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十年磨一剑:“光谷”发展基因探秘

摘要:过去20多年来国内提出建设“光谷”规划的城市不下10个,最终崛起的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并在光电子等行业涌现出众多世界领先技术,诞生一批具备全球并跑甚至领跑实力的领军企业,“中国光谷”地位确立。

  ICCSZ讯  过去20多年来国内提出建设“光谷”规划的城市不下10个,最终崛起的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并在光电子等行业涌现出众多世界领先技术,诞生一批具备全球并跑甚至领跑实力的领军企业,“中国光谷”地位确立。有一种“特别现象”是,光谷70%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是自己培养的,37家上市企业中近30家是大学生创办的。

  从1988年创建至今,光谷借助湖北科教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落地生根,始终抓牢光电子等科技强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闭环”,政府充分放权松绑催生科技成果转化潜能,形成了光谷独特的“发展基因”。

  在深交所市值超过130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的高德红外,是光谷一家专门生产红外技术装备企业。公司创始人黄立,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期间,主攻方向是红外热成像领域。在湖北电力系统科研所工作10余年后,1999年筹集30万元辞职下海。

  在西方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我严密封锁情况下,黄立借助实验室研究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附近租房创立高德,设计研发红外热成像技术及产品。2003年“非典”疫情让高德红外生产的红外测温设备大卖,占领国内检疫测温市场份额超过九成。现在高德红外生产的红外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光谷能够始终保持创新活力,核心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内生动力。”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说,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高新区中,光谷引以为豪的是70%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是自己培养的,参与全球竞争、财政税收贡献、进军资本市场,主体都是本土企业。

  烽火科技、华工科技、天喻信息、高德红外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源头都可追溯至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说,光谷周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大量科研实验成果,经过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论证,毕业后在高校周边租房完善,崭露头角后搬进产业园,再接洽资本逐步扩大市场,这是光谷众多企业共同的“成长轨迹”。

  “类似于美国硅谷坐落在斯坦福大学旁,光谷的创新内生动力也获益于此。”东湖高新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要军说,光谷发展初期,就将核心地段提供给各高校建科技园,现在已步入收获期。光谷37家上市企业中,近30家是大学生创办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校内研发、校外孵化、园区加速、走向市场的‘四级跳’创新驱动体系。”

  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先进技术、理念。独立研制超万瓦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是光谷2007年从美国引进的高端人才。闫大鹏前期研制的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使用的掺稀土特种光纤长期依赖进口,成为自主成果规模量产的瓶颈。

  在关键技术受到封锁的背景下,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的光电国家实验室,组织科研团队与闫大鹏联手艰难攻关,顺利解决掺稀土光纤关键国产化技术难题,使单根光纤输出功率超过4千瓦。闫大鹏说,光谷强大的人才队伍与研发能力,让引进的高新企业与技术,能够迅速找到最佳合作平台,迅速实现技术创新“本土化”。

  引进消化“再创新”,成为光谷培育创新内生动力的重要渠道。保持战术定力,施展战略魄力,是不少受访人士对光谷“发展基因”的普遍解读。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说,光谷形成创新要素聚集“强磁场”的背后,关键是做到保持定力,坚持抓牢自身强项;施展魄力,主动出击抓住机遇。

  “中国光谷”首倡者、光电国家实验室原副主任黄德修教授介绍,光谷是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的诞生地,附近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光纤通信、激光、红外和光学仪器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在光电子产业承担国家使命,既是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也是建设光谷的出发点。

  1988年成立的长飞光纤,从美国企业的“代工厂”,到咬定光纤技术突破革新,现在成长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工艺的企业,参与制定7项国际标准。

  过去15年间,光谷类似长飞的光电子企业数量,从480多家增长到近2000家;产值也从108亿元增至4420亿元。目前,光谷光电子产业已占国内市场60%多,占全球市场超25%,一跃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坚定不移做强光电子产业过程中,面对已近饱和的光电子信息市场,除继续保持扩大领先优势外,有选择性地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光谷步入高速成长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东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韩耀升介绍,光谷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必须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符合产业优势基础、围绕行业产业链“闭环”这两项原则,避免“捡到篮子都是菜”。基于武汉医疗资源富集、制造产业完备的基础优势,光谷致力于将生物医药与高端制造打造为新兴支柱产业。

  在高端制造领域,目前年产百万台智能终端的联想、数码终端组装的富士康、投产国内首条第六代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华星光电、生产大尺寸显示面板的天马、总投资过千亿打造“中国芯”的国家存储器项目等,均在光谷聚集,形成从芯片、屏幕、终端的产业链条。

  联想武汉园区公关总监龙奇说,在光谷,可以轻松组建科研团队进行研发技术攻关,上游面板企业天马离联想园区只隔一条街,“这样的研发与产业配套,让企业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光谷在光,更在谷。”这是光谷人执着坚守的一个理念。不少党政干部与企业家都认为,光谷在创新领域的活跃,源于光电子产业的不断壮大,更在于发展环境优化,厚植创新创业土壤,“其中充分的放权与松绑,构成创新要素集聚的核心基因”。

  “简单”是光谷流行的口头禅。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但长春介绍,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从成立开始,就定位为湖北省政府派出机构,并赋予市一级管理审批权限,以及公开选拔人才的自主权。在日常管理中,管委会奉行“除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外,其余领域全按市场化操作,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

  “作为高新区,很多问题都是之前未曾遇到过的,在传统行政体系中,由于干部不会不懂,政策不清不楚,多数会先搁置。”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道虹说,但在光谷,只要认定是属于高新区急需的人才,报组织部门批复即可任用;公务员全员实施聘用,不论身份学历,有能力者上,建成一支高素质、懂市场的公务员队伍,形成与生产力匹配的生产关系。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在管理体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开放合作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为光谷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科研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团队可自主转化,至少可获得转化收益70%。2013年光谷出台的“黄金十条”改革举措,为科研成果转化彻底松绑,打消众多科研工作者对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的后顾之忧。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说,他们根据企业与群众需求,梳理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探索政务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实现材料报送前期环节全程免费帮办、一帮到底。同时按高新区实际来匹配审批项目,取消非行政审批权力,“比如政务服务一次性告知书中,需要提交的材料清单必须挨个罗列清楚,消除模糊空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内容来自:经济参考报
本文地址:http://www.iccsz.com//Site/CN/News/2017/01/12/20170112011128969600.htm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关键字: 光谷 烽火 华工
文章标题:三十年磨一剑:“光谷”发展基因探秘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好友】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讯石光通讯咨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光通讯咨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们诚邀媒体同行合作! 联系方式:讯石光通讯咨询网新闻中心 电话: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