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上看,富阳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城市。从两千年前汉明帝时代,富阳造纸业的发轫,到二十世纪末通信器材产业的崛起,这座偏安于富春江畔的富庶小城,一直在和“信息传输”打交道。 二十一世纪初,造纸和通信器材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对富阳的GDP贡献,都维持在20%左右。尤其是光通信产业,更是在2005年左右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这一年,富阳光纤光缆产业园被评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基地。打造“浙江光谷”的呼声,也在那段时间越喊越响。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十年,富阳的光纤产业却已经从百花齐放,变成现在的凤毛麟角。大部分光纤企业,在这十年间转产,甚至消亡。富阳对全国光纤产量的贡献,也从1/4降到了1/10。看来富阳光通信产业似乎到了穷途末路。
但是,活下来的富阳光通信企业,却在这十年间,通过放弃简单加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甚至国际化的蜕变。
滥觞:三个邮电工开创的先河
巧合的是,作为偏安于杭州一隅的小城,富阳最终能与光纤、光缆结缘,源于三个富阳邮电局的职工。
第一位员工是方雪木。1982年,为了腾出位置让儿子就业,方雪木提前从干了28年的富阳邮电局退休。当时的方雪木正当壮年,只有45岁,当然不甘心从此在家颐养天年。于是,方雪木决定自己办厂,靠着四处筹集的万把块钱,富阳邮电器材厂在1982年诞生了。
当时的方雪木当然不会想到,自己一个人的创业,竟从此为富阳发展通信器材产业开了先河。如今,富阳邮电器材厂,已经变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贝尔技术有限公司,主营通信网络软硬件技术服务,提供固定语音网络、移动网络、数据网络技术支持服务等业务。
此后,另外两名来自富阳邮电局的员工孙庆炎和王建沂,又相继成立两家通讯设备厂。这两家厂,后来成了富阳通信产业的两大巨头——“富春江”和“富通”。
此后几年里,富阳的通信产业,尤其是光通信产业,可以说是在几大巨头的引领下,走向了繁荣。
1998年,富通集团光纤生产线建成,成为国内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光纤制造企业。
发展:光纤市场十年翻百倍的商机
事实上,富阳光纤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们选对了好时机。
无论是方雪木,还是王庆炎,亦或是王建沂,他们选择建厂的时候,正好是我国通信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话机在国内全面普及,更是迅速大大提升了国内对通信电缆的需求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全球IT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光纤的需求量达到了井喷期。
而中国光纤光缆需求量大幅攀升,来自于当时的国家邮电部制定的政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邮电部确定的不再采用同轴电缆而全部采用光缆建设通信网。从1991年到2000年,我国对光纤的需求量从约9万芯公里,迅速增长到约890万芯公里。短短十年,涨幅接近百倍。
此时的富阳通信器材企业,相较于其他从零起步的地区而言,显然更具备先发优势。
据富阳一位长期关注当地通信产业的记者透露,在2000年前,富阳从事光纤相关产业的企业,一度达到了三百余家。从光纤光缆生产,到周边配套制造,整条产业链一应俱全。
“主要因为当时的光纤价格高啊!”这位记者表示,2000年,国产光纤的价格基本保持在200至300元每公里左右。
按照国内通信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富阳电缆、光缆当时的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近1/4。
2001年,富通集团研制成功光纤核心原材料光纤预制棒,突破了国际产业垄断,标志着富阳在国内光纤领域占领了制高点。2001年10月,“浙江光谷”-富春江集团光通信特色工业园奠基。同年11月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两年后,富阳光通信特色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火炬计划先进特色产业基地”。
2005年,富阳光纤光缆产业园被评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并被中信部列入“国家(富阳)光纤光缆产业园”。
至此,富阳光纤产业进入了辉煌期。
掣肘:缺乏新技术 大部分企业转产消亡
不过,在狂热的冒进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富阳光通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和一拥而上的粗放发展。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富阳光通信产业群落,虽然能够忍受更为狭窄的利润空间,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发展。但是低、小、散的发展模式,犹如昙花一现。很快,随着国内光纤产业的发展,光纤产量的迅速提高,以及工艺的改善。光纤价格开始急剧下降。
2010年,光纤价格骤降到了仅为约70元每芯公里左右。伴随着光纤价格下降,富阳倒下了一大批粗加工、小规模的光纤生产厂家。根据富阳市政府统计的数据,目前富阳规模以上光通信企业只有几家。
但是,来自富阳市的业内人士却告诉记者,真正专业从事光纤生产的规模企业,“目前恐怕只剩下富通了。”
事实上,富阳的电缆、光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早已从之前的1/4降为现在1/10。
曾经百花齐放的富阳光纤企业,如今已经被淘去了大半。其中,不少企业将目光瞄向了来钱更快的房地产企业。
富通:活下来是因为掌握先进技术
富通集团总裁瞿彩康说,光纤产业在21世纪,的确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下降等问题。但是,对于富阳诸多已经转产的企业来说,“它们当时是有机会活下来的。”
瞿彩康说,富通之所以好好地活着,甚至还取得了不小发展,正是因为及时制定了走“规模化、技术化”的道路。
“规模化和差异化才能抵抗得住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瞿彩康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富通与日本五大线缆企业集团之一的昭和电线先后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这样的国际化道路,除了旨在扩大富通的规模以外,更重要的是,富通看中了国际企业在光纤研发上的先进技术。
2001年,富通集团研制成功光纤核心原材料光纤预制棒,突破了国际产业垄断。光纤预制棒为光纤光缆行业的上游产品,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目前,掌握预制棒技术的主要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为主。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具备光纤预制棒生产能力的厂家只有富阳的富通和武汉的长飞两家而已。而国内光纤预制棒约50%多的份额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事实上,光纤预制棒正是富通的定海神针。有了这项难以被复制的先进技术,富通才得以在大浪淘沙般的光纤产业竞争中,生存下来。
2008年,富通又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电工株式会社,双方共同在富阳投资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准、国内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掌握光纤预制棒这项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如烽火、中天、亨通等厂家都在逐步形成生产光纤预制棒的能力。
在产业变局的大背景下,“所以我们又将目光放到了更为尖端的技术上。”瞿彩康说,目前富通正在致力于研究高温超导电缆,将为提升能源有效利用和国家能源战略作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