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关于本站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龙桂鲁团队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陆建华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成功实现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这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对多体量子导引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观测到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即其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江大学光电学院戴道锌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硅基片上多光子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利用硅纳米光波导中非线性自发四波混频效应,制备出性能优越的硅基片上双光子偏振纠缠量子光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复用技术实现了硅基片上四光子源。该硅基片上多光子源具有CMOS工艺兼容性,可稳定产生高亮度、可调谐、易于扩展的多光子量子态,作为一个基本单元器件可与目前光纤量子通信系统衔接,为日后量子光学技术在通信、计算和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打下重要基础。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金贤敏团队成功进行了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观察到了光子极化量子态和量子纠缠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来建立水下及空海一体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光学快报》杂志上,并被列为编辑推荐。
在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支持下,西安光机所与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利用西光研制的光子芯片,基于微谐振腔中多个高纯度频率模式相干叠加的独特方案,解决了片上高维纠缠双光子态制备与控制的国际难题,证实了利用10级纠缠双光子态实现超100维的片上量子系统,并通过频率操控实现了对量子态的灵活控制。相关成果于2017年6月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相关单位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试验网上首次实现了预先纠缠分发的独立量子源之间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为未来可扩展量子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光子纠缠态是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超越经典极限的超高分辨率传感及成像技术的基石,同时在探索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
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的传输距离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第2页 共2页 共19条  跳转页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