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老调重弹:EPON还是GPON?

摘要:当今电信行业中的FTTx网络中有两种技术在国内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那就是EPON与GPON。EPON与GPON就如同当年的窄轨和宽轨。
        当今电信行业中的FTTx网络中有两种技术在国内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那就是EPONGPONEPONGPON就如同当年的窄轨和宽轨。尽管“宽轨”的GPON在全球看是主流的技术,但在当前看来“窄轨”EPON要便宜一些。选择EPON至少从建设成本看好像不成问题,至于将来FTTH大规模发展GPONEPON便宜的时候,光纤网络可以重用,那时完全仍可以改用GPON技术。

以史为鉴论是非 

        EPONGPON选择,除了经济原因外,还隐含着一个话语权争夺的问题。类似于阎锡山修铁路是阻止海外资本进入山西,“中国发展EPON可以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日前,笔者偶而得阅国内知名电信设备商中兴撰写的文章《EPONGPON的看法》一文,文中谈到“中国电信EPON标准得到了各国运营商的高度评价,为中国电信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这是中国电信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经过07、08年两年的发展,目前的EPON规模已经达到千万级别,对此欧美运营商十分羡慕”……。 

        各国运营商是否对中国选用EPON高度评价、欧美运营商是否十分羡慕等孰真孰假暂且不论。中兴的宣传正式切合当前国人的痛楚一一“标准话语权的争夺”。文意暗示中国电信EPON选对了,因为国外运营商对中国运营商“尊重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那么,中国选择与欧美标准GPON对着十的EPON这一策略正确?能给中国赢得尊严、进而进一步赢得更多利益呢?那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电信标准争夺的历史。


标准争夺历来是利益的较量

  我们先看看电信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ITU-T:ITU-T是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国际电报和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ITU组成有五类成员:政府部门(如国家的邮电部。美国例外,因为美国没有邮电部)、得到许可的私人运营商(如AT&T,英国电信)、地区电信组织(如欧洲ETST)、电信制造商和科研组织以及其他有兴趣的组织(如银行业和航空公司网络)。ITU的目标是“推动世界范围电信标准化,研究标准化相关的技术、运行以及关税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发布建议(Recommendation)”。 

        从ITU-T的背景就不难看出,它有强烈的政府背景。事实上,任何标准的达成绝都有着国家利益的博弈的影子。我们周边也有许多鲜活的例子,拿老白姓每天看的电视来说,有NTSC、PAL、SCEAM三种制式:NTSC制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地区采用;PAL制式在德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英国、意人利、荷兰、中东一带等国和地区采用;至于SCEAM制式则在前苏联及东欧和非洲各国普遍采用。从中可以看出,电视制式的选择实际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意图。 

        最近的著名例子就是移动3G的标准TD-SCDMA与WCDMA、CDMA2000的博弈,网上的名家评论已如汗牛充栋,无需多叙。最终三项标准被中国同时接纳并分别交给移动、联通和电信实施,3G在中国的结局体现了有关部门期望建立有利于中国标准体系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欧美在标准领域话语权强大到无法忽视的现实状况。 

        更早前的还有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国产的WAPI推出出动了Intel的奶酪,Intel甚至游说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放弃WAPI标准。此事虽然过去了数年,但IT业内人士仍然记忆犹新,迄今仍有余震,三大运营商以WLAN建设无线城币、选择WAPI还是WiFi标准仍然是困扰着运营商的问题。再有甚至,6C联盟收取高额DVD授权费用,中国企业沦为苦工的报道,以及中国企业参加CeBIT展的手机、MP3等数码产品涉嫌侵权、惨遭查抄的消息让每个中国人感到郁闷。 

        在种种不公平的话语权争夺中遭遇到了不平,所以国人呼唤国产标准,希望国产标准能改变话语权,建立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商业规则。以至于每个创新几乎都被赋予民族的旗号,而不管这种创新付出多大的代价、成本是否合理、方案是否最佳。我想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具体的对象和方案则需要仔细甄别和取舍,并非每个“创新”都被厂家携裹了民意,EPON就是最近的一个典型携裹民意的案例。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稳扎稳打 

        事实上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非常渴望把持产业链的前端,郎咸平认为,真正的产业价值链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内的‘大物流’,再加上纯粹的制造,简单的称之为‘6+1’。 

        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制造而非创造,大部分创新还是应用上而非原创性的,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目前处于行业低端的局面。国内目前在制造业方面绝对程度上只是“纯粹制造”的角色,这些制造业的特征便是“浪废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而大物流部门仍然控制在欧美人的手里。 

        以在东莞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美国沃尔玛零售价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出厂价格1美金,经过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零售,它卖到10美元。也就是整个产业链中,有90%的利润都被美国人赚走。这种产业链定位错误酿成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郎咸平的“6+1”理论广为人知,政府也心急如焚。于是就有了制造业重镇东莞的“腾笼换鸟”计划:政府主动推动产业升级。但遗憾的是,鸟还没有换成,金融危机就爆发了,现在需要担心的变成了是否会成为空笼子。 

        本轮金融危机从次贷危机开始,迅速演变成了全球金融风暴,其对世界经济冲击之大,超过了任何人的预期,当然正在进行国际化的中国也受到了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使得专家们认清了这么一个现实:世界界从来没有这么紧密联系过,中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需要倚靠“中国制造”养活人力的人口,就业问题才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 

        就电信领域而言,尽管中国经济和技术实力明显增强,但欧美无论在经济能力、购买力,还是在技术发展方向的话语权上都不是当前我们能够撼动的。要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游戏规则,必须稳步前进,需要全行业,包括运营商、技术前沿研究、制造、芯片甚至原材料等整个产业链的参与才能完成,进而改变中国制造在低端徘徊、缺乏话语权的困局, 

        中国:参与华山论剑,还是富士山论剑? 

        我们看看日本和韩国的情况,就电信领域而言,借用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的评述:日本在通信技术上基本失败。 

        在2008年FTTH发展战略咨询会,韦乐平客观忠实的评价道:“从历史上来看,日本人在技术上基本是失败的。在有限的通讯历史长河上,日本对通信标准的判断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很少找到对的,包括2G的选择,还有3G的选择,以及交换,日本都跟别人不一样。”而韩国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现实来看,韩国与日本一样是一个封闭的市场,标准都与众不同。在日韩,电信设备供应商基本来自本土厂商,国际标准的通信厂家的设需很难进入这两个国家。反过来,本土厂商尽管存在产品定制优势,但因本土和海外市场标准不同,国内产品竞争力无法在海外市场发挥,因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尽管日本和韩国电信非常发达,甚至领先其它国家若干年,但在国际舞台上己看不到日韩的电信设备厂家的身影,富士通、NEC等昔日的电信设备制造巨擎却只能固守本土。 

        回顾历史,日韩标准异于国际标准的成因错综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日韩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在标准领域话语权的欲望和诉求也提升了,但因欧美长时间把持着标准的制定和话语权,日韩无法达成有利于自身的标准。于是剑走偏峰,每每采用与国际不一样的技术,包括SONET、ADSL、EPON都是如此。 

        有个故事在电信标准业内流传:每当一个重要标准最后截止时,NTT便率领众日本厂家向大会提交一个日本各代表成员共同推出的增补稿。当大会主席询问来自其它国家的成员有何意见时,人人而面相觑,于是最后就通过了,这个增补稿当然最后就成为了日本的标准。但由于只是增补稿,始终未获国际主流厂商的采用。这个情形就有点像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华山论剑,每年华山论剑决定准的武功天下第一,但日本和韩国没有资格参加,就成立一个富士山论剑的新组织来一较高低。 

        中国的情况与日韩又不同,中国由于基础薄弱,因此一开始尽管被迫采用国际标准,但却取得了远高于日韩的丰硕成果。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全部进入TOP50;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本土设备厂家成功崛起,在家门口战胜了国际巨头;尤为欣慰的是,华为、中兴也趁国际标准之力,成功地打入到了国际市场。据华为披露的2008年的整体业绩来看,华为海外占到总销售额的75%;2008年中兴年报也显示,中兴的海外收入占收入比重为60.6%。 

        分析来看,国内厂商取得的成果于采用国际同意标准无不相关。国内与海外主流市场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同的设备,在国内赢得了市场竞争,结束了七国八制;在海外,节节胜利,深入欧美发达市场,同样具备强人的竞争力。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国际化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骄人成绩。与十多年前电信市场刚起步时相比,中国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已今非昔比。我们是要坚持走国际标准化路线,抑或是与日韩一样,另起炉灶?个人认为,总体策略上中国还是要坚持走国际标准化道路,坚持参加国际主流标准组织和各种论坛,逐步将中国的创新渗透到国际标准的方方面面,另起炉灶对着干并非根本之道。 

        FTTx选择EPON并非长远之道 

        当前EPONGPON是FTTH的两大主流技术,这两项技术都不是中国原创的,GPON来自于业界主流运营商控制的标准组织ITU-T和FSAN;EPON来自于IEEE,最初只在日本应用,并得到了NTT的鼎力支持。 

        由于日本的FTTH市场启动早、应用量大,目前EPON的规模远超过GPON。但是由于EPON标准本身的局限性,如同日韩绝大多数电信设备一样,日本、韩国和中国的EPON设备并不兼容。尽管相对GPON而言标准复杂度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市场,但如果不能整合为统一标准、上千企业合并为几大,长远来看发展前景堪忧! 

        但是这个命题基本是个假命题,网上流传关于日本、韩国、中国的那个经典笑话清楚说明了中、日、韩是很难走到一起去的,这中间除了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有很多涉及到地缘政治、竞争因素以及长久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反,GPON是当前国际更为通用的标准,起步比EPON要晚,因而当前建设量不如EPON。但从今年咨询报告看出,GPON增长速率高达200%,而EPON仅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而EPON的增长还主要来自于中国。随着全球FTTx的迅速发展,GPON通用的标准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成本随着应用而规模下降,形成产业效益超过EPON。对于中国,稳妥的策略是选择GPON。 

        从国内产业链来看,无论是运营商实力还是制造商中的华为、中兴,在国际上已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果中国选择GPON,按中国的应用规模,必将如ADSL宽带技术一样,大大促进中国设备制造厂家的产品成熟度和竞争优势,为中国“设计”的“制造”设备打入海外主流市场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如果中国选择了EPON,则EPON设备只能为中国运营商所用,对运营商和设备厂商是双输的结局。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语道出了当前中国在标准话语权中制胜的关键,如果要取得话语权,必须更加的开放,利用开放的优势取得竞争优势,进而掌控话语权。FTTx产业是一个深具战略意义的产业,中国对于EPONGPON的选择,需要三思而行!

内容来自:tianya博客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9/04/22/20090422012037430000.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EPON GPON
文章标题:老调重弹:EPON还是GPON?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