼。它与鲁巷广场共同构成目前的光谷城市中心。这里,既有“烽火科技”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又有大洋百货、国际广场等顶级商圈。
驱车从鲁巷广场再向东,光谷大道、高新大道……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勾连起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园区。“长飞光纤”、“华工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坐落其中。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东湖示范区规划纲要,要求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享誉世界的“光谷”。光谷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出炉。
光谷新城从设计之初就融入国际元素。今年3月,美国设计公司SOM公司接受邀请,为光谷城市设计出谋划策。记者与来自美国的设计师们一起,从鲁巷广场驱车两小时抵达牛山湖畔。未来,光谷的“疆界”将拓展到这里。按规划,环牛山湖地区将规划建设超低密度的研发基地,突出生活休闲、旅游度假等城市配套功能,成为“慢生活”首选地。
那时,光谷中心将从鲁巷向南迁移,将繁华带入腹地。新中心位于高新大道终端,九峰山至东湖保税区之间的区域,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人。总面积达518平方公里的“大光谷”,将从“产业新区”升级为“宜居之城”,形成以光谷中心和鲁巷—关山地区为核心的“大光谷”格局。
光谷是什么?是“光”但不止于“光”
记者来到位于光谷滨湖路的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年轻的操作员正在专注地封装LED显示芯片。该公司副总裁叶爱民说,这些色彩绚丽的显示屏,登陆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央视龙年春晚。上月,这家创办仅6年的高科技企业成功上市。
在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科学家们向记者展示了一种会发光的纳米制剂。它能“自动”寻找人体内的癌症组织,吸附在目标表面并发光,为诊断和治疗癌症“照亮”路径。
这些企业的成长,极大地丰富了光谷的内涵。
从诞生我国第一根光纤到第一套光通信系统,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知名的产业集群,光纤光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涌现出以烽火科技集团为龙头的规模以上企业1000多家。
“春江水暖鸭先知。”叶爱民说,“深厚的积累使光谷抢先把握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方向。"华灿光电"创业时先相中杭州,光谷招商团队主动上门邀请他们来汉落户。”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之外,光谷正在形成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架构。今年上半年,光谷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20%。
光谷的“秘密”:乘飞机抢到火车下一站
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都含有一个“谷”字。今年以来,“双谷”确立战略合作关系,交流日趋频繁。
“双谷”共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记者在多个场合听到相同答案密集智力带来的科技创新活力。
光谷聚集着42所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55位两院院士、3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去年一年,光谷申请专利就达7198件,平均每天近20件。
如何用好这些科技优势?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华工科技”首席科学家王肇中告诉记者,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只是驾着“马车”,勉强跟在高科技“火车”后面,“捡拾”别人淘汰的专利和技术。光谷打造创新引擎,应当“乘飞机,抢到火车的下一站”。
事实上,光谷科技创新已经聚焦未来。
走进光谷生物城,“辉瑞”、“拜耳”等全球500强企业的标识不时出现;新成立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国家新药大平台等顶尖研发机构,将研发方向瞄准下一轮全球生物产业竞争。在未来科技城,中美合作创办的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正在寻找降低碳排放的最新技术;德国电信、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行业巨头,相继设立研发中心。
光谷科技创新,期待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