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展明日正式布展 鳄、龟类化石齐亮相

讯石光通讯网 2009/9/24 8:27:49
        此次展览除了之前我们介绍的天府峨眉龙、四川巨棘龙、李氏蜀龙、和平永川龙等恐龙化石外,还有与其同时代生活的鳄类、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动物及植物化石、蛋化石和脚印化石等。

  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别提醒,由于展品十分珍贵,除了展出的两具模型外,其他化石标本均不能触碰,望广大市民能够严格执行,爱护珍惜展品。

  鳄类:与恐龙亲缘关系较近的古老爬行动物

  据介绍,鳄类是与恐龙亲缘关系较近的一种古老爬行动物,素有“恐龙活化石”之称。它们见证了恐龙的兴衰,是爬行动物中仅存的种类之一。这类动物最早出现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与恐龙直立运动的姿态不同,鳄类等多数爬行动物的运动姿势都是匍匐爬行。其在陆地和水中都极具攻击性,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肉食动物。

  本次展览中将展出沱江西蜀鳄和蜀南孙氏鳄化石,其中沱江西蜀鳄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鳄类,头相对较大,牙齿大而且尖锐,颈部很短,而尾巴很长,四肢细小。这类动物生活在河流或湖泊中,以捕食鱼类和其它动物为生,是恐龙时代比较凶猛的一种水陆两栖爬行动物。

  龟类: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爬行动物

  据介绍,除了素有“恐龙活化石”之称的鳄类,现如今我们还能见到的龟类也在此次展出之列。主要展出似贝氏成渝龟和蛇颈龟,其中侏罗世龟类的典型代表——似贝氏成渝龟对探讨龟类的早期进化有重要意义。

  龟类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从化石记录看,至少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大致在恐龙出现的同时出现在中生代的历史舞台上。自贡从1971年发现第一件龟化石至今,已发现有50多个个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产自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中侏罗纪龟鳖类化石,在数量上仅次于恐龙的种类。已发掘、清理出各类大小不等的龟鳖类化石计有20余个,已鉴定出的有自贡成渝龟、大山铺成渝龟、似贝氏成渝龟、周氏四川龟等。

  长头狭鼻翼龙:最早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

  据介绍,此次展览中,市民还将见到在“恐龙时代”天空领域的“王者”——翼龙。翼龙类是高度特化的爬行动物,也是最早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

  1981年,在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中发现一具近于完整的翼龙头骨及下颌骨,研究证实,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喙嘴龙类翼龙,这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河流或湖泊等水体边缘地带,以捕食鱼虾一类小动物为生。在此之前,翼龙在我国主要发现于西北及华北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地层中,而且都是翼手龙类,而华南所知甚少。因此,它的发现无论在时代分布与地理分布及翼龙的类别上,都填补了我国翼龙化石的一部分空白。

  扁头中国短头鲵:恐龙时代的“娃娃鱼”

  据了解,此次展览还将展出扁头中国短头鲵的头骨化石标本。中国短头鲵是迷齿两栖类动物,主要繁盛在石炭纪和二叠纪,三叠纪就衰落了。中国短头鲵形态类似现代的“娃娃鱼”——大鲵,因此它又被称为恐龙时代的“娃娃鱼”,是一种早已绝灭的迷齿两栖类动物。

  1985年在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中发现的这件非常完整的两栖类头骨,是目前自贡地区仅见的迷齿两栖类动物化石。由于传统观点认为,这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繁盛的两栖类动物到三叠纪晚期以后就绝灭了。因此,扁头中国短头鲵的发现,使这类动物的绝灭时间向后推迟了约3000万年。后来,又在新疆和澳大利亚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迷齿两栖类化石,再次把这类动物的生存时代向后推延。现在看来,这类动物的生存年代至少延续到了白垩纪早期。

  此外,本次展览还将展出各类恐龙的骨骼部件化石、自贡南洋杉型木等植物化石、蛋化石和脚印化石等。希望广大市民“十一”期间,能与家人、朋友一起亲自前往领略“恐龙群窟、世界奇观”的卓越风采,并从中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有关恐龙及其相关的科学知识。

新闻来源:南海网a5

相关文章