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N出局
提起光纤到户的规模商用,自然让人想到他的杀手级应用。业务需求的增长固然能推动FTTH的发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天生就伴随着丰富的应用。“事实上从电信发展历史看,当网络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各种应用会自然产生,这也是所谓的迈特卡夫定律的威力所在。”中国电信总工韦乐平对记者说。其实无论是移动通信还是互联网,其短信、浏览、网上聊天等关键应用都是在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产生的。很明显,技术本身的发展才是推动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根本因素。
PON作为FTTH唯一的实现方式,它的三个同胞兄弟APON、EPON和GPON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APON是涉足最早的一分子,但是由于业务提供能力有限,数据传送速率不高等因素,逐渐随着ATM的衰落而淡出人们的视线。业内专家指出,从长远的业务发展趋势看,APON的可用带宽仍然不够。以FTTC为例,尽管典型主干下行速率可达622Mbit/s,但分路后实际可分到每个用户的带宽将大大减小。按32路计算,每一个分支的可用带宽仅剩19.5Mbit/s,再按10个用户共享计算,则每个用户仅能分到约2Mbit/s。毫无疑问,由于低性价比而无法满足网络和业务长远发展的需要是造成APON出局的根源。
EPON崭露头角
APON的出局给EPON和GPON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EPON和GPON的出现给PON一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两大阵营谁将主导未来光纤到户的争执。
这个以以太网代替ATM作为链路层协议的EPON技术,以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成本和更宽业务能力的优势得到了以太网界的积极响应,并在IEEE802.3的旗帜下已经形成了初步标准千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EPON)。但是运营商们似乎不太满意EPON的表现。
“GPON在扰码效率、传输汇聚层效率、承载协议效率和业务适配效率等方面都是最高的,GPON应该具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应用前景。”韦乐平对记者说。很明显GPON是一种运营商驱动的技术标准。
虽然GPON在技术上比EPON完善,特别是对TDM的支持颇得运营商的欢心。但是往往技术的先进是以成本作为代价的。一位业内专家表示,GPON网络赢在技术上,却最终由于复杂的技术导致高昂的造价而失去市场。对于这一点而言,设备厂商还是有先知先觉的。从国家863项目对EPON的关注和投入,到格林威尔,富士通,烽火通信等厂商产品的推出,设备商们对EPON的热衷可见一斑。
格林威尔技术总监孙曙和认为,EPON能够从运营商的经济成本的角度出发,实现灵活的接入和网络部署,为运营商提供了差异化的竞争手段。富士通(中国)公司的通信总部产品战略部总监贺山也乐观的表示,随着EPON商用规模的扩大,其成本还有望持续下降。
当然评价一个技术的好坏,市场是最好的见证。在国内诸多FTTH试点工程中,EPON崭露头角。从早期的广州电信、北京网通、重庆电信、上海电信等地的试商用到目前的武汉长飞公寓以及江苏镇江恒美嘉园的“光纤到户智能住宅小区”,都可以看到EPON的身影。“其实在国内多个FTTH的试点中,EPON的表现令用户非常满意,虽然在某些性能上存在一些诟病,但是就目前的国内接入市场而言EPON占一定的优势”,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毛谦对EPON的市场非常看好。
在未来国内接入市场中,EPON的星火能否成燎原之势?除去技术的外衣,恐怕只能从市场需求中去寻找答案了。
走向竞合
虽然,EPON在FTTH试点中已崭露头角,但是PON一族在技术标准的发展上还略显稚嫩。
技术先行,标准滞后的现象已不足为怪,往往技术标准的滞后会直接影响到运营商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实施。在PON一族孰优孰劣的争执后,其自身技术标准的成熟成为运营商和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
业内专家透露预计在2006年初完成EPON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内的EPON标准草案主要参考了IEEEStd802.3ah-2004对EPON系统的PMD子层、RS子层、OAM子层和MPCP协议等内容的要求,并结合了国内的实际应用需求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同时还增加了对EPON系统的业务能力、业务接口类型、系统功能和网管等方面的规范。但是ONU的标准化问题还亟待解决。
就目前的宽带接入市场而言,除了标准之外,XDSL的发展给PON一族的商用带来很大的威胁。EPON和GPON近一两年内还无法撼动DSL在接入网领域独领风骚的地位。业内专家建议,完全可以先从市场相对成熟的光纤到驻地为切入点,采用PON+LAN或PON+DSL的方式为智能住宅小区提供多业务接入,逐步培育和壮大PON市场。
面对技术多样化,庞大的接入市场,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谢云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告诉记者,EPON和GPON发展的最佳策略应该是联合起来共同降低网络建设成本以及运维成本,促进EPON和GPON的产业链的尽早完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竞争。只有走竞合之路才能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PON市场走向“花开香气飞满塘”。
----《通信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