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讯 2014年11月14日,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为主抽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乘专机飞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此次医疗队还首次携带了两台重要的医疗辅助设备——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创星孵化器孵化企业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V300型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该仪器具备全球首创可同时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的功能。不仅能在救助过程中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争取救助时间,提高救助效率,同时也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护,提升我国抗疫队伍在国际上的声誉起到重要作用。”
中科创星孵化器正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激活企业自主创新潜能,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有益尝试。
“西安不缺科技资源,缺的是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负责中科创星孵化器运营管理的西安光机所知识运营与产业发展处处长、西安中科利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EO曹慧涛表示,陕西素有“科教大省”之称,100多所高等院校,上千家科研机构,110多万科技人员,全省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5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8人。但长期以来,强大的科研力量大多“关在大院大墙里”,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为例,从研发到生产,基本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循环,造成“中央”与“地方”脱节,“军工”与“民用”脱节的怪相。“靠山吃山。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盘活这些沉睡的科技资源,拆除人为设置的‘樊笼’和‘围墙’,促进陕西强大的科研优势由“墙内”向“墙外”溢出,让所有企业共享科研资源这个‘大灶’。”
曹慧涛告诉记者,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与西安高新区共同创办的中科创星3.0版本孵化器,不仅提供财务法务、知识产权、培训宣传等增值服务,同时还提供资金运作、技术研发等定制化的贴身服务。在技术研发方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高级科研人员可以随时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撑;在投融资方面,西安光机所先后联合政府和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了西科天使基金、西科种子基金,凡是入驻孵化器的与光电信息产业相关的企业,提供优惠的办公、研发、生产场地,在其初创阶段,可以提供种子基金及天使基金进行股权投资扶持,待企业成长壮大后再退出,彻底解决了高科技企业创建初期面临的资金难、找投资难、产业化难问题。”
“中科微光”就是孵化器里迅速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科技“小巨人”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患者人群不断增多,加之婴幼儿和ICU病房患者对医护人员扎针穿刺技术的高精准要求,使得在医患关系本就脆弱的现实情况下,患者对多次扎针、甚至扎不上针的情况变得十分敏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发团队受到航天影像技术的启发, 2012年8月,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深圳智慧天使、陕西西科天使共同投资组建了国内首家专业从事生物医学光学影像系统研发、制造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短短一年后国内首个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就问世了。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主要利用了血管中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率与其他组织不同的原理,通过对数字影像的一系列处理,将皮下血管原位投影显示在皮肤表面,使医护人员能够清晰地识别患者皮下8-10mm的细微血管。使用时,将手臂置于血管成像仪下方,打开开关,就能清晰照出血管,不同皮肤成像均清晰可靠,解决了肥胖患者和婴幼儿患者扎针难的问题。目前,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和精细的生产线,形成了西安研发、深圳生产、北京销售的完备体系,产品已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使用,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喜爱。
“我们入驻中科创星孵化器,看重的是孵化器里人才技术+股权投资+专业服务的良好创业生态环境,同时还能申请到国家级专项基金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西安和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松说。
“中科创星”孵化器首席科技顾问、飞秒光电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总经理米磊坦言,对入驻企业来说,孵化器不仅能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打包贴心服务,更能享受到产学研一体化后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在这里,公司+科研的发展模式,让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可以吸引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缩短了创业周期,另一方面很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就近在孵化器里转化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产品,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最后一公里’,让创业走进深海区。”
据了解,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中科创星孵化器已引进16个创业团队、36位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共有45家在孵和服务企业,完成17个项目的创业投资,总投资额68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
“目前,占地四万平方米的孵化大楼和十五万平方米的光电科技产业基地已启动建设工作,中科创星将为国内外光电信息领域高端创业人才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西科天使基金二期2亿元的募集工作也已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崛起更多的科技‘小巨人’,成为全国科技产业的新高地。”中科创星副总经理渠敬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