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泰尔认证郑永亮:低价中标,谁之殇?谁之过?

摘要:低价中标引发产品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来说是由于当下的市场环境不成熟、市场监管缺位,而解决之道,自然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

  ICCSZ讯  自集采横空出世以来,围绕着这一产物的话题就不曾休止。事实上,集采并非中国特有,但却在中国发展的风生水起。当集采遇上独特的中国味道,必定会演绎出一段“传奇”。如今,中国式集采招标已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茁壮成长为“精彩万分”的中国式集采文化。

  近期,关于低价中标的事件不断涌现,引来社会广泛关注。某互联网公司以0.01元的价格中标预算为495万元的厦门政务云项目,引起了业界的广泛争议;辽宁省辽阳市发布《辽阳市信息中心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硬件建设项目中标公告》,其中显示一家运营商又以1分钱中标,引发各种猜想;西安地铁奥凯问题电缆事件,更是引发社会热议······这些事件背后都是有一只无形的推手:低价中标。针对低价中标,一些企业经营者表达出的更多是无奈:“在招投标中,低价就能中标,造成大家不比质量,只比价格低。”在很多人看来,低价中标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突出障碍,亟待治理和规范。

  关于低价中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认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郑永亮在人民邮电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低价中标,谁之殇?谁之过?》的文章来进行详细论述。在文章中,郑永亮表示“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招标单位通常会在标书中明确提出技术、质量、商务、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而评标时也会综合考虑投标人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和承诺,最终得出评标结果。但他同时也表示,一些招标单位在设计商务标评分方法时,确实采用了最低价最高分的规则,并且商务分占总分的权重也比较大,而这也是价低中标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综合来说,郑永亮认为对于低价中标带来的质量风险,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招标单位,低价投标的企业也有一定的责任。

  “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是现在招投标行为真实的写照。超低报价投标,中标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中标后层层转包,中标后拒绝供货等等现象是困扰招投标行业多年的沉疴宿疾,并且积重难返。由于低价中标的症结所在,投标人投标时报低价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所有的投标人都面临着囚徒困境,作为投标人,你不报低价有人报低价,而报高价就意味着降低中标几率,故此只能在无奈放弃与饮鸩止渴间彷徨。”郑永亮在文中坦言。

  事实上,“低价中标”现象之所以出现,和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监管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而随着“低价中标”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一些招标单位也开始注重质量监督,这对产品的质量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由于他们在质量监督领域的专业能力有限,所以目前暂时还无法达到震慑违法报价和竞标的投标人、使其不敢铤而走险的最终目的。”郑永亮表示,招标单位的质量监督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此,他还拿通信行业为例进行说明。

  “现在电信运营商在开标前有厂验、有选型检测,中标后有到货检测、甚至飞行检测,但是由于在产品抽检中最关键的三个环节没有设计好、控制好,而导致事倍功半。”正如郑永亮所说,如今运营商在集采招标时都会对产品进行多次检验,以求保证产品质量,但是由于在环节设计与控制上存在缺陷,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产品质量问题。在郑永亮看来,运营商产品检测环节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运营商的产品抽检中完全缺失盲样恢复的环节;

  二、盲样制作环节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由外包的检测机构自行制作盲样,而检测机构自然也完全知道盲样与实际生产厂家间的对应关系;

  三、样品抽样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母体数量,并且不能完全保证随机抽样。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缺陷呢?“假如运营商能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针对自身需求设计并实施适合于自己的第二方认证及采购产品质量控制方案,则可扬长避短、事半功倍。”郑永亮在文中表示。

  低价中标引发产品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来说是由于当下的市场环境不成熟、市场监管缺位,而解决之道,自然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不要偷工减料、假冒仿制,要通过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以响当当的产品说话。在市场环境与监管方面,要杜绝中标后质量问题的产生,正如郑永亮在文章中最后所说:“希望在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让投标人不敢冒被重罚、失信、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去低价投标并在中标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层层转包或者拒绝供货。”

  作者:毕传福

内容来自:光电通信网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17/06/23/20170623015618086800.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低价中标
文章标题:泰尔认证郑永亮:低价中标,谁之殇?谁之过?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