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做中国光电产业的支撑和引领

摘要: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定位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科研基地,光电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创新基地,光电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光电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为推动民族光电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国光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并积极参与、深度融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骆清铭博
 
       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成功举办过11年来,除了始终坚持依托光电产业的高速发展,汇聚两千余家国内外光电企业参展和八万余名全球专业买家在现场就技术、信息、产品、市场等话题充分交流外,随着展会品牌形象的提升,相关配套服务也有了更多的拓展,包括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企业和科研项目的对接、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对接、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对接等。为此,筹备中CIOE2010已经在近期相继走访了成都、重庆、上海、北京、江苏、厦门、武汉以及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多方出动为各种对接提供紧密铺垫。

       4月底, CIOE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宪承教授带领论坛部、宣传推广部一行专程拜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筹),探讨双方合作的模式,意在促进科研项目与市场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帮助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骆清铭博士和校长助理、总支书记林林博士等热情接待了CIOE一行。双方就多模式、多层面、多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期间宾主相谈甚欢,并就今年九月光博会期间的相关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骆清铭博士向CIOE一行详细介绍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成立的背景、定位、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等,并在会谈结束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地利人和 

光电国家实验室落户武汉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其依托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另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实验室围绕基础光子学、集成光电器件与微纳制造、激光科学与技术、光通信与光网络、光电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存储、生物医学光子学、有机光电子学、先进光电材料与能源光电子学等9个研究方向开展立足光电前沿的基础研究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技术研究。 

        骆清铭博士介绍说,武汉光谷近年来一直保持年均30%的发展速度,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同样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于2009年底被批准成为全国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内一万余家企业中光电企业占有相当比例,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由于国家及当地政府一直很重视产业均衡建设与引导,学、研、产机构在武汉光谷非常集中,从创新的研发到孵化直到最后形成产品走向市场,都有着完备的体系。这是武汉光谷不可复制的重要优势,也是国家批准实验室落户武汉和武汉光谷获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等都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关心。国家领导人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曾亲临实验室视察和指导。


三大领域 

全面覆盖光电科学发展方向 

        据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目前的研究领域涵盖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光电子、能源光电子和生医光电子。骆清铭博士介绍说,信息光电子在实验室以及整个武汉有较好的基础,目前实验室已经开始和武汉邮电科学院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实验条件、实验室、人员配备等全部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关键技术,如果投入生产,可以解决华为、中兴等企业对类似产品的需求一直依赖的进口问题,这些研究都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如果能尽快实现转化,投入市场,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的进步。 

        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的另一领域,是我们称之为的能源光电子。近年来大家一直在强调的LED、半导体、太阳能等,其核心还是能源的问题。一方面是怎么利用太阳能,在这个方向我们成立了若干个研究小组,从不同角度探索,这是利用能量。另一方面是如何节约能量,现在大家关注较多的LED、OLED也可以归入能源光电子里面,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成功孵化了一个企业(武汉迪源),今年产值有望达到一个亿,而OLED方面,小尺寸研究已经产出样品,并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专利和特色技术。 

        生物医疗光电子方面,光电技术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方面的应用都有广泛的前景,我们曾经专门调研过,国际上的市场需求相当大,国内这一块起步较晚,这是我们的机会和优势。
 
        我们在这三个大的领域,都有一些特长的技术。总的来说,我们更关注于最核心的部分,专注于做别的人别的机构不能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齐头并进 

传统应用基础和前沿研究各有优势 

         据介绍,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始终把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开展前沿科学与跨学科研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同时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光电测试和光电行业标准建立、光电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为“武汉•中国光谷”和光电行业发展与产业化提供多方位的支撑与服务。骆清铭博士说,整个实验室定位为两条腿走路,既要保证传统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优势,又要在前沿学科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到了国际领先的阶段,但是我们正在往这方面努力,同时还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锐触角,积极推动与企业的合作,真正把学、研、产这个大环节理顺贯通。当然“产”这个环节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我们的薄弱之处,这就更需要借助CIOE这个平台,更好地加速与市场和企业的紧密合作。

重视交流 

光电会议蜚声海内外
 
         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创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POEM)”将于今年11月举办第三届。骆清铭博士介绍说,国际上有很多光电领域的系列高端会议,但都不是中国主办的,POEM是本领域目前唯一中国自己主办的系列高端会议,我们很看重这个品牌,虽然只举办过两届,但已经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这个会议和光博会放在一起举办,双方都有很好的资源互相补充,可以让学术交流和企业展示充分互动,得到更深更广的交流。 

         而另一项由实验室发起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武汉光电论坛”,旨在通过邀请在光电领域有重要学术成就的科学家和成功企业家,面向光电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介绍光电学科前沿和专业技术进展、讨论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预测学科与产业发展趋势,从而打造承载光电智慧的智囊库,为促进中国的光电科技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引进人才 

打造国际光电人才聚集高地

         骆清铭博士表示,国家实验室希望能够对光电学科和行业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最近两年实验室各方面发展比较快,我们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体制改革等举措,未来三五年的发展将会更好,我们很有信心。 

        据悉,目前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拥有100余位在九大主要研究方向的专家。实验室最近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担任实验室海外主任,王中林教授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学家,近年来,他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实验室还引进了国际上在太赫兹领域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张希成教授,他将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建立一个全新的太赫兹实验室,组建一支太赫兹领域的研究团队,研究非线性太赫兹现象,使用光学和光电子方法致力于最具挑战性和最具科学价值的研究。 

         此外,还有6名“千人计划”入选者,其中4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这些努力,都将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及加快实现光电国家实验室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光电: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体系是怎样的,目前国家光电人才紧缺吗?
骆清铭:按照中国目前的体系,人才培养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种不同的层次。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家光电发展迅速,对光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特别是在本科层面,不只体现在数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对产业的前瞻性预期等多方面。在硕士、博士层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相对而言显得没有这么突
出,毕竟他们的基础多一些。现在各个学校光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大一样,我们也提倡尊重各个学校的多样性,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以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完善和补充。

具体就华中科技大学而言,我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功底的扎实培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在国家最关心的领域,比如能源光电子。
现在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中,这一块非常缺,专业人才很难找,因为我们过去没有思考这一点,教育要超前,照理说这方面的人才本来应该是提前几年就开始准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思想还是不够解放,我们现在重新制定计划时就在思考,应该怎么培养学生,我们也在尝试请企业、请专家来上课讨论,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对应地调整课程设置,希望真正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适应行业发展的学生。
前不久我们还与大恒光电合作,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联合举办了光电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湖北省有关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为大家创造一个产业界、学术界和教学第一线人员共同参与、相互切磋的交流平台,推动光电界“产、学、研”的结合,促进“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产业的发展以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总的来说,从学校的角度,以前我们还是思考得太少,只顾埋头搞教学,而不关心产业界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了,市场和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学、研、产这个链条没有理顺。其实现在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了,一个国家光电技术的水平,是代表着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甚至更多学科的研究,也许解决问题的瓶颈就在于光电,光电可以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没有让学生看到光电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光电这个学科。

中国光电:您怎么看待现在国内光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骆清铭:就我个人的意见,整体来说,我们国家在光电产业的各个专业领域,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项目,还太少。我个人觉得,在光电技术研发这一块上,我们可以学习台湾,他们有个工研院,他们在光电科研和产业方面处于引领潮流的位置。在光电科研和产业中,关键工艺技术研究非常重要,我们也和一些专家交流过这方面的看法,就是在工艺研究中,一旦认准了,就最好能够全心全意排除一切干
扰地去做。但是国家体制在对这一块的支持方面还有待完善,一方面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却对科研人员信任度不够。我认为在对待科研人员,至少是对于已经证明过是成功的科研人员,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持续支持,如果一直还是目前这种体制的话,很难让中国光电产业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我觉得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还是院校,都要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就是要尊重那些全心全意埋头做关键技术的人,哪怕是他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

中国光电: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在专利申请和保护方面的情况怎样?
骆清铭:我们一直很重视专利的开发和申请以及保护,目前我们整个实验室有近300项专利。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些专利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探讨。
现在各高校普遍存在专利难以实现转化的问题,这和整个产业外部的环境有关系,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我们也一直在摸索和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尝试更多的渠道,包括和光博会的合作,通过这个平台接触更多的企业,这也将是我们全新拓展的一种模式,值得思考和借鉴。

中国光电:您认为科研单位和专业展会的相互支撑,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模式可以拓展,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骆清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定位,我们希望它不仅是研发基地,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还更应该是学术交流的基地。这也应该是实验室的使命所在。所以就国家实验室而言,我们会进一步重视(与光博会合作)这个事情,前面的交流中我们也表达了这个意愿,我们很希望也很期待和光博会这种专业展会平台的合作。
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比如在论坛方面,我们也可以去组织或者参与。我希望我们的科研人员更多地走出去,走到行业一线,走到企业中间,去交流和沟通。因为作为科研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和业界交流,而不只是关在实验室里埋头钻研,我也经常要求我们的老师,出去做报告,为行业做一些科研方面的咨询,这是我们的义务,更何况CIOE有这么好的直接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平台。

中国光电: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在哪些方面?
骆清铭:从几年前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开始筹建的时候,我们就在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建光电国家实验室?为什么要选在武汉(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建?国家实验室应该怎么建?这三个问题,始终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基本问题。如果前面两个问题都没有想清楚,第三个问题就无从谈起。
此外,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光电国家实验室与其它专业光电研究机构的区别或差异性。一方面,我们强调在光电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上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要形成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多学科集成,要形成光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重视关键的模组技术。其实光电早已超越单一学科的概念,而是一个领域,是需要多学科共同支撑的领域。我们要通过对体制机制的全面探索,构筑优良的科研文化,加强光电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光电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引领。至于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继续坚持在信息光电子、能源光电子和生医光电子等领域不断探索,坚持多学科的交叉与集成,做有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研发了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给企业生产后变成核心产品。这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内容来自:中国光电网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10/07/12/20100712000916375000.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中国 光电产业
文章标题:做中国光电产业的支撑和引领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