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专家称企业冻结缩减校园招聘是短视行为

摘要:专家称企业冻结缩减校园招聘是短视行为。

“你们究竟要招几个人?”一名同济大学的大四学生发问现场一家500强企业的招聘人员。

他显然对该公司校园招聘计划不变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之前屡次在“网申”中败阵,他将参加招聘会看作最后的稻草,相比宣讲会表面“作秀”般的花样繁多,他更关心的问题是——这家公司究竟可提供多少个饭碗。

上海诸多高校的大四学生可以从校园的BBS上获取更加真实的信息,在与学长们所透露的招聘数字作简单的对比之后,他们往往发现诸多企业的招聘人数都缩水了一半。而大家交流得知的真实情况更是令人焦虑:往届优秀毕业生同时获得2~3家跨国公司offer的不足为奇,可是今年,很多人“颗粒收”。“象牙塔”内的名校学子开始明显感觉到金融海啸的阵阵寒意。

今年各大学企业宣讲会的“井喷期”产生了诸多泡沫——房地产、金融、外贸以及制造业的需求明显减弱,而少数国际性大公司在招聘中也更为谨慎。宣讲会的“含金量”不可避免地迅速降低。在招聘网站开始陆续接到校园招聘计划退订消息,企业宣讲会临时取消,招聘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真实需求”也在不同程度的缩水。

在各行业不断自问“经济如果继续糟糕下去,企业究竟会受到多大影响”之时,他们都不得以对招聘战略作不同程度地修正:放弃长期人力储备的计划;裁员减少成本。此时的校园招聘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做品牌宣传以及培养潜在客户的“秀场”。

“缩水”的校园招聘

“以往金融系的学生总可以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保底’,但是今年大多数的同学都面临着‘四大皆空’的尴尬境地。”复旦大学2005级学生杨丽(化名)对《第一财经日报》坦言。她刚刚收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录取通知,成为这一届学生中的幸运儿。更多的学生正在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企业的宣讲、网申、“海笔”以及“海面”,杨丽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同班同学一天参加两场招聘会,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寝室,身体的过度疲惫加上沮丧的心情,是大多数人的状态。

“感觉最明显的是金融机构,他们其实已经不需要招聘新人了,可是大家接到任何的笔试和面试的通知,还是会抱有一丝希望。”杨丽说。有外资银行前两年每年吸纳60人的新生力量,但是今年的计划只有30人,而有的往年的“用人大户”如今根本没有用人名额。

“要对比招聘数字非常简单。例如,一家全球知名的快速消费品公司,虽然一直对外宣称今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不变,可是他们实际分到我们学校的最终名额不足5人,去年,这一人数超过10人。”同为复旦大学大四学生,网友“纠结的青春”认为最终的录取通知数法作假,这能够显示出真正的需求情况。

记者通过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了解到,11月份以来诸多公司都在取消既定的宣讲会。 其中包括阳光壹佰置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以及安赛乐米塔尔等。

相比往年在多个offer中做一个轻松的挑选,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们开始更加珍惜略显珍贵的就业机会。

“纠结的青春”已经“网络申请”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曾于去年的校园招聘中发出400多个offer,但是今年截至至今只有200个。迟迟没有接到通知的他先后主动打过去3次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力资源部门开始称还将继续发出第二轮offer,但是之后这一人士又表示公司招聘计划已经调整,名额临时缩减。

这是他今年“网申”过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上述人士的表述,令他成为“四大皆空”的又一真实案本。

“前程忧”招聘网站上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8年10月份,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该网站今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同时房地产业招聘人数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环比下降了6%。

“或许是在我入职之前,就有可能接到‘失业’的消息。从目前的形势看来,一切都有可能。”“纠结的青春”对未来十分焦虑。

奈的雇主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信息同期会上传出的消息可以更清晰地说明问题:“上海高校的校园招聘活动有所减少,中小企业的招聘数量减少、外资银行等部分外资企业的招聘计划暂停执行,不少企业处在观望阶段”。

同期,北京市人事局今年三季度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显示:三季度人才市场招聘职位数量为56.03万个,较去年同期减少11.32万个,其中,房地产业用人需求同比缩水35%。

“公司7月、8月份开始与一些有意向校园招聘的企业接触并确定招聘和宣传方案,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有1~2家企业取消或者调整了计划,大多数的企业还是维持原有的招聘方案不变。宣讲会的日程还是排得满满的。但是,在这些招聘活动中,他们最终将录用的人数却可能缩水了。”前程忧的发言人冯丽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作为人力资源典范企业,类似宝洁、思科以及甲骨文等公司所能做到的就是积极完整地走完校园招聘的流程并给毕业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有公司在此过程中不惜花费很大的精力,以及成本作校园招聘,招聘的团队中甚至会动用亚太区的高管。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如此。因为透明度不够,所以招聘方是否有真实用人需求,以及用人数量几何始终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模糊地带。” 冯丽娟对本报记者称。

一家全国性地产开发商上海公司副总裁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的校园招聘是多年来最为尴尬的一次。这家知名开发商在四所学校的宣讲会常常引来数百名学生的踊跃报名,可是事实上他手中没有一个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名额,却要按照集团既定的流程走“过场”——在全国4所高校进行宣讲与招聘。

该人士奈地对本报记者称:往年集团每年至少吸纳40名新生力量,但是今年这一数字不会超过10个,而他今年唯一的招聘名额,是引进一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类专家。而今年校园招聘的目的,已经变为企业品牌宣传,甚至是寻找购房潜在客户的一场市场营销活动。

上海一家大型设计公司一位参与今年校园招聘的工作人员也对本报记者称:他们今年的真实情况就是要裁员10%到20%,但是由于新员工的月薪仅在2000到3000元,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月薪要达到4000元到5000元,所以老板愿意通过校园招聘“换血”,从而减少企业成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有些公司的确是在校园招聘这一块显出‘囊中羞涩’。按照惯例,通过校园招聘每招入一个学生,企业需要负担大概1万元的成本,这并不是一笔便宜的“生意”,可是有些企业还是在花费不菲的同时,却宁愿只招收屈指可数的几个人。

而专家认为,从目前企业急于降低新近员工比例,特别是冻结校园招聘的举动来看,企业在人力资源策略上还不够成熟。

一位专业人士分析,企业总是被动地根据市场的现状进行仓促的人力资源策略调整,“战略性人力资源储备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逢低吸入,逢高保留,这样的做法更成熟,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更有利。”

内容来自:第一财经日报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8/11/28/20081128051745477999.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文章标题:专家称企业冻结缩减校园招聘是短视行为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