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光电融合大会
2025年5月24-26日 | 杭州
https://b2b.csoe.org.cn/meeting/PESCO2025.html
为加速我国光学工程及交叉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面突破,助力我国光电、光子行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应对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挑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举办“立强大会”系列会议。会议以“自主创新、协同发展”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技术交流、经验分享、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展览展示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多维度交流平台。
第一届光电融合大会计划于2025年5月24-26日在杭州召开,围绕人工智能、通信、智算中心、智能驾驶、机器视觉、可穿戴设备、先进显示、精密测量、医工交叉等应用方向开展数十场专题研讨和链长制圆桌会议,同期举办《光电融合-前沿与工程》期刊编委会工作会、光电融合专委会工作会、铌酸锂光电五年优秀成果展等活动,汇聚光电融合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企业领袖、投资机构,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探讨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推动光电融合领域高质量发展。
会议征文将于5月8日截止,欢迎投稿参会,作口头或张贴报告!
为全面回顾和展示铌酸锂技术的学术成果和与产业链相关的理论、技术、产品发展,组委会将于4月30日前开展“铌酸锂光电五年优秀成果展”征集工作,依据铌酸锂全产业链分“晶体与材料、工艺与器件、模块与应用”三大类,在会议同期进行集中展示。申请链接:https://b2b.csoe.org.cn/form/show-184.html。
总体日程
时间 |
活动 |
地点 |
|
5.24 周六 |
10:00-20:00 |
签到 |
酒店大堂 |
13:30-16:00 |
四楼立人厅 |
||
16:10-18:00 |
圆桌B:智能计算光电混合交换与传输 |
||
18:00-18:40 |
青年专场与评选 |
||
13:30-15:00 |
圆桌C:光电技术在医用内窥镜中的发展方向及机遇 |
四楼立心厅 |
|
15:20-16:40 |
圆桌D:机器视觉工业检测在AI浪潮下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展望 |
||
17:00-18:30 |
圆桌E:光电技术和可穿戴融合在高低温热调控中的应用前景和实践探索 |
||
周日 |
08:30-12:00 |
开幕式与大会报告 |
二楼三立厅 |
5.26周一08:30-18:00 |
专题1. 光电集成芯片 & 专题2. 材料与器件 圆桌F:基于相变材料的全固态彩色反射式显示器件研究 圆桌G:光电融合智能医疗系统的教学培训前景及趋势 |
四楼立德厅 |
|
专题3. 微波光子学 & 专题4. 通信与互连 圆桌I:光电融合技术在电磁频谱感知领域的发展方向及机遇 |
四楼立意厅 |
||
专题5. 计算与处理 & 专题6. 量子信息 圆桌J:车载多模态光电融合:如何突破感知与传输瓶颈,实现“实时”环境理解和“无缝”链接? |
四楼立业厅 |
||
专题7. 成像与显示 & 专题10. 医工交叉 |
四楼立心厅 |
||
专题8. 测量与传感 & 专题9. 制造与检测 |
四楼立言厅 |
||
5.25 |
15:30-16:00 |
海报交流 |
四楼海报区 |
5.25-26 |
08:30-18:00 |
产品展示 & 铌酸锂光电五年优秀成果展 |
二楼/四楼展区 |
*日程可能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主会场 二楼三立厅 |
|
5月25日上午 |
|
开幕式 |
|
08:30 -08:50 |
介绍嘉宾、致辞 |
主旨报告 |
|
08:50 |
崔铁军(东南大学) |
09:20 |
|
09:50 |
张昊(中国移动研究院) |
10:20 |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0:50 |
陈云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1:20 |
待定 |
11:50 |
午餐 |
圆桌A:高速光互连中CPO、OIO、可插拔光模块的技术路线之争
圆桌B:智能计算光电混合交换与传输
青年专场与评选
四楼立人厅
5月24日下午 |
|
圆桌A:高速光互连中CPO、OIO、可插拔光模块的技术路线之争 主持人:马卫东(光迅科技) 汤宁峰(中兴通讯) 肖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
|
简介:随着数据中心对高带宽、低延迟和能效的需求不断增长,高速光互连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焦点。CPO(Co-Packaged Optics)通过将光模块与芯片集成,显著提升带宽密度并降低功耗;OIO(Optical Input/Output)则以其超高速度和低延迟特性,为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提供新可能;而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凭借灵活性和成熟生态,仍占据重要地位。NV在GTC2025上发布的三款CPO switch,使得原本就不平静的CPO、OIO和可插拔光模块的技术路线之争,再添波澜。本次会议将聚焦以下关键议题:技术的成熟度、功耗、可维护性、产业链的协同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研讨,分享前沿洞察,探讨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CPO、OIO和可插拔光模块如何定位与协同发展。通过本次圆桌会议,我们在试图为高速光互连技术的未来提供清晰的视角与方向。 |
|
13:30 |
王会涛(中兴光电子)——光电融合之共封装技术趋势* |
13:40 |
谢崇进(奇点光子)——AI时代数据中心光互连技术* |
13:50 |
付思东(腾讯)——AI时代光互联技术与变革* |
14:00 |
王建峰(华为)——高速光互连光电融合发展趋势* |
14:10 |
祁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CPO与OIO光电融合集成芯片架构与协同设计* |
14:20 |
李雨(上海交通大学)——OIO光芯片器件与架构的前沿探索* |
14:30 |
休息 |
14:40 |
圆桌讨论 嘉宾: 王会涛(中兴光电子) 张博(光迅科技) 谢崇进(奇点光子) 王建峰(华为) 付思东(腾讯) 薛自醒(博通) 祁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雨(上海交通大学) 罗章(国防科技大学) 张群(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 议题: 1)技术成熟度与部署时机: CPO、OIO与可插拔模块的现实可行性如何? 三个路线在实际商用部署中的时间表与技术成熟度;哪种方案最可能在短中期内规模化部署? 2)功耗、带宽密度和技术复杂度的权衡: CPO与OIO的“贴近芯片”设计是否真的能带来决定性优势? 在未来800G、1.6T甚至3.2T时代,谁更具可扩展性? 3)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 可插拔模块以其成熟的维护体系被广泛使用,CPO和OIO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运维策略是否会影响大型数据中心的选择? 4)产业链生态与标准化推动: 哪条路线最容易形成协同生态? 哪种技术更容易获得主流芯片商、系统厂商、设备商的支持? 标准化与开发接口还是技术的垂直整合? 5)长期愿景与平台化集成: 三者在未来的技术演进中是否会公用平台? 在AI大模型与高带宽、低延迟需求驱动下,哪条路线最适配未来架构? 将来是否可能出现“混合路线”? |
15:20 |
茶歇 |
15:30 |
圆桌讨论 |
16:00 |
休息 |
圆桌B:智能计算光电混合交换与传输 主持人:黄卫平(海信宽带多媒体) |
|
16:10 -17:50 |
待定 |
青年专场与评选 |
|
18:00 |
|
18:05 |
潘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实用化量子直接通信研究进展 (11-006) |
18:10 |
孙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动态超表面的三维全息显示技术及应用 (11-002) |
18:15 |
陈艺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面向石油井下温压测量的光纤传感器研究 (11-003) |
18:20 |
曹康怡(太原理工大学)——基于非相干拉曼光频域反射的高空间分辨率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 (11-005) |
18:25 |
谢志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横电表面等离激元切伦科夫辐射 (02-003) |
18:30 -18:35 |
余尤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时空超材料的反射抑制与波调控器件的新机制 (02-005) |
圆桌C:光电技术在医用内窥镜中的发展方向及机遇
圆桌D:机器视觉工业检测在AI浪潮下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展望
圆桌E:光电技术和可穿戴融合在高低温热调控中的应用前景和实践探索
四楼立心厅
5月24日下午 |
|
主持人:王立强(浙江大学/浙江之科立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谢天宇(北京大学) |
|
简介:医用内窥镜是典型的光学仪器,无论是硬镜还是软镜,无论是照相模式还是显微模式,都离不开光电技术的支撑。随着精准诊断和微创手术的临床推广,内窥镜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医疗设备之一。跨尺度成像、多光谱特异性成像、多模态成像、AI辅助诊断及智能导航技术,将成为近期医用内窥镜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活动将针对医用内窥镜核心元器件及整机集成技术,邀请知名仪器厂商和科研代表出席,共同探讨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国产医用内窥镜的快速发展。 |
|
13:30 |
董文飞(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 |
13:40 |
吴剑(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偏振成像在内窥镜中的应用及发展* |
13:50 |
王红(豪威集团-上海韦尔半导体)——医疗图像传感器市场及产品方向* |
14:00 |
毛昊阳(宁波永新光学)* |
14:10 |
鱼雷(浙江优亿医疗)* |
14:20 |
|
14:30 |
圆桌讨论 议题: 1)CMOS图像传感器在高分辨、小尺寸、批量化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如何针对不同临床应用推出针对性的芯片产品? 2)目前内窥镜光学系统设计及制造的最新进展? 3)跨尺度成像应用于内窥镜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4)多光谱和高光谱技术如何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 5)多模态成像可以解决哪些临床需求,近期将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 6)AI辅助诊断及软镜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 |
15:00 |
茶歇 |
圆桌D:机器视觉工业检测在AI浪潮下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展望 主持人:王旭龙琦(杭州利珀科技) |
|
简介:当前,工业AI视觉已从依赖小样本学习的1.0时代迈入以生成式AI和垂直大模型为核心的2.0时代,通过智能良品学习、缺陷数据生成等技术显著降低数据依赖,缩短缺陷收集周期,加快误判和漏判数据的收敛速度,实现单场景规模复制与多场景泛化迁移。同时,3D视觉技术通过高密度点云精准捕捉复杂材质缺陷,而轻量化边缘部署方案则推动算力资源优化。然而,该领域仍面临工业数据碎片化、微小缺陷检测精度不足、硬件-算法协同复杂度高等挑战。未来需聚焦多模态融合、行业标准制定及伦理规范建设,加速技术从“可用”向“好用”跃迁,赋能半导体、汽车、3C电子、新能源等行业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
|
15:20 |
金励(研华科技)* |
15:30 |
曾微维(迈德威视)——边缘智能时代:嵌入式AI工业相机的创新实践* |
15:40 |
郎婷婷(浙江科技大学)——AI在定位引导和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
15:50 |
待定 |
16:00 |
圆桌讨论 |
16:40 |
茶歇 |
圆桌E:光电技术和可穿戴融合在高低温热调控中的应用前景和实践探索 主持人: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 付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葛邓腾(新兴际华) |
|
简介:近年来,具有个人热管理功能的智能温控防护装备受到广泛关注。这种装备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温度下为穿着者提供优异的热舒适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在航空航天、边防官兵和火灾救援等特种作业领域,轻质智能个体防护装备和可穿戴设备对保障特种行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光热调控、健康监测和电能供给等功能的复合功能织物与可穿戴技术的融合在个人智能热管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中光电芯片传感器凭借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等特性,可精准监测人体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为实时健康监测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防护装备的智能化水平,还为特种行业人员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工作保障。本次交流会聚焦于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和可穿戴融合技术,邀请应用需求单位、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代表出席,旨在深入探讨特殊作业场景下的个体防护需求,攻克先进光电材料的难题,并推动可穿戴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速“光电技术和可穿戴融合”在个体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创新,为特种行业人员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防护解决方案。 |
|
17:00 |
葛邓腾(新兴际华)* |
17:10 |
张其冲(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
17:20 |
王俊胜(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17:30 |
刘昊海(探路者)* |
17:40 |
武金模(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
17:50 |
待定 |
18:00 -18:30 |
圆桌讨论 议题: 1)极端高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如何量化、大尺度模拟和评价? 2)具有个体保护、健康监测和穿着舒适的智能防护服装研发的需求和难题? 3)光热调控的热防护、低温保暖防护先进材料的研究进展? 4)低温强风防护装备研发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分析? 5)无感化个体可穿戴技术和设备研发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6)基于光电子材料的可穿戴热管理器件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7)如何结合光电技术提升防护装备智能化? 8)如何确保可穿戴设备采集和传输的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9)如何开发适配高低温热调控可穿戴设备的电能供给技术? |
专题1. 光电集成芯片 & 专题2. 材料与器件
圆桌F:基于相变材料的全固态彩色反射式显示器件研究
圆桌G:光电融合智能医疗系统的教学培训前景及趋势
四楼立德厅
5月25日下午 |
|
S1A: 光电集成芯片I 主持人:王兴军(北京大学) 赵佳(山东大学) |
|
张敏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融合硅基集成高速光收发芯片* |
|
13:50 |
祁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面向AI计算的光电融合集成互连芯片* |
14:10 |
刘晓明(华大九天)——EDA助力光电融合协同发展* |
14:30 |
俞泽杰(浙江大学)——薄膜钽酸锂集成光子器件与发射芯片* |
14:50 |
陆梁军(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光电融合设计的高速FMCW激光器* |
15:10 |
王斌浩(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带宽密度光电融合I/O芯片* |
15:30 |
赵昀松(上海曼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激光器及异质集成激光器仿真技术* |
15:50 |
茶歇 |
S2A: 材料与器件I 主持人:彭超(北京大学) 张晗(深圳大学) |
|
16:00 |
孙海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氮化镓基光电集成芯片与系统* |
16:20 |
刘骏秋(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超低损耗氮化硅异质集成光学* |
16:40 |
付时尧(北京理工大学)——光子角动量态的光电融合感知* |
17:00 |
关贺元(暨南大学)——薄膜界面增强的集成光栅光电器件研究* |
17:20 |
彭登峰(深圳大学)* |
17:40 |
汪莎(四川大学)——光学散斑在激光技术中的应用* |
18:00 |
邱杭锴(杭州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高信噪比飞秒激光器在眼科及医美领域的应用探索* |
18:20 -18:30 |
李志军(聚合电光)——针对AI大算力需求的新型材料及光子芯片 (02-002) |
5月26日上午 |
|
S3A: 光电集成芯片II 主持人:时尧成(浙江大学) |
|
08:30 |
张永(上海交通大学)——高速集成电光调制器及其光电计算应用* |
08:50 |
|
09:10 |
舒浩文(北京大学)——宽带高精度片上光电融合信息处理* |
09:30 |
|
09:50 |
|
10:00 |
高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多模硅基谐振器中高阶模式拉曼激光的生成与动态控制(01-003) |
10:10 |
茶歇 |
S4A: 材料与器件II 主持人:杨怡豪(浙江大学) |
|
10:20 |
胡跃强(湖南大学)——光学超构表面赋能多信息智能感知* |
10:40 |
汪炼成(中南大学)——微/光电子三维集成器件和工艺研究* |
11:00 |
段潇洋(北京理工大学)——基于二维材料的动态微纳激光* |
11:20 |
蔚浩义(上海理工大学)——三维双子纳米光刻与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 |
11:40 |
尹雪帆(北京大学)——拓扑辐射调控与光电集成器件* |
12:00 -12:10 |
张岱南(电子科技大学)——基于GeBi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 (02-004) |
5月26日下午 |
|
圆桌F:基于相变材料的全固态彩色反射式显示器件研究 主持人:秦锋(天马微电子) 宋茂文(东南大学) |
|
简介:面向视频级高刷新率电子纸显示技术需求,开展高性能反射式显示器件关键技术研究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探索基于相变材料超表面的动态可调人工亚波长结构内光场、电场、热场等多物理场的耦合机制;研究亚波长微纳结构与相变材料的制备工艺;研制电致可重构的非易失反射式显示器件及像素化方法,研究广色域、高反射率、灰阶精准调控及具有一定视场角的显示设计方案,实现静态零功耗的高性能固态反射式显示器件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次交流会将针对先进显示技术,邀请知名显示厂商和科研代表出席,共同探讨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高性能反射式显示器件的快速发展。 |
|
13:30 |
左强(电子纸产业联盟)——电子纸产业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
13:40 |
赵志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基于电致变色效应的显示技术研究* |
13:50 |
宋茂文(南京大学)——基于像素化超表面的高性能结构色技术* |
14:00 |
冯晓炯(无锡科领显示)* |
14:10 |
丁渊(天马微电子先进技术研究院)* |
14:20 |
圆桌讨论 议题: 1)如何研制出能实现静态零功耗的电致可重构像素器件,切换时间<800 μs,驱动电压<5 V? 2)人工微纳结构阵列与相变材料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可能性探讨,是否真能应用到反射式显示器件中去?还有哪些工艺技术有待探讨与突破? 3)如何实现更高效率更广色域范围的RGB显示?反射率≥50%,色域范围覆盖100%sRGB 4)如何保证一定范围的视场角和空间分辨率?视场角≥120°,分辨率≥2000 ppi 5)像素化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与迭代? |
15:20 |
茶歇 |
圆桌G:光电融合智能医疗系统的教学培训前景及趋势 主持人:师国伟(空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 茹亚磊(天津智空科技有限公司) |
|
简介:光电+AI的智能医疗快速兴起,使医疗技术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随着智能医疗系统智慧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提升,智能医疗系统成为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医学专家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并在未来更为广泛的智慧医疗网络节点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用户、对象和医疗系统之间的多智能体交互行为的成熟发展,将是现今智能医疗产、学、研、用链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本活动将邀请光电+AI医疗链界代表共同讨论如何发挥VR、AR、AI、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光电信息数字仿真手段,开展更好更高效的光电融合智能医疗系统教学培训训练服务,以加快智能医疗系统推广应用,增强社会大众对智能医疗接受度。 |
|
15:30 |
宋勇(北京理工大学)——智能光电系统及其智慧医疗应用* |
15:40 |
茹亚磊(天津智空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在医疗教育场景的应用和前景探讨* |
15:50 |
朱素娟(北京微点云智科技有限公司)——虚实共生:VR技术重构老年照护新生态* |
16:00 |
何津(天津虚幻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技术应用实施探讨* |
16:10 |
朱万山(天津大学)——VR技术革新精准医疗:从手术模拟到神经康复的沉浸式突破* |
16:20 |
高振元(天津瀚海星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AI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数智化实践探索* |
16:30 |
|
16:40 |
|
16:50 -17:30 |
圆桌讨论 议题: 1)光电融合智能医疗前沿,类脑计算智慧医疗研究; 2)智能医疗系统多智能体人机交互MAHAI问题探讨; 3)VR/AR/AI医疗行业技术实施应用探讨; 4)VR/AR/AI重构医疗照护行业新生态技术探讨; 5)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在医疗教育场景的应用和前景探讨。 |
专题3. 微波光子学 & 专题4. 通信与互连
圆桌H:空天地一体化光网络技术
圆桌I:光电融合技术在电磁频谱感知领域的发展方向及机遇
四楼立意厅
专题5. 计算与处理 & 专题6. 量子信息
圆桌J:车载多模态光电融合如何突破感知与传输瓶颈,
实现“实时”环境理解和“无缝”链接?
四楼立业厅
5月25日下午 |
|
S1C: 计算与处理I 主持人:何建军(浙江大学) |
|
13:30 |
陈晓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基于存算一体的大模型加速芯片架构* |
13:50 |
邓磊(清华大学)——类脑计算模型和芯片* |
14:10 |
李强(联合微电子中心)——硅光工艺平台赋能光电智能计算:现状与挑战* |
14:30 |
冯吉军(上海理工大学)——大规模空间光子伊辛机关键技术研究* |
14:50 |
尹勋钊(浙江大学)——面向组合优化问题的存算一体求解器软硬件框架* |
15:10 |
茶歇 |
S2C: 量子信息I 主持人:王大伟(浙江大学) |
|
16:00 |
金贤敏(上海交通大学)——CHIPX:用于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光子芯片平台* |
16:20 |
许鹏(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基于光纤阵列的原子量子计算* |
16:40 |
孙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里德堡态原子高精度量子调控的应用探讨* |
17:00 |
林毅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束缚离子体系的开放量子系统实验进展* |
17:20 |
尹春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硅基纳米器件中单铒离子的光电探测和量子接口研究* |
17:40 -18:00 |
赵思瀚(浙江大学)——sp2低维碳材料中的一维杂化声子和二维自发极化* |
5月26日上午 |
|
S3C: 计算与处理II 主持人:陈宏伟(清华大学) |
|
08:30 |
马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硅基单光子感算一体探测成像芯片* |
08:50 |
范益波(复旦大学)——面向亿像素视频的高性能、低延迟专用视频处理器研究* |
09:10 |
焦海龙(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面向点云分析的低功耗高能效三维感知芯片设计* |
09:30 |
杨其晟(湖南大学/光子芯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光电异构计算前沿与产业化思考* |
09:50 |
茶歇 |
S4C: 量子信息II 主持人:王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10:20 |
张德龙(浙江大学)——超分辨红外光热成像与量子增强探测* |
10:40 |
汪喜林(南京大学)——基于光学谐振腔的空间结构光源* |
11:00 |
周强(电子科技大学)——量子融合光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
11:20 |
刘东(清华大学)——量子计算中的噪声:量子编码、抗噪算法以及校准问题* |
11:40 -12:00 |
朱慧慧(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基于大规模可扩展光芯片的量子计算及其应用研究* |
5月26日下午 |
|
S5C: 计算与处理III 主持人:缪峰(南京大学) |
|
13:30 |
林芃(浙江大学)——面向复杂信号编码的可重构仿生神经元* |
13:50 |
姚鹏(清华大学)——忆阻器存算一体智能推理与学习* |
14:10 |
苏中(知合计算)——大模型创新背后的“算力革命”* |
14:30 |
潘晨(南京理工大学)——二维材料神经形态器件* |
14:50 |
王聪(南京大学)——低功耗、高鲁棒模拟存内计算系统* |
15:10 |
茶歇 |
圆桌J:车载多模态光电融合:如何突破感知与传输瓶颈,实现“实时”环境理解和“无缝”链接? 主持人:朱精果(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简介:光电融合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使能技术,其多维度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出为汽车智能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其技术体系涵盖环境感知、信息交互、舱内光学等多个方向,这些技术集群不仅构建了全天候全天时环境感知网络,更通过实时数据处理与多模态信息交互,持续推动智能驾驶系统从人机协同阶段向完全自主决策阶段演进。 |
|
15:40 |
|
15:50 |
罗明辉(苏大维格)——微纳光学制造赋能车载舱内光学创新* |
16:00 |
王家俊(扬州群发光芯)——OPA硅光芯片驱动全固态激光雷达技术革新* |
16:10 |
王铁军(长飞)——石英光纤在汽车高速通信中的应用* |
16:20 |
周君宇(舜宇智领)* |
16:30 -17:30 |
圆桌讨论 议题: 1)如何通过融合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红外夜视仪等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如何选择车载光通信的光纤、激光器和光模块等,以满足智能汽车对高速数据传输、低延迟通信和强环境可靠性的需求? 3)如何设计智能座舱光学系统,以提升驾驶员的视觉体验、增强行车安全性和提供车辆环境感知的一系列光学设备和技术? |
专题7. 成像与显示 & 专题10. 医工交叉
四楼立心厅
5月25日下午 |
|
S1D: 成像与显示I 主持人:杨青(浙江大学) 陈阳(东南大学) |
|
13:30 |
姜校顺(南京大学)——单稳态单孤子微腔光频梳产生* |
13:50 |
高河伟(清华大学)——基于时空混合能谱调制的锥束CT定量成像新方法探索* |
14:10 |
黄良辉(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推进到产业化——跨尺度双模态超细径立体显微内窥技术及在医疗领域产业化应用* |
14:30 |
王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局域场调控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 |
14:50 |
甘雪涛(西北工业大学)——模式调控的纳米线激光器及其片上集成* |
15:10 |
鲍成英(清华大学)——超宽带、超高速扫频调频连续光激光雷达* |
15:30 |
茶歇 |
S2D: 医工交叉I 主持人: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杨健(北京理工大学) |
|
16:00 |
付峰(空军军医大学)——危重症患者床旁可视化监测的电阻抗成像技术* |
16:20 |
刘且根(南昌大学)——面向观测数据域先验信息生成的智能医学成像重建* |
16:40 |
洪弘(南京理工大学)——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引领生命健康* |
17:00 |
郭世盛(电子科技大学)——毫米波雷达人体生命体征与睡眠监测* |
17:20 -17:40 |
张杨(空军军医大学)——生物雷达非接触血压检测方法研究* |
S3D: 成像与显示II 主持人:李世龙(浙江大学) |
|
08:30 |
刘力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人工智能视觉芯片* |
08:50 |
谢小军(西南交通大学)——太赫兹薄膜铌酸锂异质集成光电探测器* |
09:10 |
|
09:30 |
王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深度偏振可调的3D超表面全息术* |
09:50 |
茶歇 |
S4D: 医工交叉II 主持人:钱骏(浙江大学) |
|
10:20 |
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先进光学内窥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
10:40 |
刘成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声多模态成像技术及应用* |
11:00 |
顾波波(上海交通大学)——近红外光学诊疗* |
11:20 -11:40 |
|
5月26日下午 |
|
S5D: 成像与显示III 主持人: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 |
|
13:30 |
|
13:50 |
江劭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无透镜全玻片显微成像* |
14:10 |
奚岩(江苏一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下一代术中影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
14:30 |
成钊宇(南智芯视科技有限公司)* |
14:50 |
季续(东南大学)——任务驱动的智能X射线成像算法及应用* |
15:10 |
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空间带宽积真实三维全息显示系统技术 (07-001) |
15:20 |
茶歇 |
S6D: 医工交叉III 主持人:回晓楠(浙江大学) |
|
15:40 |
袁鑫(西湖大学)——单曝光压缩结构光照明显微镜* |
16:00 |
潘雷霆(南开大学)——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全链条解决方案* |
16:20 |
李鹏(浙江大学)——OCT功能成像技术及应用* |
16:40 -17:00 |
计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单像素多光谱成像方法* |
专题8. 测量与传感 & 专题9. 制造与检测
四楼立言厅
5月25日下午 |
|
S1E: 测量与传感I 主持人:胡慧珠(浙江大学) |
|
13:30 |
周锋(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精度高带宽微腔光力加速度计及其测量方法* |
13:50 |
刘申(深圳大学)——光纤微腔谐振器氢气测量技术研究* |
14:10 |
李健(太原理工大学)——新型混沌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与应用* |
14:30 |
雷明(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硅光子陀螺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
14:50 |
傅振海(之江实验室)——悬浮光力低频电场传感技术及应用* |
15:10 |
戴赟赟(北京理工大学)——光学手性的调控与探测* |
15:30 |
茶歇 |
S2E: 制造与检测I 主持人:冯俊波(联合微电子中心) |
|
16:00 |
程增光(复旦大学)——大规模光子存内计算芯片研究* |
16:20 |
储蔚(张江实验室)——面向光互连应用的硅光制造技术* |
16:40 |
杨安丽(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体系化表征方法介绍* |
17:00 |
薛海韵(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先进封装技术驱动光电融合:应用进展与挑战突破* |
17:20 -17:40 |
李杨(中山大学)——集成铌酸锂光子学: 从通信到精密测量* |
5月26日上午 |
|
S3E: 测量与传感II 主持人: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
|
08:30 |
马蔚(浙江大学)——算法驱动微纳光学逆向设计及传感应用* |
08:50 |
尚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深度学习赋能拓扑电路芯片* |
09:10 |
陈晓安(中油测井集团公司)——光纤传感技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 |
09:30 |
陈凤仪(西北大学)——光纤油气资源井中地震波勘测新技术* |
09:50 |
茶歇 |
S4E: 制造与检测II 主持人:虞绍良(之江实验室) |
|
10:20 |
林宏焘(浙江大学)——近零改变硅光后道异质集成技术与器件* |
10:40 |
刘霞(北京理工大学)——基于灰度纳米图形化可控应变的二维MoS₂场效应晶体管* |
11:00 |
王天宇(山东大学)——新型存算一体器件研究* |
11:20 |
梁宇鑫(联合微电子中心)——超低损耗氮化硅平台及其应用* |
11:40 -12:00 |
王书晓(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面向光互连应用关键高速硅光器件及其集成工艺* |
5月26日下午 |
|
S5E: 测量与传感III 主持人:杨宗银(浙江大学) |
|
13:30 |
魏静轩(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光电融合结构的多维光电探测器件* |
13:50 |
陈沁(暨南大学)——基于光电融合集成的光传感检测技术研究* |
14:10 |
黄雪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息光镊系统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颗粒操控的研究* |
14:30 |
杨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测通同多功能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
14:50 |
向阳(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进口替代破“内卷”,实现国产超快激光高质量发展* |
15:10 |
茶歇 |
S6E: 制造与检测III 主持人:王作佳(浙江大学) |
|
15:40 |
张巍巍(松山湖实验室)——硅光子MOS调制器集成与应用* |
16:00 |
史再峰(天津大学)——3D/速度场兼容成像的i-ToF型图像传感器* |
16:20 |
孙思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用于波前探测的新型位置探测器及其阵列化集成* |
16:40 |
黄勇军(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微纳腔光力系统的新型高精度宽频振动检测技术* |
17:00 -17:20 |
朱忻(苏州矩阵光电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融合专业委员会
《光电融合-前沿与工程》期刊
浙江大学
联办单位:
浙江光电子信息技术全省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磁智能感控与先进电子集成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光学学会
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
浙江大学杭州市国际科创中心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
支持单位:
聚合光电(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玉之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深圳光朔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摩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智芯视(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闵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大会主席:
郝 跃(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祝宁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
罗先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吴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姚建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大会共主席:
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
祝世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
余少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
王永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预警学院)
崔铁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
罗 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孙胜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尔平(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陈山枝(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段向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主席:
戴道锌(浙江大学)
陈红胜(浙江大学)
李 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周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肖 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杨建义(浙江大学)
高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
(一) 学术前沿
徐 坤(北京邮电大学)
陈积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胡文平(天津大学)
陆延青(南京大学)
孙洪波(清华大学)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仇 旻(西湖大学)
张进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蔡一茂(北京大学)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二) 产业应用
马卫东(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吕建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秦 锋(天马微电子)
周 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孙 敏(腾讯)
沈世奎(中国联通)
王 磊(中国移动)
彭承路(湖北长江光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有限公司)
莫庆伟(浙江老鹰半导体有限公司)
组织委员会
主席:
王 攀(浙江大学)
李世龙(浙江大学)
胡 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共主席:
赵 鼎(西湖大学)
管小伟(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
专题委员会
1. 光电集成芯片
主席:王兴军(北京大学) 时尧成(浙江大学) 赵佳(山东大学)
委员(音序):金潮渊(浙江大学) 李兰(西湖大学) 钱浩亮(浙江大学) 武爱民(羲禾科技)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 材料与器件
主席:彭超(北京大学) 张晗(深圳大学) 杨怡豪(浙江大学)
委员(音序):陈书青(深圳大学) 高振(南方科技大学) 胡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建军(湖南大学)
3. 微波光子学
主席: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余显斌(浙江大学)
委员(音序):陈佰乐(上海科技大学) 池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杜源(南京大学) 祁亮(上海交通大学) 王凯(中电38所) 薛晓晓(清华大学) 俞泽杰(浙江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4. 通信与互连
主席:王健(华中科技大学) 高昊(东南大学) 杨辉(北京邮电大学) 刘柳(浙江大学)
委员(音序):郭昌建(华南师范大学)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庞晓丹(浙江大学) 钟康平(香港理工大学)
5. 计算与处理
主席:何建军(浙江大学) 陈宏伟(清华大学) 王源(北京大学) 缪峰(南京大学)
委员(音序):董晓文(华为) 李欢(浙江大学) 李文斌(南京大学) 梁世军(南京大学) 刘力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裴丽(北京交通大学) 钱超(浙江大学) 孙广宇(北京大学) 孙宏滨(西安交通大学) 臧大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周军(电子科技大学)
6. 量子信息
主席:王大伟(浙江大学) 王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委员(音序):陈理想(厦门大学) 林毅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峰(浙江大学) 刘进(中山大学) 苏晓龙(山西大学) 孙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7. 成像与显示
主席:杨青(浙江大学) 陈阳(东南大学) 李世龙(浙江大学) 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佃仁伟(湖南大学) 王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立志(北京师范大学) 郑纪元(清华大学) 周军晓(南京大学)
8. 测量与传感
主席:胡慧珠(浙江大学)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精果(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杨宗银(浙江大学)
委员(音序):储涛(浙江大学) 何建国(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胡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姜碧强(西北工业大学) 姜成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雷明(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李健(太原理工大学) 廖常锐(深圳大学) 刘霞(北京理工大学) 潘孙强(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 乔飞(清华大学) 王若晖(西北大学) 魏静轩(电子科技大学) 谢玮霖(北京理工大学) 张亚男(东北大学)
9. 制造与检测
主席:冯俊波(联合微电子中心) 虞绍良(之江实验室) 王作佳(浙江大学)
委员(音序):蔡艳(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 陈琳(复旦大学) 樊华(电子科技大学) 刘丰满(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谭旻(华中科技大学) 魏凯(浙江大学) 吴恒(北京大学) 杨冰(九峰山实验室)
10. 医工交叉
主席: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杨健(北京理工大学) 钱骏(浙江大学) 回晓楠(浙江大学)
投稿须知
投稿网站: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PESCO2025.html
截稿日期:2025年5月8日(最后一轮)
投稿要求:
请作者按下述要求提交稿件和保密审查证明,审稿结果最晚于截稿后两周内发到通讯作者邮箱,请作者按录用通知的要求注册会议。
1.如需发表到SPIE会议文集(英文,EI收录):请在投稿时提交400-500字的中文长摘要,收到录用通知后请按要求将英文全文上传到SPIE网站;
2.仅交流,不发表:请在投稿时提交400-500字的中文长摘要,并在主要投稿期刊处选择“仅交流,不发表”。
会议注册
注册网站: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PESCO2025.html
注册须知:https://b2b.csoe.org.cn/meeting/PESCO2025.html#887_888
合作媒体
光纤在线,讯石光通讯网,C114,《光电融合-前沿与工程》,《PhotoniX》,《红外与激光工程》,《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半导体学报》,《光子学报》,《光通信研究》,《光通信技术》。
联系方式
陈晶磊(投稿、注册、发票),18611889864,chenjinglei@csoe.org.cn
张洁(圆桌会议、会议联办),022-59013419,zhangjie@csoe.org.cn
王淼(专题分会),010-83326131,miaowang@csoe.org.cn
郭圣(展商),18710157604,guosheng@cso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