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领舞者(图)

摘要:1972年至今,姜德生一直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和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将这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培育成材,而同时,他也用自己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为学校赢得无数荣光。
    1972年至今,姜德生一直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和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将这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培育成材,而同时,他也用自己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为学校赢得无数荣光。
 
    上世纪70年代,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的特种材料,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光纤领域的产品基本被国外垄断。那时,基础物理教师姜德生敏锐地觉察到,使光纤集传输和传感于一体,必定开辟一个新领域。从此,他与光纤传感结下不解之缘。
 
    姜德生清楚地记得,我国第一台光纤风压传感器的研制过程。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层建筑开始兴起,国家迫切需要高层建筑在台风下的风载荷数据。克服重重困难后,他终于研制成功光纤风压计。1981年8月,广州白云宾馆。光纤风压计与全国几十家知名单位研制的产品同台献技时,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技艺,成为全场唯一不受电磁干扰的产品。
 
    首次成功,给姜德生带来极大的信心和无限的遐想。从此,他在该领域的突破接踵而来。
 
    新型光敏材料是光纤传感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我国在该技术和产品上长期受制于人。上世纪90年代末,姜德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体高温辐射材料、氧化敏材料、温度光敏材料等5类新型光纤传感敏感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和封锁。
 

    同时,姜德生抢占光纤传感技术制高点,攻克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发展的两个关键瓶颈,实现了大容量多点分布式检测和远距离信息传输。其中,自主创新的光纤材料微加工技术,为我国独家所有。

    姜德生对于光纤传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带有产业化基因。现在,他挂帅的武汉理工大光纤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产值已超过一亿元。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安翔隧道、我国最长的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国家四大战略储备油库,许多水利、交通、电力、港口等领域的重大工程中,都使用着他们的安全监测设备。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姜德生认为“胜在交叉”。他说:“我们在单个学科,条件都不如人,但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整体研究上形成特色,占据优势,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姜德生正进行的最前沿研究,是微型传感器,能用于医疗、生物等领域。目前他们已完成的一种微型传感器,可在细小的光纤上打上1微米的孔,装上敏感材料后,能用注射器注射入人体,做检查。
内容来自:光电新闻网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8/01/28/20080128022915022375.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光纤传感v
文章标题: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领舞者(图)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