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为寻找新战略支柱 十年后收入或达千亿美元

摘要:英国BBC网站周一撰文称,作为一家神秘的科技巨头,从农村起家的华为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但它仍不满足,为了实现1000亿美元销售额的宏伟目标,华为还将继续拓展新的领域。
        神秘巨头

  它是全球最重要,似乎也是最神秘的科技企业之一。它的电信系统连接着全球三分之一的手机。它的全球员工总数高达11万,超过了思科和微软。它就是华为——生于深圳、长于深圳,并且成为了当今亚洲力量的化身。

  “公司很年轻,诞生至今不到20年。”华为发言人颜光前解释道,“我们的员工也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9岁,所以内部的环境变化很快。”在华为位于深圳龙岗区的总部走上一圈,显然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华为在这里的员工达到4万人。

  华为的关键研发部门、全球测试设备以及管理人员培训中心都坐落在这里。但这里的激情并不完全源于年轻化。华为完全由员工持股——约有60%的员工持有非流通股,具体份额根据职位和业绩分配。

  农村起家

  发展初期,华为不得不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角落中求生存。彼时,利润丰厚的城市网络系统大单要么被国有公司拿下,要么落入外资企业手中。所以,华为必须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华为是从农村市场起家的。在这一市场中,为了迎合用户需求,我们必须要设计非常独特的定制设备。”颜光前说。包括能够适应供电不稳的环境,并抵御闪电甚至老鼠的攻击。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并逐渐进军国外市场,华为已经以能够应对各种问题而著称——倾听潜在客户的需求或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华为如今已经是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为全球50大电信运营商中的45家提供服务。该公司在3G软件狗市场的全球份额更是高达55%。

  工程人才

  华为2010年的收入突破280亿美元,该公司甚至大胆预计十年后的收入将达到1000亿美元。主要的推动力来源于员工——其中46%参与研发工作。该公司已经申请了超过4.9万项专利。

  华为吸引了大量中国工程师。例如,研究生毕业的钟建伟(Zhong Jianwei,音译)目前就担任华为技术监察部门的项目经理。他发现,在华为工作与多数中国大型企业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类企业通常都死板、集权而且非常官僚化。

  “我每天都要与全球各地的华为员工交流。这里很国际化,很全球化。”钟建伟说,“我以前从未体验过这种环境。”

  为了实现增长目标,华为需要踏上新的征程。它不会放弃核心业务——该公司目前已经为全球140个国家的移动运营商提供系统——但却需要发展两个新的战略支柱。

  “很多都是由更大规模的整合驱动的。还存在其他的领域,例如企业市场和正在增长的终端市场。”颜光前说。

  企业业务

  企业业务是开发相应的技术,帮助企业甚至整个城市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在深圳总部,华为显然向视频会议领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用于标准的台式机或移动设备的产品,到大型企业或政府使用的系统。其目标是打造类似于面对面的通讯体验。

  设计团队目前正在努力减少多个屏幕间的缝隙。“今后一两年内,我们将逐步从窄缝过渡到无缝,甚至包括3D。”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罗山(Luo Shan,音译)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现在就在开发这项技术。我们希望提供可以信赖的高端体验。”

  华为已经凭借企业业务进军了IT领域。该公司还计划成为一家提供科技融合解决方案的重要企业。

  华为还在着眼于云计算市场——从生产基本的硬件到开发软件和应用。该公司还在推广“一体化封装云服务”(Cloud-in-a-box)——将标准集装箱装配成一个功能完整的数据中心,随时都可以直接启用。

  对于大型项目而言,用户只需要准备好一栋空壳建筑,然后将集装箱放到里面即可。

  消费设备

  华为还在积极进军消费市场,包括视频点播、手机、4G网卡,但规模相对要小得多。该公司今年计划实现6000万部手机的出货量目标,范围涵盖入门手机和智能手机。

  华为的多数生产都外包给富士康等企业,后者在华为总部不远处拥有一处巨大的工厂。

  尽管战略正在变化,但华为的主要业务还是向移动运营商供应和批发产品。在全球移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年后,华为现在开始了品牌建设之路。

  该公司正在推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并建立新的营销渠道。华为计划借鉴苹果的经验,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建立零售店网络。

  但华为的形象还是遭遇了一些挑战。该公司在美国的收购计划多次因为安全担忧而流产。华为则多次反驳这种担忧,强调它是一家员工持股的企业。为了缓解外界的担忧,华为还与批评者展开了积极的对话。

  颜光前说:“华为是一家私有企业,完全由员工持股。员工就是华为的股东,我们运作的基础都是出于商业目的,没有其他考虑。”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