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关于本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掺铒波导实现了通讯波段光子的按需式量子存储,向构建大尺度光纤量子网络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国外学者把一个量子比特的信息存储在晶体内并保存长达20毫秒的消息,为远距离量子网络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月8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用飞秒激光技术制备出高性能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最近,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量子纠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们成功将两个相距50公里的量子存储器纠缠了起来,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金贤敏团队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子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并实验演示了一种混合架构的可在室温下运行的宽带存储量子网络,并构建了两个不同类型的量子存储器作为网络中的节点。
上海交通大学张卫平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陈丽清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利用碱金属铷原子中的拉曼效应与绝热光学转换技术相结合,在高性能量子存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实验进展,实现了效率高达82%的宽带光量子存储,获得98%的单光子水平量子保真度。这一成果突破了现有量子存储实验的技术瓶颈,为高效、宽带、保真的高性能量子信息存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中国科大潘建伟、包小辉等在量子网络方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地利用多光子干涉将分离的三个冷原子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为构建多节点、远距离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于1月2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维度的全光器件的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实验室教授周正威小组在理论上提出通过调控简并光腔中的轨道角动量光子可以实现全光量子存储器和滤波器,这为光学人工维度的应用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主要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 Commun. 8, Article Number 16097 (2017)]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成功实现确定性单光子的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点与固态量子存储器两种不同固态系统之间的对接,并实现了100个时间模式的多模式量子存储,模式数创造世界最高水平。
当前第1页 共1页 共11条  跳转页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