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由南方科技大学,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集成光电子智感重点实验室主办,ICC讯石承办的第二届光电智感论坛将于2025年6月15日在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南楼813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光电技术的未来:交叉领域的创新"为主题,聚焦光电技术与人工智能、传感、生物医学及激光、显示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诚邀广大高校师生、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产业界精英共聚一堂,探讨前沿技术趋势,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本篇为您介绍人工智能(AI)与光电技术专题主旨摘要与演讲讲师
(主持人:余孝军教授)
AI如何点燃光电技术的变革?从机器学习驱动的光声成像到光学字符识别,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升光电设备的智能感知与决策能力。论坛专题探讨AI如何赋能光电器件的设计与优化,加速新一代智能光电系统的发展。
义理林 特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智能算法赋能超快激光器》
讲师简介: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光子传输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智能光纤通信系统和智能光纤激光系统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演讲摘要:超快激光器在多学科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但面临设计复杂、良品率低、成本高和工作状态不稳定等挑战。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重要性和价值越来越高,本报告将介绍智能算法如何引用于超快激光器,实现超快光纤激光器能量和稳定性的提升。包括在超快激光器中,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种子源的自动锁模,高能量超窄脉冲飞秒激光器的反向设计,以及飞秒脉冲幅相信息的智能单帧识别和单脉冲能量和脉宽的主动稳定。
张帆 教授 北京大学
《低成本T比特超高速光互连》
讲师简介:张帆,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学者。研究方向:高速光传输与光互连、光子芯片、光通信智能设计方法与软件。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IEEE Photonics Journal 高级编委。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
演讲摘要:报告将介绍我们在低成本超高速相干检测与直接检测光互连方面的工作进展。包括近期在硅光调制、薄膜铌酸锂调制光互连方面的若干实验成果,以及大线宽激光器相干光互连。
赵精晶 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
《衍射结构光显微成像:OCT与影像流式》
讲师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导。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细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Cytometry(ISAC)创新委员会主席, ISAC国际发明家奖。研究聚焦于“以微纳系统创新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原创仪器”,具体专注于衍射光学显微成像和光谱影像流式细胞仪。研究以临床重大需求为导向,通过底层微纳技术创新,探索检测新原理、新方法,进而构建原创医学诊断仪器
演讲摘要:By shaping laser beams in biomedical microscopes,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enhances performance for biomedical detection. Our diffractive-optics-based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uses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DOEs) for deeper, faster, and more precise imaging. This allows for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3D) in vivo microscopy and ultra-high throughput multi-parameter single-cell imaging. Two notable examples developed by our team are the imaging flow cytometer (iFCM) and a needle-shaped beam (NB) for extended-depth-of-focus.We developed a spectral imaging flow cytometer that profiles 5,000 cells per second in terms of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This technology generates label-free scattering images and 32/64-channel fluorescence images of each cell. Innovations include the linear-array-spot-excitation (LASE) imaging method using DOEs, microfluidic chips for high-speed 3D hydrodynamic focusing, a MEMS sorter utilizing spark cavitation single bubbles, and a high-speed, high-sensitivit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This system can analyze 1 million cells every three minutes, aiding cell atlas creation, drug discovery, blood analysis, synthetic biology, cell and gene therapy, liquid biopsy, molecular breeding, and marine biology.To address the trade-off between high resolution and deep depth of field in biomedical microscopy, we developed a needle-shaped beam (NB). This method extends the beam length by 83 times and improves 3D imaging efficiency in biological samples by 14 time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Gaussian beams. The theoretical model uses a random spatial multiplexing strategy to convert the input beam into hundreds of axial foci, allowing for precise control over focal depth, beam diameter, spatial position, segment number,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while suppressing sidelobe noise. We also developed fabrication protocols for 4-inch quartz wafer DOEs with 5nm precision and created metasurfaces containing 100 million nanocolumns using photolithography. The NB has broad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microscopy, including NB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NB-OCT) for skin cancer diagnosis, NB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NB-PAT) for histology and angiography, and NB two-photon (NB-2P) for observing brain neuron activities.
刘欣雨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偏振敏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讲师简介:2012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201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访学两年。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内重要细微结构功能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Functional OCT) 在体成像技术,曾参与多项医学成像仪器开发和临床实验。获三项国际专利,其开发的偏振成像技术被应用于日本泰尔茂医疗器械公司的心血管成像设备(使用权转让)。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高水平期刊。担任Frontiers in Medicine眼科成像技术板块副主编。演讲摘要:偏振敏感光学相干层析(PS-OCT)不仅能够测量组织的形态结构,还能测量组织的双折射特性,从而为眼内的纤维组织提供特异的对比度。
演讲摘要:本报告将介绍三态调制偏振敏感光学相干层析术(TRIPS-OCT),以及结合人工智能以进一步提升测量灵敏度的相关技术。研究围绕三种临床眼病相关结构变化开展:1) 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退化,2) 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的视网膜下纤维化,3) 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后巩膜重构。在严重青光眼患者中,偏振参数可定量反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伤程度。在AMD患者中,纤维化是多次接受抗VEGF治疗后出现的不可逆损伤的重要标志,偏振测量可定量揭示视网膜下纤维化状况。在近视进展中,后巩膜双折射参数与近视进展呈正相关,可作为追踪近视变化的生物标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结合AI分析的TRIPS-OCT能够提高对青光眼、AMD及近视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水平,进一步优化相关眼病临床管理
完整议程及报名
投稿支持期刊
《光通信研究》
简介:《光通信研究》是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刊物,主管单位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刊于1975年,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光通信期刊。期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DOAJ、EBSCO,OAJ, Ulrichsweb(乌利希期刊指南),ICI World of Journals(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和ICI Master List(哥白尼精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入选《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入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级,曾多次获得信息产业部、湖北省优秀期刊。
论坛投稿联系:冯秘书 15989420950(微信同号)
期刊官网及投稿链接:www.gtxyj.com.cn
期刊联系电话:027-87691537
参会信息与合作报名
论坛名称:第二届光电智感论坛
主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集成光电子智感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深圳市讯石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25年6月15日(全天)
地点: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南楼813报告厅(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88号)
商务合作与报名咨询
ICC讯石 冯秘书(大会秘书)
联系电话:15989420950
邮箱:jane@iccsz.com
诚邀参会,智启未来
光电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疗与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科技边界。光电智感论坛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战略创新高地,诚邀各界同仁共赴这场学术盛宴,以智慧碰撞激发创新火花,以跨界合作赋能产业升级,共同书写光电技术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