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商业周刊》网站日前刊登了分析文章指出,2003年对于华为来说可谓困难重重,先是春季的非典让外国客户纷纷离开中国,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同3Com组建合资公司的计划也因为得不到批准而一再推迟;更为糟糕的是,思科于1月对它提起了诉讼。但在年末,华为似乎已经将所有的背运甩在身后:业务蒸蒸日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福兮 祸兮
如今,非典已经成为人们的回忆,这让华为能够按照中国正常的经济脉动而运行。今年,华为的出口预计将翻番,达到10亿美元,公司整个销售预计将增长35%,达到35亿美元。而同3Com的合资公司也因为11月份的批文下来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这家合资公司主要生产企业级路由器。10月,思科同意和华为进行和解。华为执行副总裁徐直军称,尽管官司平息后,华为要从美国市场撤除许多产品,但所有这些麻烦对华为的业务都未造成影响。
华为许多昔日对手纷纷转变策略,开始同它合作,这对华为的发展前途极有利。3Com公司首席执行官Bruce L.Claflin说“很明显,华为正在走向国际。”除了和3Com合作,华为的伙伴名单上还有许多知名的公司,如高通、微软、松下等。当华为的触角在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扩展时,这份名单上的合作者还会继续增加。华为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在中国市场的关系众多,这是它能够立足于这个繁荣的13亿人口大市场的根基。此外,华为的人力资源优势也相当明显:它的劳动力成本是硅谷的1/5,因而产品价格能够比思科等对手便宜30%。价格优势让电子数据系统公司12月2日欣然签订了在美国代理华为产品的合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思科的官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还帮助了华为。Gartner公司的一位香港分析师Marcus Sigurdsson说:“思科起诉华为反而证明华为是一个市场竞争者。”一个潜在的用户在听到华为被起诉之后,会认识到它的价格优势,因此官司也不足为虑了。思科已经表示,它对两家公司的谅解表示满意。思科首席执行官钱伯斯说:“我们对华为的态度感到满意。”
为了继续扩展海外市场,华为高层意识到,他们需要改善自己的形象。自从任正飞1988年创立华为以来,他一直不肯接受外界的采访,这让华为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现在一些华为高层已经愿意露面了。为了消除思科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华为宣称自己现在相当尊重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徐直军说:“思科案之前,我们的自我宣传做得不够,人们不是很了解华为。”
然而,华为的笑意意味深长。今年,华为向公安局举报,称3名前员工将自己公司的机密透露给了他们的新东家:UT斯达康。8月,这3人被逮捕。华为执行副总裁费民说:“他们的行为对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UT斯达康首席执行官陆弘亮否认了华为的说法,并表示将支持这3名员工。
华为战略的核心在于扩展海外市场。其中一个重心是销售CDMA 450标准的蜂窝网络设备。华为已经在葡萄牙、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销售这种设备。另外一个重点是它的高端路由器产品。10月,华为和英国运营商Fibernet Group PLC集团签订协议,在英国销售高端路由器。
华为还扩大了在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开发中心,这个中心成立已经4年了。到2005年年底,将有1500名工程师在那里进行开发工作,而现在的人数是600。
主营市场仍在中国
但是,华为的主营市场还是在中国。12月8日,中国电信和华为签订协议,华为将承担200万DSL关键部件的生产。中国市场对这些高速网络设备的需求正迅速增长:根据国际数据集团的报告,在过去几年中,中国DSL用户数量增加了3倍,达到750万。另外,华为还在为德国英飞凌开发3G网络设备,并和中国移动进行3G测试。德国西门子公司8月宣布,将和华为在中国合作生产3G手机。
虽然西门子在开发3G技术的时候是与大唐电信进行合作,但它在开始生产新设备的时候却选择了华为。西门子移动网络的总裁Christoph Caselitz说:“在推广新产品的时候,你最好和最优秀的伙伴搭档,华为就是他们中间的强者。”
问题仍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为的天空就万里无云了。华为在海外大规模扩张时,一些用户和合作伙伴说,华为只是简单地大量推出产品,而不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华为已经将“恐怖之年”甩在了身后,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都应该认真重视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