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第二届光电智感论坛-生物医学光电应用专题大咖与演讲

摘要:生物医学光电应用专题论坛专题将探讨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型光电设备。

  ICC讯 由南方科技大学,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集成光电子智感重点实验室主办,ICC讯石承办的第二届光电智感论坛将于2025年6月15日在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南楼813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光电技术的未来:交叉领域的创新"为主题,聚焦光电技术与人工智能、传感、生物医学及激光、显示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诚邀广大高校师生、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产业界精英共聚一堂,探讨前沿技术趋势,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文末查看完整议程及报名方式)。

  本篇为您介绍生物医学光电应用专题演讲与演讲嘉宾。

  (主持人:陈金娜)

  光电技术如何成为精准医疗的“超级助手”从光学成像技术到纳米级光学探测,光电技术正颠覆传统医学模式。论坛专题将探讨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型光电设备。

刘琳波 研究员/教授 广州国家实验室

《基于Micro-OCT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成像与测量》

  讲师简介:长期从事高分辨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是Micro-OCT技术的主要发明人。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用于早期疾病诊断及监测的亚细胞分辨率OCT技术。历任哈佛医学院及麻省总医院博士后研究员、讲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及电子工程学院、化工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终身副教授、生物器件与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现任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

  演讲摘要:粘液纤毛清除 (MCC) 是呼吸道的首要防御机制,MCC障碍是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Micro-OCT是唯一能够在体实现微创MCC诊断的成像技术。Micro-OCT是新一代光学相干层析(OCT) 成像技术,空间分辨率达到1-2微米,高于传统OCT技术一个数量级。Micro-OCT能够对MCC结构和功能清晰成像。本项研究聚焦于Micro-OCT在体成像技术的开发和验证,技术难点包括轴向高分辨率与低噪声的实现、横向高分辨率与焦深扩展之间的权衡关系、运动伪影消除等。我们提出光谱相干拼接、环形孔径分光共路干涉、差分测量等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并在小鼠模型当中验证了Micro-OCT在体MCC障碍诊断能力。

奚磊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面向任意形状腔道的多功能光声内窥镜》

 讲师简介:奚磊,教授,入选国家优青、深圳市杰青和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深圳市杰青等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成像,主要从事以光声成像技术为核心的多模式、多功能、多参数成像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迄今发表SCI 论文100余篇,SCI引用近4000次,H因子37,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光声显微成像相关科研成果依托光声光显科技有限公司(www.paomtek.com)实现了技术转化,并在10余所高校及医院装机应用。

  演讲摘要:光学内窥镜在临床筛查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光声内窥镜作为发展最快的光学内窥镜之一,结合了丰富的光学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能力,且具有优于传统光学成像技术的成像深度。然而,传统的光声内窥镜多依赖于机械扫描,难以实现快速成像,无法满足在形状复杂,且伴随着呼吸及组织蠕动的腔道内成像的需求。推动光声内窥镜在科研以及临床检测中的应用需要发展灵活、高速、大视野的高分辨率光声内窥成像技术。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基于MEMS微扫描系统的超高速扫描方法,适用于管状腔体的大视野、高速扫描光声内窥镜以及高灵活性的超小型、多视角、功能性光声内窥镜,并探讨该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顾波波 长聘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近红外光学诊疗》

  讲师简介:顾波波,长聘副教授,曾于浙江大学、丹麦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XLIM研究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学习和工作。2017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研究工作集中于生物医学光学影像技术及临床转化应用。近年来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Advanced 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专著1本

  演讲摘要:光学诊疗是一种利用光激活的激发态能量转化效应实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型诊疗模式, 它具有时空选择性高、毒副作用低、疗效好、可控性强等优点, 在浅表病灶、微小病灶及早期病灶的诊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成功应用,成为现代医学精准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光学诊疗技术存在诊疗深度浅、治疗效果有限、诊断实效性差等技术瓶颈。本报告中,将介绍通过近红外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发展高效激光诊疗的新技术。

李凯 副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光学探针与细胞成像》

  讲师简介:入选国家特聘专家(青年项目,第十四批),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光学探针的开发及其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李凯于201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随后加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材料与工程研究院任研究科学家,2013年获得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年轻研究员职业发展奖,2015-2017年作为访问学者加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进行合作研究。迄今于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CCS 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总引用11,000余次,当前H-index为56(Google Scholar)。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申请14项发明专利并有8项已获得授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并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演讲摘要:具有荧光开关特性和细胞器靶向能力的荧光染料对于单分子定位显微成像应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有效的设计策略仍然受限于特定的化学骨架,如罗丹明和花青素类衍生结构。此外,为了精准定位,通常需要借助复杂的蛋白标记标签,如Halo-Tag和SNAP-Tag,才能实现荧光染料对亚细胞结构的特异性标记。因此,对于开发具有新型荧光闪烁机制并且能够直接靶向细胞器的活细胞透膜染料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设计构建了一类用于活细胞标记的自发闪烁荧光染料,用于细胞的脂滴和溶酶体的单分子超分辨成像。该荧光染料具有简单的分子结构,在基态下通过自发的质子转移表现出烯醇-酮异构体的转变,在561 nm激光下,仅有少量酮式异构体被激发处于亮态,而醇式异构体因为无法被激发处于暗态,在无需额外的光激活条件下产生自闪烁现象。这一全新的自发闪烁机制不同于文献中已被报道用于单分子定位显微成像的荧光染料,为发展具有荧光闪烁性能的染料分子提供了新思路。此外,通过改变分子的靶向基团可以实现对活细胞溶酶体的定位与超分辨成像,展现出基态烯醇-酮互变异构引起的自闪烁机制在活细胞中的多种亚细胞结构超分辨成像应用中的潜力。

完整议程与报名方式


  投稿支持期刊

  《光通信研究》

  简介:《光通信研究》是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刊物,主管单位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刊于1975年,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光通信期刊。期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DOAJ、EBSCO,OAJ, Ulrichsweb(乌利希期刊指南),ICI World of Journals(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和ICI Master List(哥白尼精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入选《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入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级,曾多次获得信息产业部、湖北省优秀期刊。

  论坛投稿联系:冯秘书 15989420950(微信同号)

  期刊官网及投稿链接:www.gtxyj.com.cn

  期刊联系电话:027-87691537

  参会信息与合作报名

  论坛名称:第二届光电智感论坛

  主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集成光电子智感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深圳市讯石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25年6月15日(全天)

  地点: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南楼813报告厅(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88号)

  商务合作与报名咨询

  ICC讯石 冯秘书(大会秘书)

  联系电话:15989420950

  邮箱:jane@iccsz.com

诚邀参会,智启未来

  光电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疗与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科技边界。光电智感论坛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战略创新高地,诚邀各界同仁共赴这场学术盛宴,以智慧碰撞激发创新火花,以跨界合作赋能产业升级,共同书写光电技术的未来篇章!



内容来自:讯石光通讯网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25/05/27/20250527125028724501.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文章标题:第二届光电智感论坛-生物医学光电应用专题大咖与演讲
1、凡本网注明“来源:讯石光通讯网”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讯石光通讯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讯石光通讯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转载无法确定原网地址,若作品内容、版权争议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