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OSIC首日 | 聚焦低空经济、空天产业、汽车与机器人的光电跨界互联

摘要:以AI+光电为核心,促进光通信产业链跨界融合!OSIC 2024 第2届光电智联大会在12月5日在苏州成功开幕,大会第一天探讨了光电行业跨界趋势,包括低空经济、空天产业、汽车智能和机器人应用的光电互联。本届大会来自光电企业、高校、投资机构等相关参会单位突破400家,获得了光电子、光通信行业人士的热烈关注。


  ICC讯 以AI+光电为核心,促进光通信产业链跨界融合!OSIC 2024 第2届光电智联大会在12月5日在苏州成功开幕,大会第一天探讨了光电行业跨界趋势,包括低空经济、空天产业、汽车智能和机器人应用的光电互联。本届大会来自光电企业、高校、投资机构等相关参会单位突破400家,获得了光电子、光通信行业人士的热烈关注。

  12月5日,OSIC 2024第一天上午举办了《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光电互联》跨界专题论坛,来自中国联通、中国信通院、探维科技、中科院半导体所、增益星通和中科际联的光电技术专家与行业领袖发表了精彩报告。会议由铌奥光电副总经理唐志勇主持。

铌奥光电副总经理 唐志勇

中国联通高级研究员 魏步征

  中国联通高级研究员魏步征发表《空天地一体化光网络架构思考与相关标准进展》报告。现阶段,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概念已成为6G产业共识,空天地光网成为网络底座。分析预测,卫星光通信市场将从2023年的2.82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1.34亿美元。魏研究员介绍了小型卫星网络光互联、星地光互联、同轨星间光互联以及异轨光互联等等。总而言之,卫星互联网业务种类繁多,地面多地区补盲需求迫切。新增业务迫切需要广域覆盖和高速互联,因此光网络必须作为天地网络的基础底座。

中国信通院副主任 杜加懂

  中国信通院副主任杜加懂发表《低空经济开启新蓝海,智联网构建新底座》报告。低空经济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未来有望打造万亿级市场空间。截至2024年4月,全国30个省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了200余条相关政策。杜主任表示,低空正向全空域、常态化高密度、载人载物混飞发展,而其发展需要网络基础设施即低空智联网的支撑。低空智联网是构建低空经济的数字化底座,它包括通信网、感知网、导航网、算力网等五大网络。从技术路径上,低空智联网将以5G/5G-A+算网+北斗构建信息化设施。

探维科技总经理 王世玮

  探维科技总经理王世玮发表《激光雷达:赋能低空无人机场景》报告。无人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推动低空经济场景发展的最主要载体;无人机关键技术落地需要激光雷达助力,因此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激光雷达市场下一个万亿级风口。激光雷达和其他传感器具备不同的优势,融合方案是更具安全性、适应性和稳定性的选择,是行业必然趋势。

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 陈伟

  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陈伟发表《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发展》报告。空间光通信正成为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主流方案。美日欧已完成多项卫星光通信验证,正向实用化迈进;国内已完成多次在轨验证,商业应用也开始了。目前,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正朝着高速率、集成化和高密度组网的方向发展。最大的应用场景是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化前景广阔,技术逐渐成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联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金耀

  中国联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金耀发表《5G+北斗通感导融合驱动低空经济腾飞》报告。低空经济具有“多模态、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性”的特点,低空飞行器“叫不到、看不见、管不住”问题突出,目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技术便是5G-A通感技术和北斗导航技术,同时现阶段5G-A+北斗深度融合将助力低空经济发展,未来将是6G+低轨卫星+北斗赋能低空经济。

增益星通总经理 张仲毅

  增益星通总经理张仲毅博士发表《低轨卫星星座未来的数字变革与产业赋能》报告。现阶段,低轨星座进入爆发增长期。在国外,星链发射数量超过7000颗成为一家独大;国内星网、垣信两家企业齐头并进。低轨卫星星座当前的研发热点包括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星级导航增强、星间组网及星上计算等。针对这些热点,未来变革趋势包括:6G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时代来临、通信与导航星座融合将提供更强的PNT能力,以及多轨融合卫星星座的通导遥算一体化。对于产业机遇,空天地一体化的6G时代将重塑全球移动互联网格局,低轨卫星星座不仅将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还是低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同时还将在军事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总体来看,低轨卫星星座将成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中科际联董事长 张志珂

  中科际联董事长张志珂发表《星载激光通信关键器件国产化现状》报告。高性能星载光电器件是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基石。现阶段,星载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放大器等光电器件模块已实现完全国产化,自主可控性等级高,可靠性、安全性等经过多年在轨验证,可全面替换国外产品。但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加强联系,提高质量,缩短质保及生产周期,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OSIC 2024第一天下午举办了《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光电互联》跨界专题论坛,来自长安汽车、智驰领驭、永鼎光电子、苏州大学、畅加风行、星逻智能、申万宏源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的光电技术专家与行业领袖发表了技术和市场报告,会议由铭普光磁副总经理陈聪博士主持。

铭普光磁副总经理 陈聪

长安汽车规划总师 储林波

  长安汽车规划总师储林波发表《AI时代,光电智联打造新汽车新生态》报告。AI经历了“三起两落“,2024-2025年是一轮爆发期。AI大模型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演进,而自动驾驶成为行业标配。AI EV对系统架构和芯片提出新需求,包括系统功能分工重构,功能模块Agent化,逐渐向跨域融合、高安全、高算力、高带宽、低延迟的方向发展。

智驰领驭战略拓展总监 张太

  智驰领驭战略拓展总监张太发表《光电技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上的应用—传感、通信》报告。与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的技术类似,当前机器人智能已经跨越L2,正在向L3迈进。马斯克预言2026年将迎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到来,届时人形机器人的数量会突破100亿,且应用场景覆盖广。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多模态感知,自主认知、决策、规划技术,以及自主执行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多模态感知在通信方面的机会在于,感知器数量多,一方面带来高带宽低延时的通信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线束重量和体积成为瓶颈,而光通信技术是解决方案。

永鼎光电子副总经理 王明利

  永鼎光电子副总经理王明利发表了《光学薄膜及其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报告。从光学薄膜的分类、制备技术、工艺、测量,引出光学薄膜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目前永鼎光电子用于激光雷达的滤光片包括905nm/940nm/1550nm filter和Band pass filter。

苏州大学教授 刘宁

  苏州大学教授刘宁发表《车载网络的光互连技术》报告。车载网络速率升级演进过程存在100G-200G及以上的骨干带宽需求。振动和灰尘环境下可能要引入扩束光连接器,增大的光连接器插损导致更小的功率余量,需要更精确的链路损耗模型。单节点25G以上速率的车载网络建议光源拉远到驾驶舱集中放置,并引入硅光器件,提高宽温域下的光器件可靠性。复用400G数据中心光模块的硅光芯片产业链可以降低硅光器件成本。如果车载网络的光互连技术广泛发展,汽车市场对光模块的需求量预计会超过传统FTTx市场。

畅加风行算法工程师 郭佳奇

  畅加风行算法工程师郭佳奇博士发表《无人经济爆发期的下一代自动驾驶核心解决方案:助力规模化量产》报告。介绍了畅加风行的综合技术方案平台和量产化方案平台,核心计算平台和全栈功能软件平台是两款主要产品。郭佳奇表示,数据驱动式的模型训练、部署、交付和迭代是未来的核心。

星逻智能市场总监 王雪雁

  星逻智能市场总监王雪雁发表《无人机+机器人技术在新能源巡检中的应用与创新》报告。中国光伏发电持续强劲增长,但光伏面板的各种脏污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光伏设施在海上和沙漠等极端环境中部署时,由于地理条件复杂、环境恶劣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变得不切实际,因此采用无人机+机器人的巡检模式可以有效克服环境恶劣影响因素。星逻智能是无人机新能源巡检的倡导者,公司拥有全球独有的低空机器人产品布局,已服务全球约600个场站。

申万宏源首席分析师 刘洋

  申万宏源首席分析师刘洋发表《ADAS+机器人驱动传感、互联与智能》报告。AI全行业渗透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智能汽车+机器人是率先AI化的领域(海外并不追求全行业渗透,会在利于创收、提价、人力密集的领域推广AI)。这些AI应用会驱动AI算力和算网的发展。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累计发布大模型130个,通过备案大模型数超过20个,预计到2024年,大模型应用数量将达180个,到2025年将达230个,对应推理卡需求量将分别超过117万张和450万张。AI训练+推理的GPU需求,加速了对高速光网络升级的需求,且迭代周期显著快于过去几轮。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吴侃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侃发表《基于光子集成的激光雷达光源及双光梳测距》报告。吴侃教授团队重点研究工作,包括小型化高精度激光测距研究、光源集成化研究、集成全固态扫描研究和片上掺饵波段放大器研究。同时,团队研究成果向行业分享展示,包括集成光束扫描与测距芯片入选中国空间站元器件试验,以及集成光束扫描与测距芯片搭建验证系统,获得2023年JKW源创杯一等奖。

  专题论坛最后,OSIC 大会还举办了圆桌论坛“光通信产业链跨界发展机遇与挑战”,由米硅科技总经理罗刚担任主持,中国联通魏步征、申万宏源刘洋、苏州大学刘宁、长光华芯吴真林、中科院半导体所陈伟出任互动嘉宾。大家围绕光通信产业链在跨界融合中遭遇的技术问题和市场挑战,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光电的融合机遇,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发挥政策优势进行了深度探讨和交流分享。

嘉宾与观众交流互动

1、凡本网注明“来源:讯石光通讯网”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讯石光通讯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讯石光通讯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转载无法确定原网地址,若作品内容、版权争议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