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光机所国际首次发现偏振光栅自成像效应

摘要: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国际首次发现高密度光栅的偏振自成像效应。该效应显示在光栅周期接近光波波长时,入射光偏振态的改变将导致不同的光栅自成像。 上海光机所周常河研究员、陆云清博士采用有限时域差分算

近日,中科院//www.iccsz.com/site/CN/Search.aspx?page=1&keywords=%e4%b8%8a%e6%b5%b7%e5%85%89%e6%9c%ba%e6%89%80&column_id=ALL&station=%E5%85%A8%E9%83%A8" target="_blank">上海光机所</a>国际首次发现高密度光栅的偏振自成像效应。该效应显示在光栅周期接近光波波长时,入射光偏振态的改变将导致不同的光栅自成像。</DIV>

//www.iccsz.com/site/CN/Search.aspx?page=1&keywords=%e4%b8%8a%e6%b5%b7%e5%85%89%e6%9c%ba%e6%89%80&column_id=ALL&station=%E5%85%A8%E9%83%A8" target="_blank">上海光机所</a>周常河研究员、陆云清博士采用有限时域差分算法对光栅的近场分布进行计算,发现当光栅周期为2.5倍的光波波长时,偏振导致的光栅自成像的差别为最大。采用严格耦合波理论计算的远场分布有类似的偏振依赖性。有限时域差分算法和严格耦合波理论得出类似的结论,从理论上证明了偏振光栅自成像效应的存在。</P>

偏振是高密度光栅的一个基本属性,偏振光栅自成像是描述这种偏振依赖性的一个新的基本光学效应。据分析,此效应之前未曾被发现,可能由两个原因造成。从理论上讲,传统的标量衍射理论是无法解释这个偏振效应的;从实验上讲,传统的CCD探测器的像素尺寸大于高密度光栅的周期,无法看清高密度光栅的近场分布。此次实验采用50-80纳米开口的光纤探针,利用纳米精度扫描的近场光学扫描装置,成功观察到了偏振光栅自成像的不同。</P>

高密度光栅的使用极其广泛,这一效应的发现对高密度光栅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相关开发、利用和检测等具有实际意义,并有望进一步开发纳米光学领域的新器件与新技术。目前该工作完整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将发表于JOSAA杂志。</P></FONT></DIV>

来源:SIOM</FONT></DIV>
内容来自:本站原创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06/06/19/20060619103339015625.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上海光机所 /
文章标题:上海光机所国际首次发现偏振光栅自成像效应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