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这里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活力,我感到很高兴。”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时强调。
一年以来,奋战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一线的武汉年轻人牢记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踔厉奋发、奋勇争先。年轻的力量在科研征途上,正在追光,发光!
奋起直追 好消息频传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年前,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大楼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华工激光半导体面板事业部工艺主管冯新康至今记忆犹新。
冯新康在实验室晶圆切割设备上进行工艺调试。记者高勇 摄
“就是这里!去年6月28日,我们在楼下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冯新康指了指窗外,“总书记对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科研力量抱有很大期望,让我们感到工作使命感更强了,必须奋起直追!”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楼的年轻人也“很忙”。一位光学器件部门的同事将手机开着免提,从“大通铺”的另一头快速移动到光学工程师张海洋面前,娴熟地拉来旁边的椅子坐下,一场远程会议就此开启。
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的仿生建筑“马蹄莲”。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刻也不容耽搁!同事大多是‘90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随时都能高效‘热聊’,解决问题。”张海洋直言。
张海洋说:“我们项目组的小伙伴们争分夺秒,开发出的全国产化3D打印激光器完全替代进口,并成功应用推广到3D打印行业!”
这一年,国内首款1.6Tb/s硅光互连芯片、国内首款2K高频PWM柔性屏、全国产EDA软件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诞生在光谷。
并驾齐驱 订单热销海外
6年前,冯新康离开上海一家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外企,加入华工激光。
“关键设备的研发、组装都在国外,核心技术是不让我们碰的。”说起跳槽的原因,冯新康打了个比方,“在外企,我更像一颗随时会被替换掉的‘螺丝钉’。回到我们国家的企业,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
华工激光研发大楼。
正如冯新康所言,华工激光也为这位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回头看这些年,我深度参与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如今34岁的冯新康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在华工激光,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很多激光加工设备加速国产替代的过程;国内热销,海外订单也源源不断。”
说到这里,冯新康感叹,“参与国家战略的同时,我也很有成就感。为国家科研,与有荣焉!”
现在,冯新康又有了新目标。“我们正在开发的激光设备瞄准的是工业里最高端和难度最大的领域——半导体。相信只要目标坚定,把两寸宽的事做到两尺深,就一定能实现。”在冯新康看来,科技自立自强的美好图景,就在眼前。
张海洋在实验室工作。记者高勇 摄
“百分之百国产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必须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张海洋说,“不仅让我们国家的企业用上好用又实惠的激光器产品,还要充分发挥企业产业链链主和激光产业策源地作用,担起激光光源领域‘国家队’的使命。”
先人一步 刷新世界记录
如今,在光谷,中国信科、华工科技、长飞等本土龙头企业成为“链主”,一批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200家。
肖希在调试超大容量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实验系统。
中国信科集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肖希欣喜地分享了最新进展:“今年5月,我们实现了总传输容量4.1Pb/s、净传输容量3.61P/s的单模19芯光纤传输系统实验,该工作刷新了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容量的世界纪录,也是目前国内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容量的最高水平。”
4年里,肖希所在的实验室将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可实现单根光纤每秒钟传输60000部高清电影,标志着我国在光通信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光谷广场“星河”雕塑。
10年间,中国信科集团也同时在硅光芯片这一前沿领域从“门外汉”变身“持牛耳者”,培育出一批领先水平的硅光芯片技术。肖希也从一名科研人员逐步成长为技术创新策源的“领航员”和产学研转化的“摆渡人”。
“我现在要做的不仅是带领团队取得更多技术突破,还将以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为平台,积极融通光电子产业链和创新链,带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应用,为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率先实现突破贡献一臂之力。”
肖希表示,将按照总书记指引,继续肩负“追光筑芯”的使命,聚焦“卡脖子”领域,着力打造大国重器,更快地占领一些制高点。
(长江日报出品 统筹/策划:王其恒 马振华 陈智 采写:记者陈智 栾嘉雯 李慧紫 通讯员胡昕 孙诗 摄影:记者高勇 刘斌 何晓刚 制图: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