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科学家研发掺铒波导放大器,片上输出光功率超140mW

摘要: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团队首次在基于集成光子芯片的掺铒波导放大器中,实现>145mW片上连续光输出功率,比已报道的器件提高两个数量级

  “我们首次在基于集成光子芯片的掺铒波导放大器中,实现超过 145 毫瓦(>145mW)的片上连续光输出功率,比已报道的器件提高两个数量级。并在几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上,实现了超过 30 分贝的片上连续光增益,这相当于将输入信号放大 1000 倍,也能满足光通信在 C 波段以及部分 L 波段的应用需求。”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物理系教授托拜厄斯·J· 基彭伯格(Tobias J. Kippenberg)团队表示。

图 | 基于铒离子注入的氮化硅集成波导放大器,芯片尺寸为1厘米X1厘米。在泵浦光的激励下,该波导放大器产生绿色的荧光

(来源:Laboratory of Photonics and Quantum Measurements (LPQM), EPFL.)

  他们谈论的这一成果,正是近期发表在 Science 的一篇论文[1]。研究中,该团队在最长达 0.5 米的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波导中,使用了高能铒离子注入的方法进行掺杂。这种稀土离子注入技术在 1991 年由当时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阿尔贝托·波尔曼(Alberto Polman)教授(现任职于荷兰原子分子国立研究所)在薄膜材料中验证。该团队在保证离子掺杂均匀性的同时实现了高达 0.3% 原子掺杂浓度,铒离子分布与光模场重叠因子高达 50%,相比于其他稀土离子掺杂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温退火之后,离子注入后的波导仍然保持了小于 5 分贝每米的超低背景光损耗,相当于在 1 米长的光波导中光信号背景损耗小于 50%。课题组使用波长在 1480 纳米的泵浦光(约 245 毫瓦),实现了接近 60% 的最大片上光功率转换效率。

  相关器件的放大性能,不仅能与最先进的硅基异质集成半导体光放大器增益性能相媲美,还达到了一些部分商用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水平。此外,他们还展示了选择性离子注入技术,证明了任意定义芯片上铒掺杂区域的可行性,借此制备出在同一个集成光子芯片上同时实现光增益单元与低损耗的无源功能器件,为实现大规模复杂的单片集成有源光子芯片提供了技术基础。

(来源:Science)

  在应用上,其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前景是实现尺寸极紧凑的高性能波导放大器,在对器件体积和重量敏感的部分应用场景中取代台式光纤放大器,比如在数据中心,移动设备,和机载、星载设备中。

(来源:Science)

  进一步的,该器件可以与其他片上光子功能器件集成在同一个光子芯片上,实现更复杂的、集成度更高的功能器件和系统,比如低噪声激光器、波长可调激光器、光子雷达引擎等,以满足光通信、集成微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存储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求。

  其中,该团队的博士后刘阳博士、博士生邱哲儒、博士生纪歆茹是论文主要作者;两位 EPFL 前同事——目前就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何吉骏博士、和就职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博士,也参与了该工作。

  论文题为《基于光子集成电路的掺铒放大器》(A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based erbium-doped amplifier),发表之后还得到了 Science 的亮点报道[2]。

图 |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高性能、低串扰的光信号放大

  据介绍,作为一个可将微弱的光信号直接进行光放大的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被广泛用于长距离光纤通信网路和各种光纤激光中。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实现,是通过在光纤纤芯中注入了铒(Er)离子这种稀土元素,使得在泵浦光源的激励下,可直接对通信波段的光信号进行放大。

  近二十年来,集成光子芯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极大降低了光子信号处理器件的尺寸和功耗。然而,一直以来在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高性能、低串扰的光信号放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本次团队将高浓度稀土铒离子直接注入到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了集成光波导放大器,首次达到了与商用光纤放大器相当的性能,解决了实现集成高功率光放大器、低噪声激光器、高脉冲功率锁模激光器等重要光子器件的关键难题。

(来源:Science)

  其研究背景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说起。当时,国际著名光子学专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中心的佩恩爵士(Sir D. N. Payne),以及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埃曼努尔·杜苏庇尔(Emmanuel Desurvire)等研究人员发明了掺铒光纤放大器,它的诞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而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发明的光纤,奠定了光通信的基础。但是,只有在光纤放大器取代了传统的、性能受限的电中继器之后,光通信技术才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才能通过遍布全球的长距离、跨洋光纤通信网络与世界各地通信交流。

  稀土离子比如铒、镱、铥等具有独特的 4f 壳层电子结构,这让它们在宿主材料中有长达几个毫秒的激发态寿命,有利于实现粒子数反转从而能放大光信号。同时,毫秒级的长激发态寿命能大大减低不同波段光信号之间的串扰,从而能在一个放大器中对处于多个波长的光信号进行放大,进而极大地增加信道容量。

  如今,商用光纤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已能非常接近于量子力学决定的非相敏光放大的极限噪声性能(3分贝)。凭借这些特性,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成为了光通信技术中的理想增益介质。

  此外,光纤放大器几乎在所有光纤激光器应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光纤传感、频率计量、激光雷达、激光加工等应用。在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里,光学频率梳是用于将光学频率转换为射频频率的关键组件,其中也运用了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

  正因为基于稀土离子的光纤放大器的性能优势和在应用上的巨大成功,在集成光子芯片上实现基于稀土离子的波导放大器,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目标,这将对于集成光子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能填补集成光子芯片上低噪声光放大技术的空白。

  在过去 30 年里,全球许多团队都对稀土离子掺杂的波导放大器的研发做出了尝试。例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展开了关于掺铒波导放大器的开创性研究,但由于当时采用的基于低折射率的玻璃的波导器件受体积大、损耗高,无法与现代集成光子芯片微纳加工工艺兼容等限制,相关研究逐渐相继停滞。

  近十年来,集成光子学的快速发展和器件加工工艺的不断提升,对在主流集成光子材料平台上实现掺铒波导放大器,研究人员重新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前已有团队制备出掺铒氧化铝和掺铒锂酸铌放大器等。

  然而,已报道的基于集成光子波导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远低于 1 毫瓦(<<1mW),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几十、甚至上百毫瓦的输出光功率。因此,相关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原理验证阶段,实际应用价值十分有限。

  而实现高增益、高输出的集成波导放大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限制因素是:可实现的铒离子掺杂浓度、波导背景损耗、及波导长度。不同于传统的半导体光放大器,掺杂在宿主材料中的铒离子的吸收和辐射截面积较小,因此需要提高铒离子掺杂浓度来提高增益系数(单位长度增益)。

  但是,离子掺杂浓度不能被一味地提高。因为在高离子浓度下,铒离子之间的距离将变得更小,从而产生更强的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更强的共协上转换效应,即处于激发态的相邻铒离子,分别跃迁到更高的激发态和基态,从而降低粒子数反转程度,其后果是不仅会浪费泵浦功率,而且会限制增益系数。

  因此,在提高铒离子掺杂浓度的同时,该团队希望同时得到较低的共协上转换效应系数,所以他们需要研究和选择合适的稀土离子掺杂方式。在这个工作中,他们回顾并使用高能稀土离子注入的技术,以解决现有各种掺杂方法的不足。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要点在于,可实现的光放大总增益,与铒离子浓度和波导长度呈正相关。所以,对于实现高增益放大器,人们通常需要在指甲盖大小的毫米尺寸光芯片上,实现长达几十厘米的光波导。同样,他们也需要实现超低的集成光波导的背景损耗,以减少在如此长的波导中泵浦光和信号光功率的衰减, 提高效率与减小噪声。

  因为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实现结构紧凑的低损耗长波导一直以来是集成光子学中的一个研究挑战,直到近几年才得到了解决。基于以上技术挑战,尽管近十年来有诸多相关的工作,已实现的掺铒波导放大器与商用光纤放大器之间存在巨大的性能差距。

(来源:Science)

  展示掺铒波导放大器在放大宽带超快脉冲光信号的适用性

  在该研究中,课题组展示了该器件在放大宽带超快脉冲光信号的适用性。针对氮化硅克尔微腔中产生的孤子光频梳,他们在实验里证明并演示了该波导放大器在功率上的放大。据介绍,基于片上微腔中非线性克尔效应而产生的孤子光频梳,其泵浦能量转换效率非常低,往往不到百分之一。

  这使得几乎在所有的孤子光频梳相关的应用中,都需要使用台式光纤放大器对其进行光功率放大。实验中,他们利用该器件将重复频率在微波频段的(19.8 GHz)的孤子光频梳,从原来的 0.08 毫瓦放大超过 100 倍,达到了 8.4 毫瓦的输出功率。

  通过使用直接光电探测,放大后的光频梳可被用于产生低噪声的微波信号。相比于未放大的光频梳,针对受散粒噪声限制的高频率微波相位噪声,放大后的光频梳可将其降低近 40dB(1 万倍)。

  另外,课题组利用片上放大后的重复频率为 100GHz 的孤子光频梳,单载波功率最高超过 1 毫瓦,借此他们展示了 10 吉波特率的 QPSK 相干光纤通信,并在超过 20个 ITU 波分复用通道上实现了可靠的信号传输。

  据介绍,三位论文主要作者刘阳博士、邱哲儒、纪歆茹,都因 EPFL 而相遇。其中,刘阳和纪歆茹都曾求学于湖北,刘阳的本硕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纪歆茹本科期间先后在武汉大学和法国里昂大学接受培养;邱哲儒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拿到学士学位。而纪歆茹和邱哲儒在求学上的交集之处,在于两人均是 EPFL 的直博生;刘阳则在悉尼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获欧盟玛丽居里居里学者项目资助来到 EPFL 做博后研究,开展并领导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集成光子器件的研究。

  对于后续计划,论文作者表示:“我们正致力于将该放大器与其他片上器件相结合,比如克尔微腔等器件,以实现功能更复杂的、结构更紧凑的集成光子器件和系统。例如,在同一个芯片上实现孤子光频梳的产生以及放大,直接输出实际应用需求的光功率。”

  事实上,通过将波导放大器与片上的反射器和滤波器结合,该团队已经实现了超低相位噪声的可调谐激光器。而在不远的将来,其将有望实现片集成的超快锁模激光器,以用于微波光子信号产生、超高速光子采样、和超大带宽数模转换器等。另外,他们还将利用其他稀土离子,以拓展放大器和激光器的工作波长,发挥其在生化传感探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参考:

  1、Yang Liu, Zheru Qiu, Xinru Ji, Anton Lukashchuk, Jijun He, Johann Riemensberger, Martin Hafermann, Rui Ning Wang, Junqiu Liu, Carsten Ronning, and Tobias J. Kippenberg. A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based erbium-doped amplifier. Science, 17 Jun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o2631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8422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讯石光通讯网”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讯石光通讯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讯石光通讯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转载无法确定原网地址,若作品内容、版权争议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