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线局域网市场一年只有几个亿,不值得兴奋,反倒是新旧标准如何兼容的问题困扰着大家。
国产标准产生实际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集成该技术标准的芯片,目前国内产品的芯片主要来源于美国INTELSIL、朗讯等几大公司,尤以INTELSIL为核心。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报道
那条让思科、戴尔、索尼等国外厂商无比不安的消息几乎没能在华为、中兴通讯公司内部激起一丝涟漪。
12月11日,已近午时,华为的有关人士与平常一样平静地处理着日常事务,他们几乎没有注意当日出现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头条上关于“中国新无线标准迫使中外企业联合生产”的新闻。该则消息指称“思科可能为了将中国的加密标准融入其入其产品而必须与华为合作”。联想起年初思科与华为因为知识产权纠纷闹上法庭的一幕,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提示。
“我们前几天看到有关消息了,不是太在意,今天的消息还没有看到。”华为方面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冷静,没有想象中的兴奋。
“暂时还不知道标准会带来什么影响。”中兴通讯的回答同样低调。
相对于国外厂商的躁动不安,国内设备厂商大多选择了沉默。
沉默的设备商
中国厂商的沉默有两个解释: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段,标准的出台恰好出现在中美贸易磨擦愈演愈烈之时,国家标准很容易让人产生技术壁垒的联想。
而更重要的是,无线局域网还是一个萌芽的市场,对于一个全国只有几个亿规模的市场而言,其间发生的任何纷争都大可不必发表更多的言论。
该人士介绍,仅WLAN(无线局域网)的局端设备而言,今年的市场容量在2亿以内,“以后会更大,但它的市场会与3G搅到一起,融到3G的产业中去。”
作为系统设备厂商来说,厂商对产品投入的热情取决于运营商的资金投入。而据该人士透露,自己所在公司近期从各大电信运营商手中得到的消息认为,明年各运营商对WLAN的投入与今年大体相当,“没有增加投入的迹象”。这也是设备商对此块市场投入的热情有限的原因。
中国的WLAN应用市场起步在近两年,2001年开始启动,2002年掀起一次推广WLAN应用的高潮,其中尤以中国网通的“无线伴旅”为代表,网通当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几十家商务中心区铺设了无线局域网,成为此后各大运营商跟进建设WLAN的推波助澜者。此后,中国移动从2002年底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建设WLAN,中国联 通也相继在其CDMA 1X网络中引入WLAN技术。
“但运营商中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中兴通讯人士认为,WLAN在目前对运营商来说只是解决“热点”覆盖的问题,他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依托已有的移动数据网,分别推出了“WLAN/GPRS双模”及“WLAN/CDMA1X双模”的无线上网业务,并以完善的服务作为卖点。但是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其覆盖的是“热点”都非常有限,WLAN不过是移 动数据业务GPRS/CDMA1X的陪衬。
而华为人士也认为,缺乏良好的赢利模式制约了运营的成本回收速度,从而也影响了后续的投入。
在国产标准之前,欧洲标准作为国际通行标准先入为主,四大运营商前期的WLAN网络建采用的都是该标准。如果采用新标准,已铺好的网络如何转换或者更新?新标准网络如何与旧网络兼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是跟着运营商走的,他们想清楚了,我们才能知道做什么。”设备商们都表示。
困惑的终端厂商
与系统设备厂商的沉默相比,生产无线上网卡等终端产品的厂商更多的是困惑。
从事无线产品开发生产的中国移动科技网张先生对国产标准的出台深怀疑虑。他的困惑是:国产标准产生实际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集成该项技术标准的芯片,目前国内产品的芯片主要来源于美国INTELSIL、朗讯等几大公司,尤以INTELSIL为核心。
“国外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占有垄断地位。”张说,“国外芯片公司是否愿意以中国的标准制式生产配套芯片,以及有无足够时间投入技术研究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他表示,芯片的生产周期较长,而中国此前公布对采用国外标准产品进行“封杀”的大限是2004年6月,只有6个月时间是否足够推出新的芯片和产品?
“即使能生产出新的芯片,价格是否有足够竞争力?”张说,无线技术的快速演进正在加速着产品价格的下滑,“网卡从1000美金降到100美金,再到十几美金,用了很短的时间。现在一张无线网卡的市场批发价是150元,相当于十多美金。”他认为,国产标准实际推广的前提是要有“符合市场要求的芯片”,同时“要有竞争力。”
而专事无线终端的EagleTec公司总经理郑志扬的困惑在于,中国标准如何解决与国际标准兼容的问题。“坦白地说,我认为技术发展必须要与国际接轨,独有的标准很难发展。”郑说,与中国接轨的意义在于成本与费用的降低,其中涉及推广、维护、研发费用等各个环节的成本。
张先生与郑志扬都认为,WLAN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无线的硬件成本已经接近有线,甚至可以替代有线”,郑说,WLAN产品的未来空间也会像现在的无线电话一样无限放大。而对于这个庞大的产业,选用何种技术标准,并如何保持与国际技术兼容值得业界慎重考虑。
也有特乐观态度者,郎科公司市场部经理张洲宽认为,国家推广标准所支持的“国内外厂家联手”的方式有利于从合作中提高本国企业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