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分析:印度在华为面前反应过度了

摘要:   华为在印度市场前进的步伐遭遇重挫。据报道,印度因为“安全问题”,拒绝华为成为印度国有运营商BharatSancharNigam(BSNL)的设备供应商,同时再次阻止华为投资印度当地
 
  华为在印度市场前进的步伐遭遇重挫。据报道,印度因为“安全问题”,拒绝华为成为印度国有运营商BharatSancharNigam(BSNL)的设备供应商,同时再次阻止华为投资印度当地接近一亿美元的基础项目。

  对于华为而言,类似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8月份,华为一项高达6千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因为同样的理由———“安全问题”被印度方面搁置,直至今天也没有获得审核通过。

  细观华为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印度相关部门已然出现了贸易保护泛化的错误:其一,华为公司去年8月的一项投资因为所谓的“安全问题”审查而被搁置,直至今天没有相应说法,而类似理由却再次成为阻碍华为在印度发展的障碍;其二,尽管中国相关部门已经就此进行澄清,解释了华为公司属于民营企业,并不存在所谓的官方背景,但是印度方面依然以诸如“华为某高管曾经在中国部队任职”等理由进行单方面的猜测;其三,政策不统一,据有关媒体报道,造成华为遇阻的背后因素可能是国外同行业竞争企业的幕后指使,其目的是打压物美价廉的中国企业,而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除了华为以外,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对海外进行扩张投资时经常会遭遇“非经济性”的壁垒。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时也曾经遭遇美国投资委员会的安全审核。

  站在国际贸易利益角度,无论是华为,还是联想,包括在西班牙被焚烧的温州皮鞋,这些事例以其个体的不同形式反映出,理想中的自由贸易仅仅存在于教科书中。宏观的国家利益和微观的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阻止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最好借口。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理想中的国际贸易虽然可以增进所有贸易参与方的利益,但是短期的经济利益未必符合长期的国家利益,因此应当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避免因外国资本的进入,受到打击而无法发展壮大。在国家利益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选择国家利益或选择贸易保护,是今天的印度和百年前的李斯特同样之处。

  但李斯特之所以能成为名噪百年的经济学家,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贸易保护的倡导者,而是因为他主张的是有限度的贸易保护,他主张决不能把贸易保护政策泛化,对于幼稚产业虽然应当保护,但是必须要甄别符合条件的幼稚产业,判断幼稚产业是否应当保护,如何保护,保护的期限与力度又当如何等等,而绝非简单封闭关门。

  与李斯特相比,实行泛化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印度贸易政策的核心错误,如果因为莫须有的因素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交往,最终的结果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双重损失。一方面,具备价格和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因为人为的障碍而止步于印度国门之外;另一方面,印度的国民和企业也因为这一贸易政策而遭受利益的损失,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花费获得相同甚至更差的服务。两国的利益都将因此而遭受损失。

  李斯特的有限贸易保护政策是印度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而对于国内相关部门与企业而言,揭示问题的实质,才是能够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
 
来源:东方早报
内容来自:本站原创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6/04/26/20060426102725078125.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华为
文章标题:分析:印度在华为面前反应过度了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