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间光互连发展态势分析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尤其是近两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兴起,算力需求大增,电子信息技术面临带宽和能耗挑战,光互连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本文聚焦片间光互连,针对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两大应用场景,梳理技术动态,分析产业生态与标准化进展,并研判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场景中的片间光互连技术发展态势
1、光电合封(Co-Packaged Optics, CPO)技术助力数据中心升级
· 传统可插拔光模块面临端口密度和能耗挑战,CPO 技术应运而生。CPO 将交换芯片与光芯片封装,可降低功耗、提高集成度等。
· 硅光集成方案成为主流,如英特尔发布的 CPO 进展可实现特定信号传输且功耗低。
· 集成光子技术方案中的光源集成一直是核心技术挑战之一,外置光源成为趋势,可降低光收发单元热量和功耗。
1、产业发展与标准建立
· 近 3 年 CPO 样机相继发布,多数厂商在美国,国内略有滞后。
· CPO 远期市场景气,产业链初步形成,预计不会形成垄断生态,大量商用可能在未来 3 - 5 年。
· 大型国际标准组织作出部署,CPO 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下一步重点可能是测试规范。
图1 CPO结构
计算中心场景中的片间光互连技术发展态势
1、光输入输出(Optical Input Output,OIO)技术成为重要路径
· 传统方式无法满足高性能计算互连需求,OIO 技术面向分布式计算系统,可提升性能。根据Lockheed Martin公司数据,相比于传统商业解决方案,OIO可将数据传输带宽提升7倍,功耗降低为1/5,尺寸降低为1/12,大幅提升互连性能,满足高性能计算场景需求,同时也为资源池化提供了性能保证。
· 芯粒为片间互连提供可行的产品形态,OIO 需结合芯粒与硅光技术,可实现高效互连。
2、产业与标准进展
· 计算领域巨头布局,OIO 相关产品初具雏形。
· OIO 远期市场景气,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生态完全爆发可能在 5 年以后。
· OIO 标准研制尚处初期,相关协议对物理层和软件层的标准化将助力其发展。
· OIO 比 CPO 性能要求更高,产业化标准化进度更滞后。
总结
本文通过对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场景下片间光互连技术的研究,展示了 CPO 和 OIO 技术的发展情况,包括技术优势、产业现状和标准建立等方面。强调了片间光互连虽有进展,但面临挑战,需技术、产业和标准协同发展,以满足高带宽、低延迟和高能效的要求,推动其在多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