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用户体验是检验我国光纤宽带的标准

摘要:我国在网络宽带升级上实行光纤入户以及降费提速,目前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有不足之处。自上而下的光纤推广策略,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用户的实际感受,从而浪费了光纤宽带带来的便利。

  Iccsz讯(编辑:Aiur)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光纤宽带用户已经到2.85亿,在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比例中已经超过40%。其中中国和美国在固定宽带接入市场居于领导地位。虽然受到3G/4G普及的影响,中国FTTH/O的业务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相对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的光纤宽带增速带来的用户规模依然是十分庞大的,也是高于移动宽带用户数量。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在普及用户接入光纤宽带方面的成绩令世界瞩目。

  光纤宽带被低速拖了后腿

  虽然数据喜人,但是我们不能仅从数量规模上判断光纤宽带市场的认可程度。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在光纤宽带速度上推广,中国的做法显得不尽人意。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电信于2015年5月宣布推出10Gbps服务,他们的老对手M1公司随后在8月也推出同样的服务。此前,新加坡在宽带速度上已经做到了1Gbps的商用化,而中国运营商依然要为更多的光纤宽带接入耗费精力。同时政府在政策上要求运营商“降费提速”,让运营商在速度提升上力不从心。来源于工信部的数据显示,直到2015年8月底,在20916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中,能达到20Mbps以上的宽带速度比例仅仅为23.1%。这个比例是偏低的,尽管运营商会考虑居民消费水平而提供经济性的宽带资费,但我们还是应该反思其中的原因。

  让用户体验高速光纤宽带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以及运营商大力的推广,大众对光纤产生了很高的期待。在大数据时代,不仅企业需要优质的网络服务来应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个人也是需要的。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自媒体,自媒体社交的发展赋予了每个人都有了媒介接入权利。人们不在需要依赖传统媒介来获取信息,而是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新闻,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因此人从大众变成了用户,个人的消费体验成了消费社会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有高品质的网络来支持用户上传信息。网络速度越快,信息流通越广,人们获取的信息越丰富。过去普通宽带因为介质材料损耗高,容量小,上下行不对称,尤其是上行传输速率低,使得个人用户在上传分享信息时不得不耗费较高的时间。相比于铜线介质材料,光纤传输容量大、损耗小,被称为最理想的传输介质,更关键是光纤能够提供很高的上行传输体验,能够满足用户多媒体应用需求。于是根据用户的经济情况和宽带需求,运营商推出了不同带宽服务。

  体验感不高浪费光纤的优势

  那么影响用户选择高速光纤宽带的因素是什么?笔者认为简单低归结于网络服务费用高是片面的。尤其是我国正高速迈向消费社会,人的消费目的不仅要求商品有基本的使用功能,更开始追求消费体验。回到光纤,如果用户的消费理念只要求能上网、看新闻,那就停留在ADSL时代,这是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不相符的。显然,使用高宽带速度用户的比例之所以低并不是昂贵的网络资费,而是付出资费后与得到的服务不匹配,导致用户体验感下降。这又是为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是运营商对网络宽带概念的普及力度不够,又不断进行概念营销的炒作,用户普遍对宽带的认知有限,使得用户和运营商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其次,不同地区的光纤设施铺设情况差异过大,成本不一致,导致费用收取上存在差异。最后,还是运营商服务意识不到位,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服务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极大地抵消了光纤宽带的优势,降低了用户选择更高光纤宽带速度服务的意愿。

  用沟通让用户了解光纤建设

  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复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很时间周期,资金成本上更是难以把握上限。而今天网络提速尤其是光纤入户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要归功于通信从业人员辛勤的付出,但是舆论评论的偏向依然认为我国落后于世界,网络服务运营商不尊重用户。公平的讲,迄今为止我国网络宽带变化很大,尤其是国家积极推动加速光纤入户以及降费提速后,而大众对这种变化需要认知。想要让用户体验光纤高速带来的便利,网络基础设施必然要持续改进,但是更重要的是让用户了解到这一切。运营商要加强和用户的沟通,积极应对用户的反馈,不仅仅是处理用户诉求,还要主动科普网络通信知识,减少大众对光纤宽带知识的匮乏,同时采取合适的收费标准。笔者相信,当网络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双向关系建好时,光纤宽带的优势才会发挥到极致。

内容来自:讯石光通讯咨询网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16/03/09/20160309032238624772.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光纤宽带 用户体验
文章标题:用户体验是检验我国光纤宽带的标准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