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辞职门”暗含社会化挑战 华为模式进退两难

摘要:对华为来说,“辞职门”事件不是触不触犯新《劳动合同法》的问题,而是华为还能不能保持自己狼性文化的问题。在整个通信设备制造市场走向寡头垄断的背景下,华为正面临种种困局。如果没有这种危机意识,华为的倒下也许就在明天。
  采访·撰文=子川
 
  对华为来说,“辞职门”事件不是触不触犯新《劳动合同法》的问题,而是华为还能不能保持自己狼性文化的问题。在整个通信设备制造市场走向寡头垄断的背景下,华为正面临种种困局。如果没有这种危机意识,华为的倒下也许就在明天。
 
  “辞职门”事件让华为再一次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次,华为被贴上了“对抗新《劳动合同法》的黑心企业”之标签。虽然在网上,争论形成鲜明的两派,但对于公众来说,华为的负面印象不可避免。
 
  这是自去年胡新宇事件后,华为再一次面临类似困局。这个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旗帜,为什么在此类事件中总被别人误读?被误解有多深?
 
  天涯论坛上华为专区在不久前不知何故被关了,这又引起了一些网民的不满,虽然这些人并不全是华为的员工,但他们对华为的关心超出任何一个中国企业。
 
  这两年,在天涯论坛上引起“板砖”齐飞的华为事件却是一个连着一个。
 
  2006年5月,胡新宇病逝;
 
  2007年5月,刘胜在非洲乘飞机失事身亡;
 
  2007年7月,一个名叫张锐的新员工,自缢身亡;
 
  2007年9月,华为7000人“裁员”;
 
  ......
 
  每一次事件后,总会引起网民的激烈争论,但有关言论大多是反华为的。据说华为一位高层扬言要关闭天涯的华为专区,但华为总裁任正非却明确反对。他说:“我不反对世界经理人(天涯)社区,甚至我觉得还是好的,世界经理人社区为我们展开批判,又不收我们费,这有什么不好。”
 
  任正非清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何况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但这些激烈议论的背后,华为又被误解了多深?2006年5月,年仅25岁的胡新宇,因为病毒性脑炎,在入职华为一年后病逝。华为方面承认胡的死亡与长期连续加班有关。虽然华为在胡治病期间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一个生命的消失让人们对华为“床垫文化”产生质疑。“床垫文化”是华为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创业初期,华为人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没有假日和周末,更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垫子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种精神一直被当成华为的精髓,但胡新宇事件发生后,华为“床垫文化”遭到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
 
  但华为却无法表白。舆论的这种质疑让华为员工也产生了思想上的波动,以至于任正非不得不撰文以正视听。在《天道酬勤》一文中,任正非写道:“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话对于许多外部的人来说,是没有几个人能体会到其中艰辛。所以任正非说,“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
 
  虽然华为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榜样,但华为依然处于舆论的质疑之中,这些舆论对联想、海尔这样的企业截然不同。难道仅仅是因为华为的低调或任正非的神秘?
 
  本想远离舆论喧器的华为,却一直陷入负面报道的困局,而且这种负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影响到华为的发展。
 
  华为7000人“辞职”事件经过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炒作后,已经远远超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雇佣关系了。舆论将这一事件上升成事关新《劳动合同法》的尊严问题,终于酿成一个全国性事件。
 
  即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永久员工。
 
  但华为的“辞职”发生正好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前夜。在今天,中国的劳资关系中占有强势地位的资方的种种不合法行为早已引起社会的不满,而作为中国企业标杆的华为,此时的“裁员”行为很容易被人解读为规避新法的举动。
 
  这就是被媒体无限放大的7000人“辞职”事件的根由。但任正非考虑的是华为的发展问题,在他看来,经过20年的发展,华为人的“奋斗精神”也许有些松懈,一往无前的狼性文化开始退减,而华为面临的市场环境却在不断恶化。特别近两年来,通信设备市场上经过一系列合并事件后,原本以为经过十多年奋斗后,终于跟上西方通信巨头的华为,突然发现“已经缩小的差距徒然之间又拉大了,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直一直腰板,拍打拍打身上泥土,没想到又要开始漫长的艰苦跋涉......”任正非说。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任正非不得不强调奋斗精神。这也是“辞职门”事件发生后,华为对外解释的是为了解决“工号问题”说法的来由。
 
  其实,在新《劳动合同法》还在讨论之中时,任正非就已经开始思考华为的人力资源变革。在《天道酬勤》一文中,任正非很明确地说,华为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正在推行人力资源变革。
 
  “这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能英勇奋斗,不畏艰难困苦,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我们将推行‘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为更多新人的成长创造空间。任何员工,无论新老,都需奋斗。从高层管理团队到每个基层员工,只有保持不懈怠的状态,华为才能活着走向明天。”《天道酬勤》见刊于2006年7月一期的《华为人》报。
 
  所以,当一些媒体将华为7000人“辞职”事件定性为华为是应对新《劳动合同法》而采取的措施,有些低估了任正非的思想。只是,华为的这次人力资源调整选择的时机似乎不是那么恰当,给了别人再次误解他的机会。
 
  这已经成为一种“华为现象”。有专家在评论这种现象时认为,这是商业社会化的必然表现。在商业社会里,企业的行为,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华为的许多行为,往往说成是自己企业的行为,而忽视了商业社会化的规则。华为被误解,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与社会沟通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没有蓝海的国际竞争
 
  在国内,做实业的老板提起华为没有一个人不坚大姆指。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在2003年曾说,中国企业中只有华为一家是同时在国际主流产品和国际主流市场这两个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展开竞争。
 
  成立于1988年的华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从一家几万元规模的小公司发展到了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员工人数达6万多名的跨国公司, 2005年首次进入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前10强,位居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的第八。
 
  不久前,华为高级副总裁李今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说,华为“2007年全球合同销售额预计为15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逾三成”。而记者最新了解,这一数字可能会突破160亿美元。如果按照《财富》去年公布的500强入围门槛,华为有望成为首家冲刺《财富》500强的内地非国有企业。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华为艰难的行程。正如任正非所说:“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与荆棘,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生注定艰辛与劳碌。”
 
  十年前就开始国际化的华为,直到2005年才有了收获。但在国际市场,作为一个新进入者,华为的付出却是别人的十倍甚至更多。刘胜在非洲乘飞机失事身亡,只是华为人在拼搏国际市场的一个缩影。
 
  虽然任正非希望开辟一个蓝海,但华为面临的竞争对手却都是世界级的公司,更有甚者,随着通信业竞争的日渐加剧,诺基亚-西门子、朗讯-阿尔卡特一些国际巨头之间开始合并,这使得华为不得不在这样一个“红海”中拼杀。
 
  “我们一直存在生存危机也一直生存在危机中,华为的衰退和倒闭一定会到来,而只有时时警醒我们自己,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延迟或避免衰退和倒闭的到来。”任正非在鼓动自己的员工开拓海外市场时,常常如是说。
 
  从亚非拉第三世界起步的华为国际化之旅,最初拼的是价格,拼的是人力。在资金缺乏、竞争激烈的独联体市场,华为默默耕耘了10年,从获得第一单38美元的合同起,集腋成裘,到2005年销售额达6亿美元,成为公司重要的市场。为获得中东某电信运营商的认可,面对世界级电信设备商的竞争,华为的工程师冒着室外60℃的高温进行现场作业,长达数月,经过两年多的坚持不懈,终于开通了华为全球第一个3G商用局......
 
  正是这样市场的积累,在2005年,华为正式成为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合作伙伴,终于迈进了全球电信市场的中心欧洲市场。此后,华为在欧洲不断扩展,德国电信、法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沃达丰,这些欧洲的大T(巨头电信公司)都成为华为的客户。从2005年开始,华为的海外收入超过国内,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厂商。
 
  但相对于爱立信这样的世界级电信设备商来说,华为的有效国际市场还是太小。尽管也进入了部分发达运营商的市场,但是华为在超过一半的市场空间里基本上是没有突破,尤其在北美、西欧和日本。
 
  5年前的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讼诉一案,许多人应该记忆犹新。当年雄心勃勃的华为,以低价在美国拓展路由器市场遭到网络设备巨头思科的强力阻击。之后华为不得不放慢进军北美市场的步伐,采取与3COM合资的迂回办法拓展。而在北美大的电信运营商眼里,华为几乎没有机会,虽然华为在北美市场的投入不比欧洲弱多少。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也许只有美国人心里最清楚。任正非的军队出身让他们多少有些紧张,所以华为常常被扣上了有中国军方背景的帽子,这让华为感到无奈。不久前华为与贝恩资本联合收购3Com的交易,也前途未卜。目前,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在对收购3Com交易进行为期30天的调查。而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近日向外国投资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威胁评估报告称,贝恩资本和华为联合收购3Com交易将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威胁。
 
  显然,华为打开美国市场还需要时日。
 
  面临种种困局的华为,无论是理解也罢,误解也罢,依旧按自己的步伐前进。正如任正非所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内容来自:《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7/12/19/20071219012504171875.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华为
文章标题:“辞职门”暗含社会化挑战 华为模式进退两难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