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是我国提出的一个国际标准,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我国TD运营和产业发展正在全力推进当中,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纵观中国移动三期招标,贯穿其中的价格竞争为TD产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无论从设备商、运营商还是TD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持整个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才是长远之计。
中国TD产业发展概况
3G牌照的发放增强了TD产业界的信心,不断加大TD相关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使得硬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设备性能不断提升。同时,随着TD三期设备招标的结束,规模效应逐渐形成,TD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已经降到TD二期设备招标价格的一半。中国移动网络建设明显加快,TD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正在启动三期建设,预计投资规模将达到580多亿元,年底覆盖238个城市。在TD后续技术演进方面,HSDPA技术已经全面实现并大规模投入商用,TD-LTE测试工作已开始部署。
TD招标价格战愈演愈烈
日前备受关注的TD三期招标结果终于揭晓,价格制胜仍是各大厂商在中国市场上成功的不二法宝,率先下手的国产厂商此轮招标中更加凸显其主力军的角色。回顾TD三轮招标,价格战愈演愈烈。
在TD首次招标中,中兴、爱立信获得了46.78%的招标份额,其次是大唐移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新邮通、烽火组成的大唐系。 不过,中兴虽然拿下了大单却陷入了“低价门”,有报道称“中兴报出超低价主要为抢占市场份额”。TD招标刚刚开始,价格战即如影随形。
在随后进行的TD二期招标中,共有8家厂商参与了争夺,大唐、中兴、华为等T各厂商实力开始拉近,竞争开始更多地偏向价格方面,其中大唐系通过价格优势,继续奠定市场领先优势。中兴将二期招标的重心放在合适份额和毛利率之上。
TD三期招标价格竞争不断加剧,众多厂商争相报出低价。中兴报价不高于1.3万元/载频,华为报价约为1.5万元/载频,还不到TD二期招标时的一半,低至2G水平。
价格战背后的隐忧
对设备商而言,随着中国移动网络建设的规模化招标,资金紧张状况有望得到缓解,但市场竞争的迅速白热化降低了利润,增加了中标成本,对于部分厂商的设备质量和供货能力都形成了较大压力。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低价的确是好事,可以大大缓解运营商网络建设资金的巨大压力。然而,激烈价格战的持续可能对整个产业链带来不良影响。后面的大扩容还需要有名牌、能提供优质产品的厂商,继续充当鲶鱼的角色。一旦没有了鲶鱼,运营商也不能独善其身。所以,维持整个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才是长远之计。
从TD发展角度看,中国移动更需要爱立信这样的有实力的企业来支持TD产业的发展。其原因有二。一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TD设备发展不完善,制约了中国移动快速推出3G业务。中国移动要做好TD服务,仅仅是国内厂商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爱立信这样有国际大厂商进来,帮助加快TD网络建设的速度,提升网络质量,丰富TD终端。二是为长远发展计,中国移动一直在强势推LTE,不过,如果从TD向LTE演进的话,没有爱立信这样的无线通信领导者的参与,估计进展会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