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中国四大家运营商打交道最多的要算是中国社科院规制与竞争研究所主任张昕竹了。张是新的网间结算体系专家组中方负责人,在初步确定了结算方案的模型后,张昕竹正忙于带领专家组到中国电信、网通、移动和联通那里解释模型,并提取相关数据。
四大运营商显然是各怀心思:在专家组开始工作前,中国电信和网通已经对网间成本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而中国移动也托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首席教授梁雄健完成了网间成本的计算。中国联通是动手最晚的,成本测算工作也已经开始了,请来主持这项工作的也是梁雄健。
“现在还没到拿出自己的测算方案的时候,到时候运营商肯定要和信产部有一番讨价还价。”一位接近运营商的人士分析。“最后大家都不满意的方案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案。”梁雄健教授笑言。
受争议的结算方案
“网间结算牵涉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梁雄健教授说。也正因为此,专家组敲定的结算方案受到了来自各方的争议。
今年6月份的时候,信息产业部曾经就专家组敲定的网间结算方案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是相关专家和运营商代表。专家争议的核心在于新的结算方案采取了经济成本模式,即以长期增量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公共成本分摊。
长期增量成本,即完成互联互通业务需要增加的成本,如交换成本、维护成本等经营性成本。公共成本分摊,即意味着运营商在互联互通以前所建网络的全部费用都分摊到网间互联费用之中。
“方案是相对来说比较完美的体系,问题是怎么实施。”与会专家认为,增量成本需要把原有的网络进行重新优化,然后预估出三年的话务量,对于中国目前增长迅速且不够规范的电信市场而言,三年话务量是很难准确估计出来的。此外,网络如何优化,优化得合理不合理,还有运营商建网所用的设备五花八门,费用不一,怎么去确定价格,这些都是争议的焦点。
“数据很关键,中间只差几个百分点,出来的结果就是天差地别。成本测算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一位专家介绍。
而运营商争议的核心显得更为直接,“如果按照这个方案计算出的成本低于目前的每分钟6分钱怎么办?”会上,一位固网运营商代表质问专家组。
梁雄健介绍,以国际上惯例来看,以长期增量成本计算出来的网间成本通常来说都比较低,甚至有可能低于现在的每分钟6分钱。这种方法有助于鼓励竞争,但是通常而言,对主导运营商而言没有什么积极性。对于主导运营商最有利的一种定价方式,是基于所谓全面分摊成本,也就是历史成本,即互联互通费用应该足以弥补已经为此支付的所有相关成本,这就意味着运营商在互联互通以前所建网络的全部费用均会纳入考虑之中。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竞争。
“如果按照中国电信自己估计的网间成本要一毛六的话,那联通只能退出竞争,不然没有别的出路。”联通的人也很委屈。
据与会人员介绍,这次座谈会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结果。而随后专家组到各个运营商那里采集数据时,中国电信和网通是最不积极的。“当初要求重新计算网间结算费用的就是他们。”专家组成员说。
网间结算谜题
今年初,信息产业组成了一个由中外专家组成的小组,重新设计新的网间结算体系。其中规制经济学大师让·拉丰的学生张昕竹是专家组中方负责人,而享有盛誉的“电信成本”设计大师、麻省理工经济系杰瑞·豪斯曼教授为外方负责人。
在专家组成立前后,四大运营商自己也委托专家进行了网间成本的测算。中国电信和网通只是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中国移动则做了完整的方案,而中国联通的测算正在进行中。
据了解,四大运营商采用的成本计算方式都是基于历史成本的计算。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普遍采用以历史成本计算网间费用既为了知道自己的网间成本到底是多少,又可以作为最后与信产部讨价还价的筹码。
长期以来,我国的网间结算都是基于资费成本的,运营商要向主导运营商支付每分钟6分钱的费用。 主导固网运营商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表示过这个标准过低。中国电信集团的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其互联互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只有3.6%。中国网通集团目前还没有披露准确的数据,但网通集团监管事务部总经理崔涛曾经对媒体表示,他估计这个比例应该在3.3%左右。
这个比例相对于国外运营商来说显然是偏低的,国外运营商每年在互联互通方面的收入平均要占总收入的10%到20%。如英国电信,2001年的比重为17%,韩国电信则达24%。
在互联互通的“战争”中,联通认为这么计算互联互通收入有欠公平:“目前中国电信和网通所计算的网间结算费用仅在于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网内的通话却没有计算。而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发生在运营商网间的通话时长大概只占总时长的10%左右,大部分的通话发生在运营商的网内。如果把电信和网通网内通话也结算进去,比例绝对不可能这么低。”
而且联通对于网间结算是否能够解决互联互通持怀疑态度。联通方面认为,网间结算标准如果过低,互联互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如果过高,联通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只有退出竞争了。联通数据与固定业务部运营维护处的孙伟东介绍:“如果网间结算价格涨到一毛钱,用户使用联通的193长途业务,发话和落地联通都要与固网运营商进行结算,每分钟就是两毛钱。联通自己的长途网也需要维护成本,这种情况下,如果固网运营商将长途话费降到三毛钱,联通很难跟进。”
监管不能承受之尴尬
实际上,信产部对于监管不利造成的互联互通问题愈越演愈烈心知肚明。今年7月10日,信息产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中组部和国资委联合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电信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作为互联互通的主要原因之一赫然纸上。
意见除了从法制、经济角度解决互联互通外,干部考核也与互联互通接上了轨。对于因为疏于管理造成恶性事件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电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监察机关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领导责任。”
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75号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意见》。75号文件被一部分业内人士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落实75号文件,9月末,六家电信运营商都收到了来自于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的《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中对互联互通问题提出了处罚措施。与以往电信监管只有约束机制而缺乏有效的惩罚和退出机制不同的是,在互联互通方面违规的电信企业,除了要按照《电信条例》进行处罚以外,企业主要领导也会被“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或者“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现在要看的是信产部的执行力了。”业内专家分析,实际上,自从王旭东“空降”信产部以来,互联互通问题的解决力度已经大大加强,有关工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互联互通的解决某种程度上要看双方博弈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说,“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到了3G,四个运营商,三个标准,两代技术交杂在一起,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