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光纤之父 —— 赵梓森院士

讯石光通讯网 2022/12/16 10:23:17

  ICC讯  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赵梓森院士,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家组总体组组长等职务。

  赵梓森院士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他“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石英光纤;创立了我国光纤通信技术方案。他作为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和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为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成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他还是“中国光谷”的主要倡导者,更是“中国光谷”的推动者。

  赵梓森院士一生都在科研领域“奔跑”,他常说:“技术永远是不断发展,我们不抓紧推进,就会落后于人。中国现在的光纤,已占世界光纤市场的半壁江山。接下来,我们要使用新材料,做更高水平的光纤,继续在世界领跑。”

  赵梓森院士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光纤通信事业,晚年仍然没有停止追光的步伐。赵院士曾担任讯石首席顾问,多次出席讯石研讨会,发表精彩演讲,为光通信行业人士分享经验及传授知识,以其独特角度为我们解读光通信行业的过去及未来。本文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讯石会议上为光通信行业人士带来知识盛宴的赵梓森院士的精彩留影。

  2009年第8届讯石研讨会,赵梓森院士发表主题为《光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展望》的精彩报告


  那年会上,当业界经过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无数次的互通测试,终于迎来40G商用的正式登场,人们正唏嘘感叹40G高效率低成本的传输优势之时,100G传输技术已经浮出水面,以其无可比拟的传输速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赵院士对100G传输技术充满信心,他认为单波长100G技术已经进行了现场试验,并且具备集成芯片,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实现商用。

  2010年厦门台交会光通信论坛,赵梓森院士发表主题为《中国大陆通信行业新情况》的精彩报告


  那年会上,正式演讲开始之前,赵院士专门分享了他与“光纤之父”高锟的交往故事,在场光通信同仁们都怀着崇敬之情饶有兴趣地聆听着。他们最初相识是1979年在国际光纤通信会议上,当时高锟向赵院士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一年后,高锟率代表团来邮科院参观交流,他说,中国的光纤技术有如此水平感到十分惊讶,中国光纤通信有良好的开端。

  2012年第11届讯石研讨会,赵梓森院士发表主题为《光纤通信新技术》的精彩报告


  那年会上,赵院士的报告分别从世界光纤通信新技术和中国光纤通信新技术两大部分进行阐述,演讲一开始他首先从高琨获得诺贝尔奖开始讲起,他认为光纤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之后,他总结了OFC2012年的几大热点技术话题,从传输系统,世界FTTH发展情况,模块和部件几大部分热点进行了介绍,其中报告指出在传输系统上最大容量已达102Tb/s,传输距离高达240km,而去年OFC上发布的最大容量是101.7 Tb/s,传输距离3×55KM。阿尔卡特朗讯已推出了100Gb/s 3760km ROADM的商用系统,下一代的PON从现有的PON升级在ODN中共存,在ODN中更换OLT和ONU,正在不断改变着ODN。

  当时,赵院士给大家列举了中国光器件国产和进口情况,从分析来看,中国能生产芯片的器件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端,比如DFB激光器,FP腔激光器和PIN探测器。像光模块用芯片,ROADM模块,高速外调制器,可调激光器等都还需要依赖进口。期待中国光器件芯片能够不断国产化,掌握核心技术,为行业长久持续发展铺路。

  赵院士曾说:“40年前,我只是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光纤通信,跟上世界科技潮流;没想到,4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光纤强国。”

      回顾赵梓森院士十年以前的演讲内容,再对比如今中国光通信已取得的成绩,正因为有赵梓森院士等老一辈光通信先驱为国家通信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才有中国光通信的蓬勃发展。

 沉痛悼念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致敬光通信行业先驱!

新闻来源:讯石综合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