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工科技答投资者:800G光模块实现小批量,1.6T 产品正加快送样测试

摘要:近日,华工科技举行线上电话会议,介绍公司经营情况并回答机构问题。公司聚焦“感知、光联接、激光+智能制造”三大业务,服务国内外市场,尤其在新能源车、船舶制造和AI领域。公司推动技术创新,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规模化交付400G光模块,小批量800G光模块,并推出1.6T光模块用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

  ICC讯 2024年11月08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股票代码:000988)召开线上电话会议,接受Balyasny Asset Mgmt、DE Shaw Group、财通基金、广发基金等机构调研,华工科技 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含树、华工正源 数通产品线总经理许其建、华工科技 证券事务代表姚永川、华工科技 投资者关系主管陶雪芷参与接待,简要介绍公司经营情况并回答了调研机构提出的问题。

  公司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专注于“感知、光联接、激光+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服务于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和AI产业领域。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体系,以中央研究院为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和人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专精特新产品。全球化经营上,公司在越南、泰国等地建成投产海外工厂,并在土耳其、匈牙利等地布局,同时有效控制费用,降低销售和管理费用率。

  在业务发展上,感知业务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光联接业务全面向高端升级,激光+智能制造业务则聚焦AI赋能智能制造。其中,光联接业务在Net5.5G领域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全自研硅光芯片至模块设计能力。400G 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实现规模化交付,800G 光模块实现小批量,并推出业界最新1.6T光模块用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及多种1.6T光模块方案(含DSP和LPO)。高速光模块产品集成了VCSEL/EML/CW+Siph/TFLN/QD等光技术和DSP Base/LPO/TRO等电技术。

  面对挑战与机遇,公司将持续探索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筑牢合规风险底线,以高质量发展和高价值表现回馈投资者。

  交流问答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1. 三大业务之间有什么关联,怎么保持业务的高效协同

  答:从制度层面,公司校企改制解决了决策效率问题,建立起经营管理层、核心骨干与股东利益一致的治理架构,公司经营团队及核心骨干员工以事业合伙人身份参与改制成为了公司的股东,极大地激励了大家创新、创业的激情。

  从业务层面,公司的三大核心业务,大多为行业头部企业,且客户互相有渗透覆盖,公司从集团层面向上衔接,与大客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各核心业务真正实现客户资源协同。

  从研发层面,公司以“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策源地”为定位,加大投入建设中央研究院,确保核心人才团队、资金、优势资源集中调配管理,高效构建了中央研究院、子公司两个层级的创新格局,有效保障了各核心业务的研发资源协同。

  2. 公司联接业务海外进展?

  答:光联接业务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已在多家头部客户进行 400G、800G 以及 1.6T 产品的测试。800G LPO 产品已获得明确需求,目前在加紧测试,尽快导入,1.6T 产品正加快送样测试,整体进度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公司光联接业务泰国工厂预计 11 月投产,正在做好 800G LPO 产品在年底和明年一季度上量的准备。

  3. 数通光模块国内情况?

  答:数通光模块国内市场方面,明年还将实现明显增长,在主要的互联网及设备厂商中,公司数通产品实现 100G、200G 到 400G、800G 全系列产品的覆盖,四季度高速率光模块交付进一步增多,400G 以及 800G 单模也将持续上量。公司联接业务明年的增长是确定的,在部分厂商的优势份额确定性也较强,此外LPO 全系列产品也将批量交付。

  4. 公司在硅光方面的优势?

  答:光芯片方面,公司实现了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推出了业界最新的用于1.6T光模块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具备了硅光完整材料 PDK 能力,以及在全球各地区硅光 Fab 优先支持、保障。产品方面,公司推出的 800G LPO 硅光光模块以及 1.6T 硅光光模块产品,采用公司自研的硅光芯片,目前已在海外头部客户加快测试;400G 硅光光模块已在国内头部互联网厂商批量出货,后续还将持续上量。

 5. 公司怎么看待 CPO 等未来光模块的技术路线?

  答:CPO 是一种新型的光电子集成技术,它主要解决的是将光模块和芯片封装集成在一起。传统的光通信模块封装技术逐渐出现集成度低、功耗高、传输速率受限等问题,CPO 技术应运而生,它是涉及整个系统,围绕降低功耗成本的一个过程。公司也会随着不同市场客户的需求,推出一些创新的方案,对于CPO 等前沿技术做好布局。

 6. 激光中小功率行业低迷,公司业务保持增长的原因?

  答:公司激光精密系统事业群在下游行业需求承压的情况下,保持了较好增长,公司深化行业产品驱动变革,行业营销、大客户战略转型取得显著成果。在3C 消费电子领域,行业受益于 AI 手机市场加速渗透和折叠屏手机快速增长得到持续复苏,3C 手机首次批量引入 DMD 直接金属成型工艺工程化应用,围绕透明硬脆材料加工领域,完成第四代蓝宝石激光加工智能装备 4.0 的打造,并获得批量订单;在 PCB 微电子领域,公司深挖陶瓷基板行业应用,打造陶瓷基板全制程“激光+检测+自动化”解决方案,为公司增长提供持续动能;在氢能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完成氢能碱性电解槽工厂首台套销售,并围绕 IGBT 行业推出系统解决方案,在头部客户实现行业快速增长;在半导体及先进封装领域,公司围绕 SIC 第三代半导体,推出激光表切智能装备、激光隐切智能装备、激光退火智能装备,在龙头客户实现量产产线批量验证;在快消品及农机领域,公司推出全天候智能除草机器人,填补行业空白,实现行业突破。同时,伴随着越南工厂的建成,公司布局的面向东南亚及全球其他市场的产业基地已成为公司精密微纳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伴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持续推进,继续以专精特新,行业营销,坚定走行业领先,国产替代道路为经营思路,全速向行业产品驱动型产品线转型,不断拓展战略空间,持续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7. 激光智能制造领域,行业复苏缓慢,公司在哪些方面做到超过行业的增速?

  答:公司激光+智能制造业务中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产品体系,发展“激光+AI”,重点突破核心信息化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融合能力,持续从平面切割机向更多元的应用领域转型。在国内大规模设备换新的背景下,聚焦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行业快速拓展,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新能源汽车行业,公司先后推出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AI 切割智能装备、第二代轮胎模具在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及全新一代多头激光开卷落料自动化产线、激光门环拼焊智能装备、汽车仪表盘安全气囊激光弱化智能装备等产品,在主流车企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批量销售。

  船舶行业,订单的快速增长为公司带来了较大发展空间。公司推出的大幅面高精度激光坡口切割装备、球扁钢切割智能装备、大/小件机器人坡口切割智能装备、全面喷码划线智能装备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头部造船厂实现批量应用。此外,公司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在工程机械、船舶工业、钢结构、电力等多个行业实施智能工厂项目,为客户提供领先的“激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在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推进,以及智能工厂项目的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公司激光+智能制造业务中智能装备业务将保持持续稳健增长。

  8. 感知业务的增量空间如何?

  答:公司感知业务将积极围绕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构建全能型传感器企业。巩固智能家电领域温度传感器的全球领先地位;提供温度、湿度、压力、光、粉尘、浊度、气体等传感器集成化解决方案;积极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电芯热失控管理、光伏充电站工业智能化控温类传感器,加快创新突破、转型。PTC 热管理事业部从单一零件控制能力向系统控制能力拓展,从热管理领域零件供应商向集成供应商发展。在PTC 上的功能集成上,实现由零部件向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变;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快速推进,参与构建整车热管理集成化、小型化和智能化;开发 PTC 柔性膜加热技术和产品,实现整车更加精准温度管理的目的。

  同时,国际业务持续开拓,感知业务围绕“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落地机会,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家电企业生产基地向东南亚市场进行海外布局,以及欧美市场拓展,感知业务海外增速明显,泰国工厂 8月正式投产,前三季度感知业务海外收入增长近 30%。在新能源汽车 PTC 加热器领域,公司持续发力全球高端项目,目前已在多个海外品牌车企获得供应商资格,未来将持续拓展海外客户,参与更多的全球项目。在家电领域,也将形成新的增量空间。未来将加速发展海外业务,实现更大的增长。

1、凡本网注明“来源:讯石光通讯网”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讯石光通讯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讯石光通讯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转载无法确定原网地址,若作品内容、版权争议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