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通信业务需求的强劲增长,各运营商也开始面临如何规划和建设未来基础传输网络的课题。
以国内某运营商为例,国际数据带宽是语音带宽的6倍以上,省际网络数据带宽已经是语音带宽的10倍;另一方面,整个传输网络中的业务流量持续呈指数增长,而且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带宽占整个网络带宽的比例还会不断上升,所以未来的传输网络一定是基于数据为中心的光网络。研究证明,语音传输一般可终结在600公里的范围内,而数据通信的平均传输距离约是语音的2.5倍,即1500公里。对于长距离光传输市场的相当一部分用户来说,长距离(LH)传输系统可实现的600公里的传输距离已经不能够满足其需求。
因此,超长距离密集波分复用设备最近成为传输界关注的焦点。毕竟全光网络的全面应用离我们还远,但目前的基于2.5GHz和10GHz的需要频繁光电转换的传统光网络却越来越面临技术更新的压力。ULHDWDM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光纤的传输带宽,解决了网络节点间无电中继传输问题,对多种数字业务具有透明传输特性,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正逐渐成为核心网传输技术的首选方案。
在超长距离传输的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国外设备制造商也在前几年开始了ULHWDM系统的研发,朗讯公司开发的LambdaXtreme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据报道能够将128条10G光信号传送至4000公里,中间无需放大器。对于64条40G的光信号,传输距离可达1000公里。同时阿尔卡特、Ciena、Corvis、北电等公司也有了商用化产品。
国内各个厂商对于ULH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兴、烽火等公司在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已经完成了ULH试验系统的研究和搭建。中兴公司研发的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ULHDWDM系统容量可升级到160×10Gb/s,波长范围覆盖C+L波段,可在G.652光纤的环路平台上实现超过5000km的无电中继传输。烽火公司研发的超长距传输系统覆盖C+L波段,系统容量可升级到160×10Gb/s,直线传输距离可以达到3040km。两个系统使用的都是CS-RZ编码、EDFA和喇曼混合放大技术。华为公司也宣布研制成功了ULH系统,据报道在业务容量为40×10G、使用G.652和G.655两种光纤的情况下,该系统可实现全长4600公里的无电中继传送。
要说明的是,很多厂商将原来应用于海底光缆的跨海传输技术应用于陆地上。但毕竟海缆通信是对成本的非敏感领域,一向耗资巨大而资源紧缺,从而可以不断应用最新技术和设备并拥有稳定和长期的收益,而且海底是一个周围环境特性极为稳定的特殊领域,其中很多关于压力、温度等因素对传输的影响都被忽略掉了。
目前,美国的传输干线明显是东西走向的由南至北共三条干线结构,且大量城市规模和距离近似,在人口及经济分布上则是东西两个海岸为主,极为适合以全境为大环中间分布网格的网络结构;我国的光缆干线则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三点为核心的分别向东北地区、西北新疆四川链路为补充的结构。造成大量数据集中于三点之上、数据传输极不平衡的现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三个核心节点是以南北走向为主的,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结构。我国地理南北跨度大,北京—广州的点对点光直连将面对其他国家所不曾遇到的困难。目前的光传输领域还是以单纤10GHz以下速率为主,但接下来的发展前景必然是面对40GHz的。对于单纤高速率而言影响最大的是色散,而色散在温度和压力等外界环境压力下会有变化,这就使目前固定的色散补偿模式必须发展到动态色散补偿才能适应。
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性,国内的设备生产商将有机会开发出更适合我国地理环境的产品,占领国内通信设备市场的更多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