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G带来的移动宽带需求激增,承载数据业务的分组域设备重要性愈发凸显。
华为在HSPA已广泛部署的欧洲,核心网分组域设备进入几乎所有国家,抢占了分组域核心网设备的先机。
传统通信核心网主要分为承载数据业务的分组域及承载话音业务的电路域,此前由于移动业务量较小,分组域设备不受关注。而随着3G带来的移动宽带需求激增,这部分设备重要性愈发凸显。
事实上,未来在LTE/SAE网络架构下,所有业务都将基于IP承载,核心网的电路域将逐步消失,只保留分组域,这一市场已经引起众多巨头的关注。
3G激发的蓝海
这一细分市场出现前,是设备企业漫长的等待。仍以
华为为例,伴随核心网概念的提出,其从1997年就开始投入进行分组域核心网研发,但是,与核心网电路域部分解决语音IP承载的移动软交换不断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分组核心网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
“
华为从1997年开始投入核心网分组域,至今已经超过十年,之前一直未能看到市场起色,直到去年才开始看到胜利的曙光。”
华为分组核心网产品线总裁徐伟忠表示。用他的话说,此前,“业务量没多少,设备拿过来就能用”。
改变的契机是3G,尤其是HSPA、HSPA+等移动宽带技术的陆续部署,以及移动宽带数据卡的上量。“2007年,德国电信T-Mobile全德国的分组核心网数据流量也就几G,随着3G业务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其移动宽带业务量提高了一倍,同时预测未来几年将很快超过百G,这个数据已经远远超过其此前的预测。”徐伟忠介绍说。
而T-Mobile也是
华为的突破点。2008年,凭借大容量高性能的解决方案优势,
华为一举拿下T-Mobile欧洲五国(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捷克)的分组核心网合同。相比基站等无线接入侧设备,运营商对于核心网设备替换更为谨慎。德国电信对
华为设备的采用使得
华为在欧洲风生水起,此后陆续获得西班牙电信、Orange、TeliaSonera等运营商的认可。今年,
华为再次获得德国电信在欧洲另外三个国家的合同,目前,其核心网分组域设备几乎进入全欧所有国家。
从出货量上看,从2003年开始出货到2007年前,
华为分组域核心网设备共出货1亿用户容量,而2008年这一数字提高到2.1亿户,截至今年三季度更是达到3.4亿户。“就移动网络发展而言,我们判断,从1998-2008年是移动话音的时代,而今后十年将是移动宽带的时代。”徐伟忠说。
在国内,徐伟忠表示,未来2-3年,随着3G用户数的提高,国内分组核心网的网络流量将是现在的30-50倍。这一点已初现端倪。虽然目前TD-SCDMA用户仅100余万,但据中国移动数据部高念书近日介绍,其数据流量同比08年增长超过180%。
分组域破解智能管道命题
事实上,运营商对核心网分组域的重视不仅由于其是未来业务演进对网络的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在于其对于成功运营移动宽带的意义。“讲到移动宽带,人们往往第一反应是无线接入,但是作为连接无线侧和骨干网的桥梁,核心网对业务的控制作用非常关键。”徐伟忠说。据徐伟忠介绍,除了容量及投资保护外,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沃达丰等欧洲主要运营商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分组网络的控制和管理,实现管道的精细化运营。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宽带化,中国移动等国内运营商也鉴于固定宽带通道化导致的流量收入不匹配,提出了建设智能通道的发展思路,而分组核心网的业务控制恰恰是运营商破解智能管道命题的基础。
事实上,移动宽带相比固定宽带,对于业务控制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固网的用户接入点是确定的,因此其投资也是可控的,而移动宽带无法预知用户的位置并进行针对性的网络投资,不建设智能管道的移动宽带是不可想象的。”徐伟忠说。
目前,运营商在开展3G等移动宽带业务感受到的最大瓶颈是,用户上量后由于分享带宽导致的体验下降,而通过分组域核心网针对区域的策略配置,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对商务区及商务区中的重点客户优先带宽接入。
对于运营商管道智能化,徐伟忠的建议是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实现原有哑管道的可视化运维和管理;其次,实现基于用户、基于业务和基于用户位置等的精细化管控;最后,充分发挥自身网络的能力,运营商可以与第三方SP/CP合作,进行精细化运营,构建良性可盈利的宽带网络。徐伟忠同时也强调,这三点不是渐进式的,可以同时进行。
宽带、智能、融合大势所趋
在获得T-Mobile等欧洲运营商的认可后,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合作,
华为于今年2月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提出了IPN2.0的概念。“运营商看到后都非常感兴趣。”徐伟忠说。此后,IPN2.0相继进入T-Mobile、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挪威电信Telenor以及亚太地区的运营商,菲律宾Digitel、马来西亚Digi、新加坡MobileOne等。
“给运营商在网络上带来价值,是IPN2.0赢得运营商的关键。比如,通过可视化报表系统,运营商可以更好地看清楚网络的状态,分析并了解整个网络。”徐伟忠表示。
具体而言,
华为提出的IPN2.0核心理念包括宽带、智能和融合,而这也代表了分组域核心网的发展方向。在宽带方面,据徐伟忠介绍,
华为GGSN设备的单节点容量分别支持30G、60G,SGSN设备的单节点容量目前可支持10G,并可升级到20G,这是其他厂家同类型设备的10-15倍;在智能方面,
华为在原有IPN基础上加入了用户报表服务器(SUR)和策略计费规则功能(PCRF),结合IPN原有功能,实现了移动宽带业务从可视,到可管理,再到可盈利的闭环管理;在融合方面,
华为支持2G/3G/HSPA/Wi-Fi共接入,只需软件升级即可平滑演进到SAE。
“IPN2.0从理念到解决方案,
华为已经陆续推出了新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后续在这方面,
华为将持续投入,不断推出满足运营商需求的解决方案。”徐伟忠介绍道。
抢占分组域核心网先机的
华为目前在存量市场上已经进入全球前两位,在新增市场上更是一路领先。仅在策略计费方面的改进就为
华为赢得多项合同。如,7月3日,Telenor与
华为签订挪威分组核心网全网部署PCRF合同,
华为主设备突破Telenor集团总部所在地。8月18日,Vodafone集团宣布
华为成为Vodafone全球PCRF设备短名单供应商。
而
华为的技术积累也使其足以保证未来的市场份额。
华为的下一代移动核心网SAE专利提案数名列行业第二,截至目前,其提交了1500余篇SAE提案,与其LTE提案数持平。2009年初,
华为凭借对LTE/SAE网络演进的深刻理解和技术积累,被北欧运营商TeliaSonera选为合作伙伴,签订了全球第一个LTE/SAE商用合同。同年,
华为被中国移动选定为上海世博会TD-LTE示范网合作伙伴,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最新的4G网络覆盖,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体验到全新的移动数据业务。
中国3G市场的启动不仅使传统通信设备出货量激增,也在催生新的细分市场,比如分组域核心网。“我们预计,未来2-3年,国内分组网络的流量将达到现有流量的30-50倍。现网小容量、粗放式的管道将无法适应要求,因此,分组域核心网明后年在国内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信心帮助国内运营商建设一张精品移动宽带网。”徐伟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