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跨界融合,智算未来!2024年9月9-10日,第22届讯石光通信市场暨技术专题研讨会(简称iFOC 2024)在深圳成功举办。其中,9月9日下午的专题论坛《聚焦车载光通信与融合创新》邀请了来自海创光电、智驰领驭、兴业证券、南方科技大学、烽火通信、中科院和洛微科技的7位技术、市场和投资专家。本文将回顾7位专家演讲的精彩瞬间,带大家领略该论坛的盛况。
车载光通信与融合创新发展专题论坛会场
睿熙科技副总经理 陈睿
本场专题,ICC讯石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睿熙科技的副总经理陈睿先生担任主持嘉宾。陈总拥有超过十年的产品研发、技术管理和战略规划经验,目前在睿熙科技主要负责VCSEL业务规划、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品牌建设等工作。睿熙科技成立于2017年,公司拥有丰富的VCSEL设计、开发及量产经验,涵盖从芯片设计与仿真、外延生长、工艺制程、芯片封装,到高频测试与设计、大数据分析、可靠性测试、失效分析等VCSEL设计、制造管理领域。在光通讯领域,睿熙科技创始团队具有26年数据通信VCSEL产业化经验,曾在北美市场首发多项VCSEL创新技术,完成过单通道25G VCSEL可靠性验证及产业化。
海创光电董事长 凌吉武
《激光雷达技术的演进及核心器件现状和挑战》
凌总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激光雷达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感知系统和决策支持方面;同时,智能交通、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将为激光雷达技术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演讲中,凌总重点介绍了FMCW激光雷达的发展前景及其中的光学核心器件。凌总表示,FMCW激光雷达因其高精度和多功能性,在汽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中。在FMCW激光雷达中用到的光学器件包括FMCW光纤放大器及模块、单模单通道保偏光纤、单模16通道保偏光纤和自由空间准直器。这些器件海创光电都可以提供。
智驰领驭战略规划 朱瑞
《智能汽车时代的车载高速光互连》
朱总表示,在智能汽车时代,车载通信网络的通信需求水涨船高。智能网联的汽车产品形态促进EE架构的演变,带来了物理层面与链路层面的方案迭代,光纤通信的车载应用从早年的高端信息娱乐系统的MOST/引擎转向实时高速传输的FlexRay等小规模应用推进到智能驾驶、智慧座舱等主要光互连应用场景。朱总认为,光互连是完美匹配智能汽车的高速互联,它不仅兼顾低延时、高带宽与抗干扰,同时兼顾长距离、轻量化与高性价比。朱总表示,车载线束与连接器市场是一个超百亿美元级的市场,其中高速连接约占1/3,这意味着光互连有望进入超200亿元的新增市场。
兴业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 朱锟旭
《车载光通信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
朱锟旭分析师认为,光通信的核心在于光感知和通信传输,目前在车载方向的融合可看到的方向主要两部分:一方面,激光雷达已完成从0到1的上车进度,未来发展方向是更大规模的量产。2022年是激光雷达成功上车元年,尤其以国内车企为代表,经过2年时间发展,激光雷达配置车型价格不断下沉,驱动行业需求不断释放。激光雷达硬件环节核心在于发射和接受部分,具备类似光模块的收发结构,光通信相关厂商可实现业务下游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智能化驱动汽车互联走向车载以太网方向。汽车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智能化的过程表现为传感器升级,数据传输量快速增长,为了适应该变化,改变传统铜线传输方式成为趋势,其中基于光通信的车载以太网已经取得明确进展。分析师认为,车载以太网本身是通信以太网市场的领域延伸,有望带动光通信市场在通信领域之外找到产业机会。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汪敬
《新体制车载激光雷达的研究进展》
汪教授探讨了车载激光雷达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调频连续波(FMCW)激光雷达的研究进展。现阶段,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正快速增长,且参与者竞争非常激烈。2023年激光雷达上车数量就超过了前5年总和,而中国激光雷达上车数量远超欧洲和美国总和。汪教授表示,针对国内外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车载激光雷达从车载、车规向不同细分需求演进。他认为,从TOF向FMCW激光雷达的演进可以支持激光雷达在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场景的大规模应用。虽然,现阶段FMCW激光雷达技术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供应链仍不成熟、进度较慢,产品定义和性能指标也需要仔细琢磨,但但其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AI应用的推动和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如低功耗窄线宽光源、低损耗封装、单片集成乃至3D集成等,会对下一代激光雷达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烽火通信教授级高工/公司高级专家 吴军
《面向6G时代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光网络》
吴总在报告中探讨了始于远古“烽火台”的光通信技术和应用持续创新发展:联家、联企、联算;上天、入地、下海等等。吴总表示,未来智慧光网络的应用场景将包括但不限于6G移动承载、全息通信、触角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网、空天一体化海洋信息网络等,最终需求是支撑以上场景连接和计算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光网络底座”。他指出,光通信将以地面网络为基础,以空间网络为延伸,覆盖太空、空中、陆地、海洋等自然空间,为天基(卫星通信网络)、空基(飞机、热气球、无人机等通信网络)、陆基(地面蜂窝网络)、海基(海洋水下无线通信、近海沿岸无线网络、海上船只/悬浮岛屿等)等各种用户的活动提供信息保障的基础设施。向光而行,永无止境。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 陈伟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商业化思考》
陈总认为,空间激光通信是组建星链、深空探测的最优技术途径已经形成共识,并且逐步迈向实用化,该技术正朝着高速率、集成化和高密度组网的方向发展。目前,空间激光通信的最大应用场景是低轨卫星互联网,其商业化前景广阔,技术在逐渐成熟,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对于IM/DD、相干通信和单光子探测三类通信体制技术,市场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最佳的技术路线。最后,陈总表示,基于我国在光纤通信、激光雷达领域供应链体系的压倒性优势,激光通信技术商业化必将在我国获得极大成功,并引领全球。
洛微科技联合创始人和CTO 孙笑晨
《硅光芯片FMCW 4D激光雷达的产品化之路》
孙总表示,随着硅光子集成芯片技术在激光雷达的应用,FMCW激光雷达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量产成为现实。但是并非所有的硅光FMCW方案都可以实现规模化量产,只有全集成硅光芯片方案才是实现FMCW激光雷达规模化商用的唯一路径,且有望让FMCW激光雷达的成本达到千元量级。
在本次大会上,洛微科技向外界发布全球首个单片全集成发射、接收和光路功能的硅光芯片,该芯片产品方案有望彻底改变FMCW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化进程,大幅度提前激光雷达的商业化落地时间。洛微科技将成为国内首家对外提供FMCW激光雷达核心集成硅光芯片产品方案和设计服务的供应商。
圆桌论坛:光电技术在汽车智能时代的机会
七个精彩的主题演讲结束之后,睿熙科技陈总与海创光电凌总、洛微科技孙总、南科大汪教授和兴业证券分析师朱锟旭四位嘉宾进一步讨论了光电技术在汽车智能时代的机会。
五位嘉宾先后讨论了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应用,以及未来哪些应用场景将是推动激光雷达爆发的关键;嘉宾们还讨论了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产业成熟度,车载光通信与光电领域的新兴应用,以及产学研合作在光电汽车创新中的角色等。
随着最后一位嘉宾发言的结束,本次专题论坛圆满落下帷幕。通过一天紧张而充实的交流,大家不仅深入了解了车载光通信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我们期待这些对话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车载光通信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