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关于本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董瑞芳研究员课题组在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23年第21卷第3期(Y. Liu, et al., All-fiber telecom-band energy-time entangled biphoton source)报道了一种基于全光纤结构的光通信波段能量-时间纠缠双光子源,并被选为当期Editors’ Pick。
前不久,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启动“分布式空间碎片激光测距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力求为我国的太空资产搭建一道安全屏障。“分布式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简单说就是从地面发射一束激光到太空,经过空间碎片反射后,由多个地面站同时接收,测算激光发射和返回的时间,得到空间碎片的距离,由此可推算其轨道,从而判断是否有撞击风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等人,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比特实现了保真度99.92%的量子CNOT门(量子受控非门)。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超高速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erabit FSO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soliton microcomb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
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东明还有一个身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灵活的人才政策,让他既能专心科研攻关,也可推动成果转化。目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高性能多级微型半导体制冷芯片,最大制冷温差达到125摄氏度,解决了5G通信技术中的一项关键难题,月产能达30万枚。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模拟白矮星对X射线照射伴星驱动的周期性物质转移的反馈,再现了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变化的光变曲线,这为解释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的光变曲线起源以及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第五届中国硅光产业论坛(SiPC China 2022)将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届时,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微电子所硅光平台负责人李志华博士将在会议上带来《硅光多材料集成技术》的主题演讲,敬请期待。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卫标研究员团队提出了基于二氧化碳吸收池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定标装置和方法,为星载二氧化碳激光雷达浓度测量精度实验室定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高分辨率多芯成像光纤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建军、王霆、王子昊研究团队联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肖希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李志远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量子点锁模光频梳激光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硅光课题组研究员武爱民团队/龚谦团队与浙江大学副教授金毅课题组合作,在硅基衬底上研制出超小尺寸的包含InAs量子点的纳米共振结构,基于准BIC原理实现了O波段的片上发光。
当前第2页 共16页 共174条  跳转页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