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联通基于光业务网构建政企专线产品竞争力

摘要:中国联通长期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政企精品业务,其与华为战略合作发布了全球政企精品网产品,基于联通智能OTN网络,匹配了政府、金融和企业等重要客户,具备网络覆盖更广、时延更低、保障更强以及体验更优等特点。—— 文/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唐雄燕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速,带来了整个ICT行业和数字经济的并行发展,同时带来了通信领域的巨大变革。从设备与网络到业务和运营,运营商都在进行全面重构,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中国联通也正在通过开放的网络架构重构来支撑光网络由承载网走向业务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驱动中国联通B2B业务升级

  随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业务的兴起,ICT产业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27.2亿元,在GDP中的占比达到32.9%,并且保持着每年18.9%的复合增长率。

  数字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基础承载网的支撑,运营商的基础承载网转型首先需要解决云和网的融合。因为企业客户随着业务上云最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应用,这些应用都需要运营商提供一站式快速开通,并且要更加安全;同时,针对上云业务的日常业务调度,则需要承载网支持弹性部署、按需调整、毫秒级时延、分钟级开通、管道可视以及安全可靠等各种特性。

  为了充分满足数字化时代的云业务接入和组网需求,中国联通高度重视云网融合演进战略,一直将之作为网络和业务发展的重心,2015年就启动发布了CUBE-Net 2.0网络转型白皮书,部署集中管控打造智能化网络,通过云网协同建设云网新生态,打破边界重构互联网应用;同时,中国联通也在云网融合战略下不断推进,打造云+网一站式服务,实现快速组网、弹性带宽和性能可视,从而为用户提供最丰富的云应用,构建自身在2B领域的领先优势。

  光业务网支撑政企产品创新

  云网融合发展演进推动了光业务网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光传送网作为基础网络,形成了运营商的底层传输平台,主要呈现出光网络的基本属性,例如对带宽、可用性等技术指标和维护指标的考核;而随着云网融合业务的发展,光网络面向政企领域的业务属性得以发挥,即服务于最终企业客户、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建设和发展,其关注点转向了光业务的服务指标和经济指标。

  实际上,在中国联通的骨干网传送业务中,169互联网的流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而来自OTT厂商和政企客户的业务流量则增速明显,传输类专线呈现大带宽、高增长的趋势,光业务网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事实上,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已经进入了低速发展期,客户数量普遍增长停滞甚至有所减少,那么应如何创造新的业务收入来源?专线市场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随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专线带宽不断提速,政企专线的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专线也能帮助运营商扩大业务规模,据第三方统计,占比仅5%的专线业务可以为运营商带来20%的企业收入。

  纵观运营商的专线产品现状,当前传统的DDN/FR/ATM数据专线已逐步退出市场,以太网专线成为了增长最快的专线业务,而专线的速率则不断提升,2M以下专线正逐步向50M以上专线转化,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对10G及以上超大带宽专线的需求更是迅速增长。同时,专线市场也体现出对更高品质、更快部署的需求。高端政企客户非常关注专线的质量要求,尤其是金融类专线特别关注时延指标;客户对专线服务的快捷性与灵活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快速开通、带宽实时调整和短期租用等;伴随着企业上云的趋势,企业入云的专线市场需求也在加大。此外,专线的种类则不断增多,除了刚性专线,对价格敏感的企业已逐渐接受由IP/PON网络提供的专线业务。

  随着光网络由基础承载转向业务承载,可以看到光业务网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演进趋势:首先是带宽提速,技术体制由MSTP转向更大颗粒的OTN和ROADM;其次是运营智能化,通过引入SDN和AI提升效率;第三是服务一体化,致力于建设端到端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第四是接入多样化,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多种灵活的接入方式,例如PON/MSTP/OTN等;最后是云网协同、网随云动,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专线产品,并且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基于这个不断扩大的价值市场,中国联通提供了全面的组网专线和入云产品,例如基于ROADM的波长级专线(100G以上)、基于OTN的大带宽刚性专线(10M~100G)、基于IPRAN的智能弹性专线(1G以下)、基于PON的互联网专线(1G以下),以及基于IP承载网的专线/VPN业务和基于互联网Overlay的SD-WAN等,以最大化满足政企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

相关新闻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