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全球半导体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强劲年同比增长后,近期出现季度环比下降,表明市场可能正在放缓或回归正常水平。这种短期下滑揭示了隐藏在年度数据背后的复杂局面。
财务方面,不同企业的结果差异显著。专注于人工智能(AI)、高性能计算(HPC)和电动汽车(EV)的企业仍表现出色。例如,AMD对AI芯片收入前景持乐观态度,安森美(Onsemi)也报告来自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需求强劲。然而,并非所有细分市场都受益,只有特定领域处于增长周期。
一个关键的短期动态是“关税前置”或“关税前抢购”现象,即客户提前购买以应对即将实施的贸易限制或价格上涨。这促使企业从更高效的“准时制”转向成本更高的“以防万一”供应链管理方式,反映出对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一趋势影响了一些公司的当前业绩。例如,英业达(Inventec)因客户提前囤积零部件和服务器出货强劲,4月营收创下新高。台积电(TSMC)4月营收同样强劲,AMD第二季度营收预期超出市场预期,也归因于客户提前采购。
然而,这种囤货行为产生了“牛鞭效应”,短期内人为推高营收,但也带来未来需求疲软和库存调整的风险。此类行为表明,企业对未来贸易政策缺乏信心,被迫采取与终端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的成本对冲措施。
地缘政治因素正深刻影响半导体行业。美国对先进AI芯片的出口管制已产生实际影响。企业在战略上做出多种回应,包括加大对本地化和多元化供应链的投资。华为正积极建设国内晶圆厂以实现自给自足,而英特尔(Intel)、纬创(Wistron)和英业达则扩大在美国和欧洲的制造布局。
英伟达(Nvidia)也在调整策略,计划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降频版H20芯片,并与联发科(MediaTek)合作开发基于Arm架构的PC处理器。此举旨在维持市场份额,但其竞争力将受到中国本土AI芯片如华为Ascend系列的挑战。此外,美国立法者正推动加强对销往中国的高端AI芯片的追踪监管。
特朗普政府还计划以“更简单”的全球许可制度取代现行的分级出口规则,但长期来看是否会带来更高程度的严格性和可预测性仍不明朗。
除了定向控制,广泛关税政策也成为重大阻力。格芯(GlobalFoundries)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面临每年约2000万美元的成本冲击;英飞凌(Infineon)下调全年营收预测,部分原因在于持续的关税争端和汇率波动。中芯国际(SMIC)虽在第一季度营收强劲增长,可能得益于客户提前采购,但其预计第二季度营收将有所下降。尽管中芯国际表示一季度未直接受到关税影响,但不确定性仍对其前景构成压力。台积电也承认关税风险仍然存在,并指出部分强劲业绩来自客户的囤货行为。
财务表现方面,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取决于其业务是否集中在高需求领域。台积电受AI芯片需求推动,在4月实现了创纪录的合并营收,主要受益于客户提前采购和对3nm、5nm工艺技术的需求。该公司预计第二季度营收将继续创新高,但也面临新台币升值和关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英特尔在晶圆代工业务方面取得进展,包括18A制程工艺和一项与微软的合作协议,主要集中在美国运营。格芯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小幅增长,但预计下半年将受到关税冲击。中芯国际第一季度利润和营收大幅增长,其中美国客户订单增加可能是主因之一,但预计第二季度将因关税和良率问题出现下滑,并面临先进制程节点发展的长期挑战。英飞凌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但下调全年展望,原因是关税和汇率影响。安森美虽然受到汽车关税影响,但由于碳化硅(SiC)芯片需求旺盛,仍超预期完成第一季度营收目标。
供应链合作伙伴如英业达和纬创受益于AI服务器需求和关税前抢购热潮,同时加大在美国的制造投资以降低关税影响。分销商WT Microelectronics预计第二季度将实现强劲增长,称其受AI和电动车市场推动,且未受到直接关税影响。
整体来看,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那些依托AI、HPC和汽车电子的企业普遍表现优异,而其他领域则更容易受到关税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尽管部分领域保持增长,但多项指标和企业声明表明,整个市场存在真实放缓风险。格芯警告2025年下半年将面临关税压力,即便目前仍有增长。全球半导体销售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季度环比下滑,尽管同比数据依然强劲,但显示出动能减弱的信号。
地缘政治不稳定,尤其是中美科技竞争,使商业环境更加难以预测。关税前抢购引发的库存修正可能在未来减少新订单,因为客户需先消化囤积库存。此外,欧洲市场的年同比下降、汇率波动以及中芯国际的良率问题等宏观因素也对企业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不过,高增长领域的持续需求仍在支撑市场。AI革命继续推动AMD、英伟达和英特尔等公司对专用处理器的需求,以及台积电等代工厂的业务增长。向电动车的转型也在带动功率半导体和碳化硅芯片的需求,使安森美等企业受益。
总体而言,半导体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之中。尽管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摩擦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数字化、AI和电动化的根本需求依然强劲。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战略灵活性、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在碎片化和不确定环境中持续创新能力。新的常态要求企业不断适应并加强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