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商用“迷雾”
纷繁复杂的业务需求以及运营商对运维成本的控制成为一些核心技术获得商用的直接驱动力,ULH的出现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延长中继距离,提高传输速率是光传输发展的两条主线。曾经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骨干网的无电中继传输距离,并实现了多个波长光信号在一根光纤内的同时放大。可以说对光纤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的改善使其成为骨干领域的一大功臣。然而当话音业务逐步向数据业务转变时,骨干网似乎已经不堪重负。在运营商投资日趋理性的情况下,折中了容量和成本的ULH技术逐渐浮出水面。
网络业务流量重心逐渐向长途传输网转移已成定势,这给骨干网的容量和传输距离提出了新的挑战。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中心张民告诉记者,传统话音业务的地域分部较强,一般可终结在600KM的范围内,而以IP业务为主的数据业务平均传输距离为1500公里。数据业务的增长使业务流量在本地网和长途网间的分布由原先的“8:2”原则逐渐过渡到现在的“2:8”原则。可以肯定的是大城市之间高速直达传输线路需求的上升是这个至少能传输2000KM的ULH技术走向商用的根源。
容量告急可以通过扩容的方式弥补,但成本问题还是让那些曾经笼罩在网络泡沫阴影下的运营商们感到心有余悸。
理性的建网理念以及对有效的成本控制是运营商设备采购的初衷。随着传送距离的增长,由于电再生中继器个数的增多而带来运营成本的直线上升让运营商叫苦不迭。中国电信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波长信道数的增加使电再生中继器在网络投资分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开销的主体。对于长距离传输而言,减少电再生中继器的数目甚至取消电再生中继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中国联通技术部王健全表示,作为长跨距大容量的传输技术,ULH正是通过减少电再生中继器的数目有效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与波分复用传输技术相结合,提供了一种超长距离、较低成本的传输手段,完全应对了新形势下的网络业务环境变化和运营商对降低成本的渴望。
另辟蹊径
其实除了通过取消电再生中继来降低成本之外,实现现有网络向超长距离传输网络的平滑升级也是运营商开源节流的另一条捷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张海懿告诉记者,对于运营商而言,花费大量的资金去重建一个拥有各种先进技术的传输系统显然不太现实。在目前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传输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包括ULH在内的许多传输技术实用化的主要动力。
业内专家指出,在平滑升级中,占投资总额最大的光缆部分可以保持不动,只要增加一些关键器件并对原有设备做少量改进就能完成系统的升级。由于传输距离的限制主要来自较大的残余色散的积累,因此,要进一步延伸距离可以采用DFRA或者DFRA和EDFA的混合方式,此外还可以考虑超强FEC以及先进的信号调制和接收处理技术,因为这些技术不需要对原有系统做很大的改动就能使传输距离延伸2至3倍。张民指出加快DFRA的实用化进程,以及可调色散补偿单元和PMD补偿单元的开发是现有网络向超长距离传输网演进的关键。
酝酿提速
如果用小步快跑来描述城域网的发展,那么ULHWDM系统的发展则可以用逐步崛起来形容。有人说ULH是为我国骨干网的扩容而生,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国内城市之间距离的遥远让这种适合超长距离传输的技术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热情也使其商用步伐逐步加快。
据朗讯内部人士透露,朗讯已经分别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签署了国家级骨干传输网建设合同,助力中国电信打造一个从北到南共2400公里长的10GDWDM骨干网。同时,朗讯帮助中国联通建设北京-太原-西安,重庆-武汉,和广州-南宁-贵阳等三条10GDWDM干线,以及其它相关省份的干线扩容,力推中国联通向中国南部和西部扩展。其实除了国外厂商外,华为、中兴、烽火等厂商上演的ULHDWDM新品大战也让业界领略了国内厂商的技术实力。他们以强健的超长距离组网能力和优异的网络保护功能,为运营商提供了最快回收投资的解决方案。
虽然就目前的商用情况而言,中国电信和网通对超长距离的热情相对比较高涨,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相信ULH将成为所有运营商克服传输距离和容量短板的首选,不断为长途骨干网注入新鲜血液。
----《通信产业报》
作者: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