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政策法规:《电信法》出台有望消除融合壁垒
政策环境对于电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宽带产业来说,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新业务的大量出现,向传统的行业管理政策提出了种种要求。界限模糊的“灰色地带”的产生,带来了很多问题,阻碍了产业整体的发展。2006年,《电信法》的有望出台令业界为之振奋。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其中《电信法》进入初次审议法律草案名单,2006年《电信法》出台露出一丝曙光。据起草《电信法》的权威专家透露,按照国务院法制办的要求修改后的《电信法》送审稿已经完成,即将在2006年8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讨论。寄托了业界25年期待的我国首部《电信法》,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出台。
电信业行管专家指出,技术的进步、新业务的涌现,使传统意义上的电信网络层和业务层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并且还在持续。网络层面、业务层面的融合倾向越来越突出,具有电信定义特征的广播电视传输网和其中的某些业务,如互动TV、IPTV,目前发展势头极猛,业务的融合要在法律上进一步对“三网融合”作出规定。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进行了尝试,如英国的电信监管机构,整合后更名为通信管理局,其监管内容包含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其管理的资源包括电信网码号、无线电频率等。这种模式,适应了新技术、新业务出现后的情况,符合电信业的发展规律,值得肯定。2006年,网络融合的业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即将出台的《电信法》将对此有更为完善、全面的规定,推动良性政策发展环境的形成。
另外,促进网络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是业界努力的方向,电信网和互联网承载的用户越来越多,网络与信息安全已成为各国电信监管机构和电信运营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和处置紧急事件,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或某一个时段内,对某一种或几种业务,采取限制性的通信管制措施。尤其是在宽带领域,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商务应用在互联网上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越来越被业界关注,而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政策将大大推动产业的繁荣。去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电子签名法》,从法律的角度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此规定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据专家介绍,《电信法》在这方面,将以《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基础,针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现状与问题,采用大篇幅、重措施、严手段、狠处罚等规定,解除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隐患。
2006宽带平台:信息内容门户将重新整合
经过了互联网泡沫的教训,宽带内容对于宽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5年,我国主要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在整合宽带内容、打造宽带平台上十分积极。尤其是2005年年末,中国网通召开“CNCMAX-宽带我世界”平台首度上线成果汇报会,中国铁通“四海互动”宽带门户平台开始试运行,预示着2006年宽带内容平台将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期。
尽管运营商推出宽带信息平台已有几年的时间,然而在这几年中,新的技术不断应用,新的业务不断推出,带宽由窄到宽,内容由文字到视频,各大运营商纷纷感到,宽带平台要对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去年9月,中国电信召开互联星空恳谈会,并表示将和众多加盟SP一起,推广多种层次的合作模式,为用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信息服务。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用户资源、网络资源、应用支撑平台资源、营销网络、客户服务和宣传渠道等资源,中国电信将营造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互联网服务新的商业模式,聚合合作伙伴的内容和应用,为中国电信互联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应用服务,实现用户、互联星空合作伙伴和中国电信的多方共赢。中国电信将实施互联星空、灵通短信、声讯业务的统一对外合作,促进SP新业务的创新,促进电信增值业务的融合,努力为广大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的合作营销服务。同时,中国电信把互联星空与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小灵通、七彩铃音、电话信息、IVR、即时通信、“星空极速”客户端等各类电信业务进行融合,不断创造新的业务品种与服务模式。
“CNCMAX-宽带我世界”是中国网通集团公司重新定义推广以“中国网,宽天下”为核心理念的企业品牌后,去年推出的宽带信息平台。“CNCMAX-宽带我世界”涵盖了目前中国网通旗下的ADSL、LAN等个人宽带接入产品以及基于宽带网的由中国网通及所有内容服务提供商共同提供的宽带内容应用、服务。在资源整合方面,中国网通除整合内部的资源外,还联合香港电信、台湾省中华电信、英国电信、新加坡电信、德国电信、韩国电信等多个运营商,为实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视频直播提供了保证。在技术运用方面,中国网通的国内最大的CDN流媒体分发平台,使“CNCMAX-宽带我世界”的视频平台成为目前中国播放范围最广、宽带压缩品质最高的视频平台。
不仅如此,中国铁通全新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四海互动”,也将在今年正式推出。据介绍,“四海互动”网站是中国铁通的品牌宽带门户,旨在为广大网民特别是中国铁通用户打造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宽带门户平台。
2006宽带终端:专业化承载多元应用
伴随着宽带业务在2005年的蓬勃发展,在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下,宽带终端这块制约业务发展的“短板”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种类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扩展至机顶盒+电视机、宽带多媒体电话、宽带信息终端、家庭网关等多元化终端产品,而且为了满足数字家庭、企业信息化等各个应用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根据具体应用量身打造的宽带终端也更加专业化。
一方面,宽带应用的差异化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宽带终端;而在各个应用细分领域,宽带终端则呈现出专业化满足用户需求的发展势头,并将在今年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作为传统的宽带终端,虽然功能丰富,但基于计算机的各种宽带内容应用,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实现的,计算机很少针对具体应用开发出相应功能。这就带来了计算机承载应用时的“力不从心”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用户使用的复杂度。因此,作为宽带终端的计算机,应该在追求更快运算速度的同时,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针对满足宽带应用需求,开发出具体的功能型计算机产品,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数字家庭计算机等;同时还应简化用户的操作,降低宽带应用的使用门槛。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厂商在宽带终端市场的表现日益突出。例如,联想近日推出了天骄S系列数字家庭计算机,集“互动电视”、“数码家电”、“超级显示”、“完美影像”于一体,将TV家电、完美影音及特有的“宁静模式”和“系统拯救”等应用完美融合,真正达到了“娱乐我作主”的境界;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快速启动进入简约的操作界面,轻松享受数字化娱乐带来的乐趣。
另一方面,宽带终端的专业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价值链各方的有效合作。为了加快宽带应用的推广,宽带业务运营商积极打造出一条宽带应用价值链。宽带终端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推动。2005年,宽带终端沿袭了宽带应用的发展模式,通过宽带运营商、终端设备厂商、计算机厂商等各方的合作,针对当前主流的宽带应用开发新的终端,或是在网络演进和融合的过程中,对原有终端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新的终端,最终有效推动了宽带终端的专业化进程。早在2005年年初,中国电信就与四川长虹联手开发新视通解决方案和IPTV终端解决方案,推广融合彼此优势的信息终端产品。除此之外,四川长虹还以家电渠道为基础,帮助中国电信进行社会化渠道的发展。
从多元化到专业化,体现了宽带终端步步深入的发展方向。在宽带终端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的宽带终端市场将更加繁荣,宽带应用的发展也将更加快速。
2006接入用户:平稳增长将破5000万大关
2005年,我国宽带网民数首次超过网民数的一半,接入用户的数量也达到了4000万左右。有人预测,宽带用户将继续实现雪崩式的增长。对此我们认为,今年宽带接入用户数将平稳增长,总数达到5000万,但不会出现翻番的情况。
对2006年宽带接入用户的增长估计,是建立在当前产业对宽带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基础上的。从1999年宽带概念引入开始,中国的宽带市场一度经历了混乱无序的竞争和业界对其无理性吹捧的阶段。而经过近两年的理性调整后,宽带产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主导电信运营商理性推动宽带发展,宽带产业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纯争夺用户接入的“圈地运动”,转向通过“精耕细作”,创造性地开发宽带应用,满足宽带用户对宽带内容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料,宽带用户的规模将持续增长。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宽带接入用户成倍增长的可能性很小,这是由计算机的普及水平决定的。宽带用户要依赖计算机实现上网,现有计算机中没有上网的已经不多,因此宽带用户的增量是与计算机的销售量相对应的。据统计,我国近几年计算机的销售量都保持在1000多万,这就给今年宽带接入用户的增长量大致划出了一个范围。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两个最大的固网宽带运营商今年的发展规划看,中国电信计划今年新增的宽带接入用户在700万户左右,而中国网通预计在今年实现300万户以上的增长。因此,2006年全国宽带接入用户新增1000万户以上、总数突破5000万应在情理之中。
从接入方式上看,目前ADSL用户在宽带接入用户中所占的比例接近80%,2006年仍将作为主流的接入方式。在多种宽带接入方式发展之初,ADSL无论是接入速率还是技术都不十分出众,甚至有人质疑:这种利用电话线加一个ADSL调制解调器就能上网的方式能否算是宽带。然而,正是这个被人斥为“假宽带”的ADSL业务,却占有宽带接入绝大多数的市场。ADSL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不需要大量的网络建设投资,在原有的电话线上就可以实现宽带接入,大大节约了运营商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发展宽带用户的速度。与此同时,宽带业务的发展,推动了运营商在这个领域的规模采购,也带动了宽带设备成本的持续降低,低廉的价格使运营商在宽带经营上有一个相对比较低的运营成本,从而使运营商有条件对最终用户进行让利,以进一步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
同时,随着网络视频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网民对高质量影像需求的增长,尤其是数字高清电视的发展,以超大带宽为特点的FTTH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5年4月,武汉紫菘花园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运作的FTTH社区。该社区的FTTH项目较当前主流的宽带接入方式有了飞跃,理论上能实现吉比特级的接入速率。居民通过家中的光纤到户终端设备,在一根光纤上就能尽情享受PSTN电话、宽带上网、网络电视、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多种服务。专家预测,2006年FTTH接入也将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6商业模式:盈利方式趋于多元化
宽带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其是否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初期空有“眼球”而缺乏商业价值相比,2006年宽带的商业模式将不断创新。一方面,传统的商业模式将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也有望在今年确立并赚取价值。
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业务以网络游戏为代表,从上世纪末到现在,网络游戏成为宽带领域最早盈利的应用之一。目前,网络游戏市场已经较为成熟,初步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越来越多的游戏运营商加入进来,国内的、国外的、专一游戏厂家、综合性门户网站……我国网络游戏的蛋糕越做越大,网络游戏的成长对宽带产业的拉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从最近的趋势看,网游行业竞争激烈的现状,推动了其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演变。去年,不少游戏运营商打出了“免费”的口号,让用户免费玩游戏的同时,通过基于游戏的其他增值服务盈利。有迹象表明,采用此类商业模式的游戏运营商在今年还将继续增加。
电子商务通过去年的广泛宣传,今年也将真正走向盈利。从1998年我国第一笔互联网交易获得成功开始算起,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有了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七年间,我国电子商务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网络泡沫破灭、回归、理性发展等时期,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断趋于成熟。无论是B2B、B2C还是C2C,今年都看见了盈利的曙光。
不仅如此,以搜索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在今年将成为一大亮点,并吸引资本市场更多的注意,百度上市首日股价的飙升正是这一论断的最佳注脚。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目前的信息量已经非常庞大,但繁杂无序成为一个问题,用户往往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和地点,以期望的成本和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互联网的商业价值重点正在从信息的“发送端”向“接收端”延伸和转移。一些业内专家指出,利用搜索引擎的盈利点,其实并不在出租搜索引擎上,而是通过搜索引擎的新闻点击率、产品点击率等,为客户提供大量的深度服务,并以这种深度服务实现盈利。此外,像腾讯QQ一类的即时通信应用,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用户数实现了快速增长,无线增值、社区、在线游戏等服务也开始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收入,并有望在今年确立其特有的商业模式。
2006市场经营: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
转型,已经是全球电信业的共同趋势,宽带市场的开发也是电信业转型的重要内容。展望2006年的宽带市场开发,“综合”、“信息”、“服务”将是三大关键词。
一是信息化将成为今年宽带产业的大市场。当前,整个社会对推进信息化形成广泛共识,并正在加快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确定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社会各部门都在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其结果必然是刺激全社会的信息化需求。同时,去年在全国电话用户突破7亿户的同时,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也已经突破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而且其中宽带上网用户达到5300万户,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的一半。7亿电话用户加上1亿网民,庞大的用户规模也将快速形成众多的新兴信息应用需求。
二是综合性将成为宽带业务的重要优势。与相对单一的传统语音通信需求不同,个性化、多样化是信息需求的突出特点,需要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在内的多种电信业务的支持。全息需求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未来社会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人们对声音、图像、视频等的全息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宽带业务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在接入以后满足文字、语音、视频等多方面、全方位的通信需求和信息需求,这将成为宽带市场开发的有力武器。
三是服务将成为宽带竞争的主要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带宽也越来越便宜。同以前每月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专线费用相比,现在宽带使用费一般为0.05元/分钟,包月则在100元上下。宽带业务未来的盈利点转向各种宽带应用,这也决定了运营商未来的竞争主要是在服务上一决高下。尤其是去年电力线宽带、广电宽带在市场上强力推出,但电信运营商凭借强大的网络和过硬的服务,依然保留了绝大多数的老用户,并且实现了规模突破,这说明要让用户真正得到信息生活的精彩,还是要依靠电信企业的服务来实现。宽带业务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运营商要真正去研究市场特点,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把最适合用户的应用集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方案,通过一个窗口提供给用户。
来源:泰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