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图]电信业走出电信经济危机了吗?

摘要: 全球电信业在世纪之交的“寒冬”经历,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甚至还有点心有余悸。时隔4年的今天,全球电信经济出现了明显复苏迹象,业界开始欢呼电信的“春天”就要来临。但

    全球电信业在世纪之交的“寒冬”经历,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甚至还有点心有余悸。时隔4年的今天,全球电信经济出现了明显复苏迹象,业界开始欢呼电信的“春天”就要来临。但是,我们有必要在“春天”来临之前全面审视电信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从中寻求规律或启示,让电信业的未来发展不再“重蹈覆辙”。 
  全球电信经济要走出危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运营商、政府,以及整个电信业界任重而道远。 
  全球电信经济在2003年无疑已开始回暖,出现了明显复苏迹象,如西欧两大主导运营商德国电信和法国电信的净收益在2002年分别亏损246亿欧元和207亿欧元,到2003年底已开始全面转正,分别为13亿欧元和32亿欧元。但是,业界绝不能因此断定,全球电信经济已经走出了危机。 
  危机依然存在 
  在西欧,尽管法国电信和德国电信开始全面减负,但到2003年底仍然分别负债442亿欧元和466亿欧元(2002年底两者负债均高达700亿欧元左右)。如此的巨额负债是发达国家卢森堡一年GDP的3倍,与西亚富国阿联酋的一年GDP相当。 
  在北美,AT&T曾经是该地区,乃至全球电信运营商的骄傲,但这样的电信巨头不仅在2003年仍未能摆脱危机的阴影,进入2004年后更是每况愈下。2004年2月17日应该是AT&T发展历史上的又一“灾难日”,就是在这一天,其旗下的无线公司AT&T Wireless被迫以410亿美元出售给了Cingular无线公司。人们惊叹,美国电信业,甚至是全球移动通信业可能会因此而进入新的重组时代。但愿这样的重组能够早日稳定下来。 
  再从电信业发展趋势分析,语音的无线化和宽带的有线化是必然取向,但是到2003年底,代表移动通信发展方向的3G仍没有实现大规模商用。日本DoCoMo尽管是先导,早在2001年10月率先商用3G业务,但经历了2年多的艰难跋涉后,如今用户数刚刚超过了200万。另一家极力吹捧3G的运营商代表——H3G更是惨淡经营,它在5个国家的3G用户数到2003年底可能还没有超过100万。也难怪有人担心说,H3G究竟还能支撑多久? 
  与此同时,被传统固网运营商视为救命稻草的宽带发展也是差强人意。宽带发展以DSL为主导,但截至2003年底,全球DSL用户数仅为6380万,中、日、美、韩位分别位列前四名。意味深长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刚刚进入新型电信世界的门槛,电信价值链的经营观念甚至还未完全树立,更不用说已经探索出成功的业务运营模式了。我国DSL用户数位居世界之首,从全球电信业来看,不知是好事,还是电信业的悲剧? 
  我国电信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非常庆幸的是,我国电信业的发展没有陷入世纪之交的全球电信经济危机,仍然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发展。其中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如表1所示,我国传统语音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2001年底,我国固定主线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仅有13.81%和11.17%,不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4,即使到2003年底,也分别仅有20%左右。13亿人口的巨大规模至少在未来几年还能继续支撑我国电信业的较高速发展。 
  二是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与诸多发达国家不同,经历了长期以来的政府优惠与扶持。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待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历史,诸多优惠政策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诸如曾经实行的每户高达5000元以上的固网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对我国电信业的成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厚积薄发”,即使如今电信业的发展正在发生电信价值链的裂变与延伸,长期积累的资金沉淀也足以能够从容应对来势凶猛的全球电信经济萧条。 
  三是我国电信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当显著,无论是固定网,还是移动网,国外几乎没有一家运营商在区域范围内能够超过我国运营商的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这是我国电信业实实在在的规模经济,国外运营商无法比拟。 
  不过,“庆幸”绝对不能转化为“沾沾自喜”,我国电信业最近两年的恶性竞争,特别是恶性价格战应该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有些地方的移动电话资费甚至已经低于固网资费标准,而在我国电信业,现行固定电话资费已经是“底线”。突破资费底线,过度竞争,又何来我国电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且不说欧美电信经济危机必须引起我们的警示,即使在我国,电信价格战的恶果已经显现。如在我国南方某沿海城市,移动与联通两家公司原本协议不打价格战,但在2003年4月20日,联通公司率先开打价格战后,移动公司紧随其后,结果是两家公司5月份在该地区的业务收入都出现了负增长。 
  电信业开始探索“服务经济” 
  传统电信经济在走向服务经济,甚至是体验经济的过程中,特别是电信运营商,面临电信价值链的裂变,主动而不断地开展业务模式创新,亦或电信市场的持续创新,寻求和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运营模式可能是根本路径。未来,电信经济格局将发生根本变革,运营商虽然仍位于主导地位,但也仅仅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而已。笔者研究认为,电信“服务经济”的主要表征是运营商的非语音业务收入举足轻重,占总体业务收入比例至少为20%。 
  如今,大概只有日本DoCoMo的发展满足了“服务经济”标准,其数据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5%。DoCoMo的成功应该归因于I-Mode的成功发展和经营。至今为止,I-Mode是全球运营最为成功的移动价值链。回顾I-Mode的发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999年前后,尽管当时移动语音业务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但DoCoMo已开始未雨绸缪,积极探索和筹划非语音移动业务的发展。这就是DoCoMo的高明之处,也是其成功之处,充分引证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古训。I-Mode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通过正式网站确保名牌化/可靠性;通过代理收费制普及收费内容;通过一般网站提供多种内容;标准化的内容记述语言(C-HTML);不需要PC等复杂设定,迅速接入因特网;构成以运营商为中心的端到端服务结构。 
  令人关注的是,I-Mode在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包括在亚洲和欧美诸多国家的推广、应用基本都没有获得成功,这也是电信服务经济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传统电信经济通过复制或拷贝能够迅速得到发展,但在电信“服务经济”时代,“拿来主义”不灵了,各国运营商必须大力推进市场创新,寻求经营适合自己发展的电信价值链。可喜的是,我国四大主导运营商包括中国电信(互联星空)、中国移动(移动梦网)、中国网通(网通连接)和中国联通(联通在线)在探索价值链经营上已经起步,尽管还未最终成型。 
  如何彻底走出电信经济危机 
  世纪之交的电信经济危机应该说是电信经济发展规律使然,社会在进步,人们对通信业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统电信经济必须向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演进。因此,电信业要彻底走出目前的经济危机,就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敞开胸怀,持续开展业务模式创新,迎接电信服务经济的到来。直观地说,就是要通过价值链的经营大力发展宽带和3G。在我国,为了避免潜在的电信经济危机,政府部门有义务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并创造宽松的运营环境,尤其是实施全业务经营政策将成为必然。
  市场创新打造新型业务运营模式 
  追溯发展历史,电信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基本是一枝独秀,平稳保持5%~7%的年增长率。但进入90年代后期,增长率开始“一而再,再而三”的飚升,2000年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8%的顶峰(如图1),出现经济学界所谓的“康脱拉切也夫(kondratieff)长波”,这种现象通常每隔50年才会发生一次。 

   

 

 

 

    如上强调,面对电信价值链的裂变,运营商必须主动开展市场创新,积极参与构建、引领并经营新型的电信价值链--网络式价值链(如图1)。网络式价值链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商机,尽管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运营者",但电信运营商应该凭借自身的网络、客户优势力求占据价值链网络的核心,与不同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展开合作,共同经营和发展价值链,谋求价值链网络竞争优势。在此,业务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能给合作者更大的赢利空间,合作者参与的热情会更大,市场潜力也将得到充分挖掘,但可能会造成运营商的利润下降,对价值链的影响力下降。相反,如果运营商过多强调对价值链的控制和对利润分配的优先权,则可能会限制合作者的促销,难以形成市场规模。因此,运营商对业务模式这把"双刃剑"的选择应该基于市场潜力及其风险的判断,寻求既能调动合作者积极性又不至于过多损失自身利益的合作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网络价值链的经营和构建中,各个环节都必须“同舟共济”,积极加入市场创新行列,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首先,电信运营商必须开放心态,彻底摈弃“独食”习惯,推行竞合,“有容乃大”。其二,内容/应用提供商应积极配合,推行合作分成。其三,运营商与终端厂商合作定制终端和控制销售渠道,与网络设备提供商合作从事新业务宣传和推广、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以及提供买方信贷等。其四,终端用户也必须提供合作。用户固然突出“体验”,但同时必须为体验或所获的价值付费,必须清醒认识恶性价格战可能带来的后果。媒体更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并大力宣传价格战是电信经济萧条的“罪恶之源”。 
  尽早推行全业务经营 
  2002年下半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2003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也超过了固定电话。2003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了13亿之多。这是全球电信经济发展的最新形态。 
  移动电话用户超越固话也是电信业的发展规律,而在电信业发展中,一旦出现了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的“拐点”,表明电信运营业格局的量变积累已经到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人为”造成的运营商经营领域的“偏向或限制”已经到了划上“休止符”的关键时刻。在现行产业格局下,纵使中国电信怎么努力,每年的业务增长率也不可能超过GDP的增长。相反,移动运营商由于所处的“领域”高速发展,而且还在不断替代传统固网,所以无论怎么样,每年的业务增长率都会高于GDP的增长。如在2003年,中国电信的增长率为8.5%(GDP增长为9%左右),中国移动的增长率为13.9%,中国联通的增长率更是高达30%以上。这样的格局“长此下去”势必会导致我国固定网与移动网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调”。“固网萎缩就让它萎缩去吧!”除了别有用心的人会这么认为,否则充其量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调侃,但笔者相信,这是任何稍有良知的人所坚决反对的。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的日期是2003年10月,意味着从这一刻起“固定与移动如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构造由多家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的格局也许是唯一解决之策。 
  最后,再次前调的是,不断开展市场创新是电信业重新走向辉煌的根本途径,别无其他!但产业融合仅仅是市场创新的一种形态,不是全部。而且,近期市场创新主要不是依赖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一个漫长过程。市场创新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促成网络价值链,体验经济不再遥远。

内容来自:本站原创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4/04/02/20040402081021328125.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电信
文章标题:[图]电信业走出电信经济危机了吗?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