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关于本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600多米的环形光纤,接入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团队合作自主研制的DAS(分布式光纤声波/振动传感)和DTS(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相当于布置了1600个振动和温度传感器开展观测试验。
据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处获悉,继首次实验验证了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教授、刘洋研究员与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再次合作,实现了509公里真实环境光纤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
5月10日,“联通5Gn·共见未来”雄安5G创新发展合作大会在雄安新区隆重开幕。会上,中国联通与亨通共同承建的“京雄量子加密通信网”宣布开通,双方还共同揭牌成立“量子加密通信联合实验室”。中国联通副总经理范云军,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韩正甫先生、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出席并为实验室揭牌。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形成了很强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储备,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量子通信团队在该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从原理上说,量子通信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保障通信安全,没有什么假设条件,因此对于安全信息‘裸奔’是比较彻底的解决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由潘建伟院士带领的中国科技大学量子技术科研团队近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这也是今年该团队继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后,再次创造世界纪录。
近日,我国量子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技大学量子实验室成功研发了半导体量子芯片。
黄卫平于1982年在山东大学电子系取得工程学士学位,并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全国三好学生等);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拿大滑铁卢(Waterloo)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1989)、终身副教授(1992)及教授(1996)。1999-2013年,担任加拿大麦克麦斯特 (McMaster) 大学教授。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在集成光学与光电通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膜量子集成芯片。该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近日在量子集成光学芯片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新能源等展区,总书记同科研单位和企业人员亲切交流,询问科研进展、成果转化、应用前景等。
当前第1页 共2页 共15条  跳转页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