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在去年的OFC 2024展会上,1.6T光互连技术尚处“纸上谈兵”阶段,仅有是德科技(Keysight)在后台展示了一款1.6T光链路原型,通过任意波形发生器和误码率测试仪传输原始非结构化比特流。彼时业界已达成共识:AI的爆发将倒逼工程师开发支持结构化数据(如以太网)的1.6T光模块。
一年后的OFC 2025,1.6T可插拔光模块已遍地开花。然而,网络设计者与运营商正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满足AI对数据速率永无止境的需求,又要应对随之飙升的功耗压力。
1.6T加速落地,但标准与部署仍需时间
尽管1.6T产品已高调亮相,但现实中的网络升级节奏仍显滞后。当前大多数网络正从200G向400G过渡,800G虽已准备就绪,全面普及仍需数年。以太网联盟(Ethernet Alliance)和光互联论坛(OIF)等组织目前仅完成800G标准制定,1.6T标准化预计还需数年,业界普遍认为其实质性演示或延至OFC 2026。
1.6T的技术路线仍存争议。单通道速率方面,铜缆传输的极限目前为224G,448G虽在研发中,但需先攻克未知技术难题。此外,1.6T的通道数量尚未确定,进一步增加了设计复杂性。
功耗与散热:AI时代的“紧箍咒”
AI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推动网络带宽需求每两年翻倍,但功耗问题如影随形。NVIDIA的Craig Thompson直言:“单通道速率过去几代已实现两年翻倍,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放缓。我们需要整个生态——包括创新者、初创企业和资本——共同构建更庞大的网络。”
然而,电力供应已成瓶颈。Marvell的Josef Berger指出:“从机架供电、机房配电到区域电网,每个环节都面临压力。许多数据中心的最大限制已非算力,而是电力输入。”TE Connectivity的Nathan Tracy补充,为向单GPU输送数百甚至数千安培电流,当前机架内的铜质供电条需搭配液冷系统,未来电力传输架构亟待革新。
技术博弈:可插拔模块 vs. 共封装光学
为突破带宽限制,共封装光学(CPO)技术引发关注。该技术将光引擎直接集成在交换机PCB上,缩短电光接口与ASIC间的铜缆距离,但牺牲了可插拔模块的便捷性。对此,Credo的Don Barnetson在OFC 2025分析师会议上明确表态:“前可插拔模块不会很快消失,它们仍有巨大实用价值。”他同时提到,随着算力密度提升,机架内处理器间距缩短,有源电缆(AEC)甚至可能在部分场景取代光缆:“我们首次看到‘光转铜’趋势——因其更可靠、低功耗且成本更低。”
3.2T已上议程,散热难题催生LPO技术
当业界仍在讨论1.6T部署时,3.2T已进入视野。NVIDIA的Ashkan Seyedi在展区演讲中指出,现有光模块形态无法满足3.2T的散热需求。这一挑战助推了低功耗光模块(LPO,又称线性驱动光模块)的发展。与传统模块集成DSP不同,LPO将DSP移至机架设备中,使光模块以“模拟模式”运行,显著降低发热与冷却需求。
电力困局:从核电站到机架配电
AI对电力的吞噬引发基础设施级讨论。为满足未来百万级GPU集群的能源需求,业界开始探讨新建核电站或其他替代能源的可能性。诺基亚(Nokia)的James Watt在客户会议上强调:“过去15年我们致力于降低网络功耗,但AI时代的电力约束已超越设备层面,直接影响架构设计与延迟要求。破解电力方程刻不容缓。”
光与电的竞合未来
OIF主席Nathan Tracy透露,光互联领域已突破800G壁垒,正攻关1.6T相干模块互操作性。与此同时,铜缆背板技术也在进化——TE Connectivity已向客户交付总长数千公里、速率50Gbps/100Gbps的背板电缆,并计划实现单差分对400Gbps传输。
这场光与电的竞赛远未终结。正如Barnetson所言:“技术创新没有唯一答案,唯一确定的是——AI的需求永不会减速。”
原文:OFC 2025: AI, power, and 1.6T - 5G Technology World | https://www.5gtechnologyworld.com/ofc-2025-ai-power-and-1-6t/
-END-
*线上会议预告
4月25日,讯石联合是德科技直播讲解1.6T光模块标准与产业进展以及测试挑战。精彩内容欢迎识别下方二维码预约免费预约观看或点击链接https://live.vhall.com/v3/lives/watch/166065949进入会议,抽取精美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