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听到过流明(lm)、勒克斯(lux)、坎德拉(cd)、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这些和“光”有关的单位。对于那些和“光”打交道的同学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今天,就让我们以眼睛的名义,来一场光度学概念的趣味之旅,帮大家把这些概念梳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光度学:以人眼为“标尺”的学问
光度学(Photometry)和辐射度量学(Radiometry)是两个看似相似却又大不相同的领域。光度学是以人眼为基础的,它关注的是我们眼睛对光的感受;而辐射度量学则是基于实际能量的,它只关心光的能量大小,不考虑人眼的感受。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光源发出的光能量很高,但都集中在人眼不敏感的红外波段,那么从辐射度量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光源很强;但从光度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光源就比较弱了。
人眼对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敏感度,这个敏感度就是光度学和辐射度量学之间转换的关键——光谱光视效能(Luminous Efficacy,V(λ))。人眼在555 nm(黄绿光)处最灵敏,所以把这个波长的光视效能设为最大值,即V(555 nm)=1;其他波长的光视效能都是小于1的相对值。这个小小的光视效能,就是光度学和辐射度量学“分道扬镳”的关键所在。
光通量:光度学里的“功率”担当
流明(lm)在光度学里,就好比是功率的概念。它和辐射度量学里的瓦特(W)是可以对应理解的。在人眼最灵敏的555 nm处,流明和瓦特的换算关系是常数Km=683lm/W(国际标准值)。也就是说,真实的功率为1 W的555 nm的光,其光通量为683流明。要是换作其他波长的光,由于人眼的敏感度降低,同样功率为1W的光,其光通量就达不到683lm了。换句话说,同样1 W的光,我们会觉得其他颜色的光没有555nm的亮,光视效能越小,我们觉得这光就越弱。
若想评价非单色光(比如日光灯灯光)的“功率”,就不能只看一个波长,必须综合所有波长的贡献。因此,“辐射度量学的功率(瓦特)”和“光度学的光通量(流明)”之间的换算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走进电影院,你会注意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灯光体验:
传统白炽灯放映厅: 灯泡功率高达500W,但整个影厅的亮度却显得昏黄柔和。虽然白炽灯在红光波段(约620nm)的光效较高,但人眼对红光的敏感度较低(V(λ)≈0.4),导致实际感知的亮度远低于其功耗。
现代LED放映厅: LED光源总功率仅200W,但屏幕亮度却达到1000尼特(约7000 lm/m²)。这是因为LED的光谱集中在人眼最敏感的黄绿光(555nm附近),光效高达150 lm/W。尽管输入功率更低,但观众看到的画面却更明亮清晰。
照度:被照得“亮不亮”的衡量
勒克斯(lux)及其背后的照度(illuminance)概念,用于描述单位面积的物体或探测器接收到的光通量(单位:lm/m²)。在辐射度量学中,对应的单位是W/m²(辐射照度)。
需要强调的是,照度(lux)描述的是被照面的亮度,而非光源本身的属性。例如,不能说“某个光源有多少勒克斯”,但可以说“被照面上接收到了多少勒克斯”。照度和光源的发光强度(坎德拉)通过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关联:1坎德拉的光源在1米处产生的照度为1勒克斯。因此,光源的发光强度和被照面的照度是密切相关的。
照度(E)表示被照面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通量(Φ,单位:lm),其公式为:
咖啡馆的300 lux:暖黄光(2700K)的照度通常较低(约200-400 lux),光线柔和且带有漫反射,让纸质书页显得温润,咖啡杯上的拉花在低照度下更显细腻纹理。这种环境让人放松,却不会干扰屏幕阅读。
图书馆的500 lux:冷白光(4000K-5000K)的照度需达到500 lux以上,确保桌面无阴影、文字对比清晰。高照度减少眼部疲劳,但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人会不自觉地挺直腰背——光线的“强硬”悄然影响着身体语言。
发光强度:点光源的“亮度名片”
坎德拉(cd)及其对应的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概念,用于描述点光源在人眼中的亮度。它的定义是:单位立体角(球面度sr)内发出的光通量(lm/sr)。在辐射度量学中,对应的单位是W/sr(辐射强度)。
坎德拉是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仅关注光源本身的空间亮度分布(与时间无关),且不依赖被照物或光学系统。相比之下,流明(光通量)虽也涉及能量分布,但主要反映时间维度上的总能量输出。
发光强度(I)表示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Ω,单位:球面度 sr)内发出的光通量(Φ,单位:流明 lm),其公式为:
I: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 cd)。 Φ:光源在特定方向上的光通量(单位:lm)。 Ω:观察方向的立体角(单位:sr)。
夜晚用手电筒照亮远处的物体时,我们会发现,当手电筒的“聚光罩”旋紧(调焦)时,光束会变得细长而明亮;旋松后光束扩散,亮度明显降低。这种亮度变化背后的物理原理正是发光强度(坎德拉)与立体角的相互作用。
发光亮度:面光源的“亮”度量
对于面光源(如显示屏、灯罩),需引入发光亮度(Luminance)的概念,即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单位:cd/m²)。观察者与光源表面的角度会影响实际感知的亮度,因此发光亮度综合了面积和视角的影响。
在LED显示屏领域,常见的单位尼特(nit)等同于cd/m²。例如,某笔记本屏幕标注“300nit”,即表示其发光亮度为300 cd/m²。
发光亮度(L)表示单位面积(A,单位:平方米)内光源在单位立体角(Ω,单位:球面度 sr)方向上发出的光通量(Φ,单位:流明 lm),其公式为:
L:发光亮度(单位: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即尼特 nit)。Φ:光源在特定方向上的光通量(单位:lm)。A:发光面积(单位:m²)。Ω:观察方向的立体角(单位:sr)。
周六的地铁上,你打开手机刷短视频,屏幕自动调到600 nit的高亮度,刺眼的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傍晚回家后,手机屏幕又悄悄降到200 nit,柔和的光线不刺眼,却足够照亮昏暗的房间。这种“智能亮度调节”的背后,正是发光亮度(尼特)在默默工作。
同一手机屏幕在不同时间段的亮度自动调节。图片来自豆包AI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光度学的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下次再看到这些单位的时候,就能轻松地理解它们背后含义啦。
别让知识止步于此!关于光的科学,我们准备了这些“硬核知识”。
色温:灯光色调的“冷暖密码”
色温以开尔文(K)为单位,定义了光源的色彩特性。低色温(2700K-3000K)的暖黄光常用于咖啡馆和卧室,营造放松氛围;高色温(5000K-6500K)的冷白光则适用于办公室和医院,提升专注力。显色指数(CRI)作为色彩还原的标尺,决定了物体颜色的真实呈现:CRI≥90的博物馆灯光能精准还原油画细节,CRI≥80的超市照明则让蔬果保持自然光泽。有趣的是,太阳的色温在正午高达5500K(冷白光),而日出时的霞光仅约2000K(暖橘色),人眼却能自动适应这种跨度——这种生物适应性堪称自然界的精妙设计。色温(K)通过黑体辐射的色坐标(x, y)定义,常用McCamy近似公式将色坐标转换为相关色温:
x,y:光源色坐标(由光谱分布计算得出)。意义:将光源颜色与黑体辐射轨迹匹配,量化“冷/暖”程度。例如,烛光(x≈0.33, y≈0.34)对应CCT≈1800K,LED灯(x≈0.31, y≈0.33)对应CCT≈3000K。
图片来自豆包AI
光效:能源效率的“核心指标”
光效(lm/W)衡量光源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白炽灯光效仅约15 lm/W,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LED灯的光效可达100 lm/W以上,显著降低能耗。理论极限为683 lm/W(对应人眼最敏感的555 nm黄绿光),但实际光源受限于光谱分布无法突破。若白炽灯能接近这一极限,全球照明能耗将大幅下降,但人类也将失去如烛光晚餐般的温暖场景——技术进步总在实用与情怀间寻找平衡。
光效(Luminous Efficacy)的公式:
光效(η)定义为光源输出的光通量(Φ,单位lm)与输入功率(P,单位W)的比值。
配光曲线:光线分布的“设计指南”
配光曲线描述光源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分布,是灯具设计的核心依据。路灯常采用“蝙蝠翼”配光,将光线集中投射到地面以减少光污染;室内吸顶灯则追求均匀配光,通过多灯珠组合实现无影照明。现代建筑中,LED幕墙通过动态调节配光曲线,白天作为玻璃幕墙反射自然光,夜晚则切换为自发光模式——这种灵活性使建筑照明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配光曲线描述光源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分布,通常用极坐标图表示,核心公式为:
雨后的夜晚,你走在街边,观察到路灯的光线均匀覆盖人行道,地面光斑呈对称扇形展开,而对面车道几乎没有眩光干扰。这种设计源于蝙蝠翼配光曲线的技术实现
光通量维持率:光源寿命的“持久度量”
光通量维持率(百分比)反映光源随时间推移的亮度衰减。工业标准LM-80测试中,优质LED灯在3万小时后仍能保持90%初始亮度,远超传统白炽灯(约1000小时寿命)。太阳的光通量维持率近乎永恒(约100亿年),而人类灯具仍在追赶这一尺度。光通量维持率越高,灯具更换周期越长,既降低了维护成本,也减少了废弃光源对环境的影响。光通量维持率(Lumen Maintenance Factor, LMF)表示光源在时间 t 后 的光通量(Φ ( t ) )相对于初始光通量( Φ0 )的百分比保留值:
Φ0:光源初始光通量(单位:lm)。Φ(t):使用 t 小时后的光通量(单位:lm)。
图片来自豆包AI
从清晨唤醒闹钟的暖黄光,到深夜加班时电脑屏幕的冷白光;从路灯下斑驳的光影,到手机屏幕上跃动的像素点——光度学的概念早已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理解流明、勒克斯、坎德拉这些“光的语言”,不仅能让我们读懂灯具参数背后的秘密,更能教会我们如何与光共处:如何在节能与舒适间找到平衡,如何用光线塑造空间情绪,甚至如何敬畏自然光与人类智慧交织的永恒之美。
下次推开窗,不妨留意一下晨曦的色温如何从2000K攀升至5500K,或者思考为何LED灯能以100 lm/W的效率“欺骗”人眼。科学或许抽象,但当它化作生活中的一缕光时,便成了最温柔的启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